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白云起":大梁上空白云涌起,
"飘飖来南洲":飘飘摇摇来到南洲。
"徘徊苍梧野":在苍梧的原野上徘徊,
"十见罗浮秋":已经历十个罗浮的秋天。
"鳌抃山海倾":巨鳌舞动使山海倾倒,
"四溟扬洪流":四海掀起滚滚洪流。
"意欲托孤凤":我想要依托那只孤凤,
"从之摩天游":跟随它直上九霄遨游。
"凤苦道路难":凤凰苦于道路艰难,
"翱翔还昆丘":翱翔着返回昆丘。
"不肯衔我去":它不肯衔着我一同前往,
"哀鸣惭不周":我只能哀鸣,自惭不如不周山。
"远客谢主人":我这远游之人辞别主人,
"明珠难暗投":明珠难以长久被埋没。
"拂拭倚天剑":擦拭我的倚天剑,
"西登岳阳楼":向西登上岳阳楼。
"长啸万里风":仰天长啸,声振万里长风,
"扫清胸中忧":扫清我心中的忧愁。
"谁念刘越石":有谁会想到刘越石,
"化为绕指柔":最终变得如此柔顺。
"秋风吹胡霜":秋风吹来胡地的寒霜,
"凋此檐下芳":使檐下的花朵凋零。
"折芳怨岁晚":折下残花,抱怨岁月已晚,
"离别凄以伤":离别令人感到凄凉悲伤。
"谬攀青琐贤":有幸结识您这朝中贤才,
"延我于北堂":您在北堂热情款待我。
"君为长沙客":您被贬为长沙的过客,
"我独之夜郎":我也独自前往夜郎。
"劝此一杯酒":劝您喝下这杯酒,
"岂惟道路长":离别之情又何止路途漫长。
"割珠两分赠":割开宝珠分成两份相赠,
"寸心贵不忘":可贵的是彼此心中不要相忘。
"何必儿女仁":何必像小儿女那样多情,
"相看泪成行":相对落泪成行。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借秋风寒霜、檐下花凋零之景,渲染出萧瑟哀伤氛围,抒发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悲叹。用典:“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运用刘琨的典故,通过刘琨从意气风发到无奈屈从的转变,暗示自己的遭遇,丰富了诗歌内涵。
2. 分段赏析
“大梁白云起,飘摇来南洲。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开篇以白云自比,“飘摇”生动展现漂泊无定,“十见罗浮秋”表明时间之久,勾勒出长期辗转漂泊的形象,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慨身世的基调。“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用“鳌抃山海倾”夸张描绘局势动荡,以“孤凤”象征理想或友人,“意欲托”“从之”直白表达追随意愿,体现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丘。不肯衔我去,哀鸣惭不周”:写“孤凤”因路难返回,不携诗人同去,“哀鸣”既是凤之叹,也传达出诗人理想受阻的无奈与哀伤。“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明珠难暗投”比喻自己的才能不会被埋没,“拂拭倚天剑”展现豪迈气概,“西登岳阳楼”表明将踏上新征程,情绪由低转高。“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长啸万里风”气势磅礴,尽显豪情,然而“谁念刘越石”又借典故,暗示在现实挫折下的无奈,情感复杂深沉。“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首句描绘秋风寒霜,檐下花凋零之景,借景抒情,“怨”“凄以伤”直接点明因岁晚和离别而生的哀怨悲伤之情。“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谬攀”是谦辞,“君为”“我独”将自己与贾至的被贬境遇对照,在叙事中流露同病相怜的感慨。“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割珠两分赠,寸心贵不忘”:通过“劝酒”“割珠”的行为,展现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强调友情珍贵,要彼此不忘。“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以反问表明不要像小儿女般伤感,尽显旷达洒脱,升华了离别的情感,使诗歌境界更开阔。
上一篇: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