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chū
hòu
xún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yōu
yōu
chū
rào
qīng
yǐn
zhàng
shì
huāng
quán
jiě
dài
wéi
xīn
zhú
chén
yín
shì
suǒ
xìng
yíng
yíng
xiào
jìng
yán

译文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逐句剖析

"悠悠雨初霁":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

# 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悠悠:连续不断。

"独绕清溪曲":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 清溪曲:弯弯曲曲的清溪。

"引杖试荒泉":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

# 试荒泉:指用手杖试探泉水的浅深。

"解带围新竹":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 围新竹:解下衣带拴在新长的竹子上。围,缠绕在。

"沉吟亦何事":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

# 沉吟:指深沉的叹息。

"寂寞固所欲":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 固所欲:本来是自己所想要的。

"幸此息营营":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

# 营营:谋求,奔走钻营。《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毛传:“营营,往来貌。”,息:停止。

"啸歌静炎燠":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 炎燠:炎热。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谢朓《出下馆》:“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静:清静,消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初雨后寻愚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以简练笔触勾勒雨后愚溪的清幽景象,苔痕阶绿、草色烟光等意象交织出空寂之境;后四句转向抒情,通过"独游""心契"等词展现诗人与自然相融的澄明心境,暗含对世俗羁绊的超越。全诗以冷寂之景托超然之思,在淡泊中透出坚韧的生命力,既延续了柳宗元永州时期山水诗"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特质,又突破了同类作品常见的悲愤基调,呈现出罕见的豁达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此时诗人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任上已近五载,时年38岁。自永贞元年(806)因参与革新遭贬,他长期隐居于城郊愚溪之畔,在山水间寻求精神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以永州雨后愚溪为背景,通过“雨霁”“清溪”“荒泉”“新竹”等意象组合,构建出空寂幽深的自然意境。内容聚焦诗人独步溪畔、杖探荒泉、解带护竹等行为,将贬谪生涯中的精神求索融入山水观察。主题上突破传统山水诗的隐逸避世倾向,通过“以动求静”的独特书写方式,展现贬谪士人在自然中重构生命意义的精神突围,既抒发了对官场纷争的疏离感,又暗含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形成“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通过“探泉”“扶竹”的动作细节,外化内心世界:以“探泉”喻探索人生真谛,以“扶竹”喻扶持后辈,展现积极心态。暗喻:“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以“久雨初晴”暗喻人生坎坷后寻得精神净土(愚溪)。

3. 分段赏析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两句开篇破题。诗人以“悠悠”叠词摹写久雨初晴的绵长心境,“霁”字既指自然天象的澄明,又暗喻政治阴霾的暂时消散。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暗喻作者前半生的经历,历经坎坷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独绕”二字勾勒出诗人形单影只却从容漫步的姿态,“清溪曲”既是实景描绘,亦隐喻永州贬谪生涯中曲折的人生轨迹。这种以景寓情的写法,将地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叠合,为全诗奠定超然物外的基调。“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转入动作描写。前句“试”字精妙,既写杖探泉水的物理动作,更象征诗人以文笔探求世道人心的精神求索;后句“围”字极具画面感,解衣带以护嫩竹的行为,既展现对自然生命的珍视,也暗含对后辈的扶持之意。这两句看似写景叙事,实则以躬耕荒野之姿,宣告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纵然身处贬谪冷雨,仍以探泉的执着破开迷障,以护竹的温情滋养希望,在“动”的求索中抵达“静”的澄明。“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转入心理剖白。“沉吟”与“寂寞”的呼应,揭示诗人对过往政治生涯的反思——曾经汲汲营营的功名之心,终在贬谪岁月中沉淀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固所欲”三字掷地有声,将传统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升华为主动选择的精神境界,展现出柳宗元特有的生命韧性。“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收束全篇。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幸”字蕴含劫后余生的庆幸,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与“静”字共同构成诗眼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诗人将酷暑环境与政治高压并置,以“啸歌”破除沉闷,用“静”心消解燥热。末句“静炎燠”既是对自然气候的诗意化解,更是对现实困境的精神超越。这种将困厄境遇转化为审美体验的书写方式,彰显了柳宗元“淡泊以明志”的生命智慧。在禅宗"空寂"理念的浸润下,诗人得以挣脱世俗价值的桎梏,以清明心境观照天地万物。这种超脱利害计较的精神境界,既使其能参透山水蕴含的禅机妙谛,又能将禅悟反哺于人生体认,最终达成物我交融的玄妙之境。当个体消解了功利执念,往昔束缚身心的宦海浮沉便自然显现出另一重维度:岭南谪居非但未消解其精神品格,反而促成了突破尘世樊篱的心灵超越。这种存在境界的升华,推动诗人以从容姿态直面现实困境,将困厄际遇转化为"迎夏"的生命礼赞,在僻远之境谱写心灵的自由咏叹。

4. 作品点评

《夏初雨后寻愚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古诗。结构上以“雨霁—绕溪—探泉—悟道”为叙事脉络,形成从外境观察转向内心体悟的完整逻辑链。诗中“静”字为诗眼,既指自然环境的幽寂,更指向诗人历经贬谪后“淡泊明志”的精神境界——通过佛教空寂观的观照,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对自然本真的领悟。作品突破传统贬谪诗的悲愤基调,在禅意与景物的深度融合中,开创了中唐士人“以理遣情”的山水书写范式,展现出中国文人面对困境时特有的精神超越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引杖”二语有写作。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三七

# 可知避暑之方矣。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卷五

# 坡尤好陶诗,此则如身入虞罗,愈见冥鸿之可慕。然坡语曰:“所贵于枯淡者,谓外枯而中高,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自是至言。即如“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孰非目前之景,而句字高洁,何尝不澹,何病于秾。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情景真切。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

# 勉强之语似自然。

近藤元粹《柳柳州集》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荀鹤《雪》

下一篇:唐·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