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时同醉破春愁":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消除浓浓春愁,
# 破:破除,解除。
"醉折花枝作酒筹":醉酒后攀折了花枝当做行令筹子。
#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忽忆故人天际去":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
#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今日到梁州":计算一下路程,你今天该到梁州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友诗。描绘了诗人与李十一在花开时节一同醉酒,借酒消解春愁,甚至醉折花枝当作酒筹的情景。而后诗人忽然忆起友人元稹远行至天际,估算着他今日该到凉州(或梁州)了。此诗借与友人醉酒及对远方友人行程的惦念这些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元稹深厚真挚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铺垫:诗的首句原句为“春来无计破春愁”,定稿改为“花时同醉破春愁”,此句为后文“忽忆故人天际去”做铺垫。先说春愁已破,再陡然转折写突然忆起故人,使情感的表达有波澜起伏之美,跌宕出全篇的风神。借景抒情:诗人借花时同醉、醉折花枝等景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抒发了与友人同醉的欢乐以及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记叙:全诗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先写与李十一醉中赏花,接着写忽然忆起远方的元九,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脉络清晰。对面落笔:后两句“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深,而是从对方角度设想,计算友人行程,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更显情深意切。
3. 分段赏析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第一句“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从语言风格来看,极为朴素浅显,生动描绘出诗人与李十一在花开时节一同醉酒,以折花枝为酒筹的场景,自然流畅地展现出当时欢乐的饮酒氛围。“花”与“醉”两字重复颠倒运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相映成趣。在结构上,“花时同醉”承接后文“醉折花枝”,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做铺垫,同时“破春愁”暗示了诗人内心原本有愁绪,侧面烘托出与友人相聚的畅快。第二句的“忽忆故人天际去”,一个“忽”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念之情的突然涌起。从表达方式上看,此句直抒胸臆,简洁而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远行友人元稹的突然忆念,将情感的转换自然地呈现出来,使诗意有了转折,增添了诗歌的波澜。“计程今日到凉(一作梁)州”,“计程”一词由上句“忽忆”深化而来,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在忆念友人时,计算其行程的心理活动,属于细节描写。这一生活中的常见情景,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让读者感受到这份情谊的真挚与深厚。同时,与元稹《梁州梦》中梦境的巧合,更以独特的方式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具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是白居易诗作中展现真挚友情的佳作。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以质朴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构建起深厚真挚的情感桥梁。这种即席拈来、不事雕琢的写作特色,使得诗歌如同生活的自然流露,毫无刻意堆砌之感,却能直抵人心。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却能将作者对友人元稹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份牵挂。从文学地位来看,它是体现白居易诗歌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其诗歌“老妪能解”却又情深意浓的特点。读者在品味此诗时,既能领略到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又能在真挚的情感内容中获得真与美的双重享受,引发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