"溪上遥闻精舍钟":溪流之上,远远听见佛寺的钟声传来,
# 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闻:听见。,遥:远远地。
"泊舟微径度深松":停船靠岸,沿着微小的路径穿过茂密的松林。
# 度:度过,越过。,径:小路。,泊:停船靠岸。
"青山霁后云犹在":雨后初晴,青山洗净尘埃,云雾仍缭绕在山间,
# 霁:雨止。
"画出东南四五峰":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 东南:一作“西南”。
唐代诗人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定州(今属河北)人。天宝十五载登进士第,宝应元年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有“前有沈(佺期)、宋(之问),后有钱(起)、郎(士元)”之说。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诗风清丽闲雅,以五律见长。宋刘辰翁谓其诗“殊洗炼有味。虽自浓景,别有淡意”。代表作品有《柏林寺南望》《听邻家吹笙》。今传《郎士元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借行舟闻钟、松径访寺、雨后望山云雾缭绕等景象,写出了柏林寺所在山峰的灵秀清丽,以及诗人沉浸自然的愉悦闲适心境,营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铺垫:“青山霁后云犹在”为“画出东南四五峰”作铺垫。前句先描绘雨后青山之上白云飘荡的景象,展现出开阔轻柔的画面氛围,既点明天气由雨转晴,又自然带出天空中的云。而后句“画出东南四五峰”中,正是因为有了前文白云的存在,才使得山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美妙。云的铺垫让山峰的出现不突兀,同时以云为背景,增强了“画”出山峰的生动感与惊奇感,烘托出诗人赏景时的愉悦之情。融情于景:诗人将愉悦之情融入登山观景的描写中。“曲曲山间小路”“密密松柏林”暗含探索的期待;“青”字突现、白云飘飖,传递出豁然开朗的惊喜;以“画”字形容山峰,将雨后山色的鲜润灵动与诗人的惊奇赞叹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地将登山望景时的怡然心境融入青山、白云、峰峦的景致之中,使情与景浑然天成。
3. 分段赏析
首句“溪上遥闻精舍钟”描绘精舍钟声的吸引力,让诗人停下舟船登岸前行。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慢慢引导他向茂密的松柏林中穿行,一步步朝着山顶靠近。“空山新雨后”,四周弥漫着松叶与柏子的清香,让人感到清新舒爽。深林之中,树枝交错遮蔽,难免有些昏暗。有了这份昏暗,才有后来走完“深松”后,格外明朗的畅快。所以次句同样是“拱向”题旨的精妙之笔。次句“泊舟微径度深松”以“度”字已暗示走完“深松”,到达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一下子变得开阔。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雨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没有一个描写颜色的字,此时“青”字突然显现,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接着吸引目光的是天空中飘动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重的乌云,而是轻盈明快的白云,由此能够感受到登览者喜悦的心情。此句由山引出云,又为下句进一步用云衬托东南几座山峰做了铺垫。后两句“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写山,注重于山色(青),是就连绵的山脉来说的。而末句集中刻画几个山头,着眼于山的形态,给人一种异峰突起的感觉。山峰数量达到“四五”座,便有了错落不齐的情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险峻的山峰如同“画出”一般。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另有一番趣味。说“衬”,就表明山峰本来就存在,平淡普通;说“画”,则好像是说山峰原本并不存在,而是造物主以云为笔、蘸雨水为墨、以天空为纸即兴“画出”的,它的色彩鲜明润泽,仿佛刚从笔砚中脱离出来一样。这不仅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传递出“望”者的惊奇与喜悦。
# 云画峰耶,峰画云耶?天然笔意。
清陆次云《唐诗善鸣集》
# 须其自来,不以为构(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诗仅平写寺中所见,而吐属蕴藉,写景能得其全神。首二句言闻钟声而寻精舍,泊舟山下,循小径前行,松林度尽,方到寺中。在寺中登眺,霁色初开,湿云未敛,西南数峰,已从云隙参差而出,苍润欲滴。读此诗如展秋山晚霁图,所谓“欲霁山如新染画”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