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下来久":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
"各已闭柴门":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 闭:关闭。
"风月自清夜":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
"江山非故园":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 故园:故乡。,非:不是。
"石泉流暗壁":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
#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滴秋根:一作满秋原,滴一作满。秋根:秋天的草根。
"头白灯明里":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
"何须花烬繁":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题材诗。描绘了夔州山村日暮时分,牛羊归圈、柴门紧闭,明月清风下石泉流淌、草露滴落的景象,营造出静谧且带着几分清冷孤寂的氛围,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愁绪,表达了其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迟暮之感与无奈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诸多景象,“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通过牛羊归圈、柴门紧闭的乡村黄昏景象,营造出静谧、闲适的氛围,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以泉流石壁、露滴草根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落寞。整首诗借这些不同的景象,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迟暮之感和漂泊之愁等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使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对比:颔联“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中,“风月自清夜”描绘出眼前夜晚的清幽美好,“江山非故园”则点明此地并非故乡,以眼前美好之景与内心的思乡之愁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内心的悲郁。动静结合:“石泉流暗壁”一句,写泉水在黑暗的石壁上流动,是动态描写,泉水流动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草露滴秋根”,露珠从草叶上滴落到草根上,也是动态描写。而“风月自清夜”中的清风明月,是相对静态的画面。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秋夜山间的清幽寂静。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描绘出一幅乡村暮归图。牛羊悠悠归村,“久”字尽显其步伐迟缓、悠然自得。家家户户关上柴门,天地渐入静谧。平凡字句,却勾勒出乡村黄昏的祥和,满是家的温馨,瞬间将读者带入安宁氛围。颔联“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笔锋一转。明月高悬,清风拂村,本是美好清夜,可于杜甫而言,这景致再美,终究不是故乡。“自”字点明风月与己无关,“非”字凸显异乡之感。此联一暖一冷色调对比,表面语气平淡,实则藏着浓烈悲郁,平仄互调间,尽显情绪的起伏。颈联“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夜不能寐,山间独行。月色下,石泉在暗壁流淌,清冷有声;秋露自草叶滑落,打湿鞋履。他匠心独运,将正常语序“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倒置,让“石”与“泉”、“草”与“露”紧密相连,诗句韵律铿锵,营造出凄清幽寂的意境。尾联“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踱步回屋,灯下独坐,满头白发醒目。往昔豪情壮志,如今皆成空,面对灯花闪烁,只觉无聊凄怆。“何须”二字,道尽心中无奈,流落蜀地多年,一事无成,前路迷茫,故园难归,无人解其愁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别具匠心,所有情感皆巧妙融入景色描绘里,情景高度交融,不着痕迹。其情感表达并非直白袒露,而是深绵婉转,如潺潺溪流,于幽微处蜿蜒前行。每一句诗,都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初读清新自然,再品韵味无穷。读者仿若能在字里行间,轻嗅墨香,咂摸出无尽余味,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深远意境之中。
# 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故作诗多用一“自”字。……《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纪昀:寂寞之景都从次句生出。六句“滴”字有神,“满”字笨而少味(按:“滴秋根”一作“满秋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刘云:人人能言,人人不能言,与“可惜欢娱地”同耳(“风月”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谭云:通首王孟。不杂己调,所以为大。钟云:语闲气和,中藏悲感,客中清霄,吟此不觉低徊(首四句下)。钟云:王孟少此怨调(末二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风月自清夜”一联,其意极悲而不着色相。……至结语尤悲,意在济时而伤于头白,反怪花烬之繁也,与“待尔嗔乌鹊”同妙。
明王嗣《杜臆》
# 起二句破“日暮”,即笼起“非故园”。作倒装句、流水对看更有意(“石泉”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如此奇句,便是佛唱,岂复风人(“牛羊”句下)!
清金圣叹《杜诗解》
# 一、二,“暮”之候;三、四,诗之骨。五、六,申“自清夜”;七、八,申“非故园”。自嫌头白不归,反嗔灯烬相照,无聊时错怪,情绪如见。五、六,大似鬼语。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淡语隽永,游子不堪多读(“风月”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老杜善用“自”字,如……“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之类,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掏出纸上。
清薛雪《一瓢诗话》
上一篇:唐·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