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i
jiāng
t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ào
líng
lǎo
tūn
shēng
chūn
qián
xíng
jiāng
jiāng
tóu
gōng
diàn
殿
suǒ
qiān
mén
liǔ
xīn
wèi
shuí
绿
jīng
xià
nán
yuàn
yuàn
zhōng
wàn
shēng
yán
zhāo
yáng
diàn
殿
rén
tóng
niǎn
suí
jūn
shì
jūn
niǎn
qián
cái
rén
dài
gōng
jiàn
bái
jué
niè
huáng
jīn
fān
shēn
xiàng
tiān
yǎng
shè
yún
xiào
zhèng
zhuì
shuāng
fēi
míng
móu
hào
chǐ
齿
jīn
zài
xuè
yóu
hún
guī
qīng
wèi
dōng
liú
jiàn
shēn
zhù
xiāo
rén
shēng
yǒu
qíng
lèi
zhān
jiāng
shuǐ
jiāng
huā
zhōng
huáng
hūn
chén
mǎn
chéng
wǎng
chéng
nán
wàng
chéng
běi

译文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准备到城南却跑到了城北。

逐句剖析

"少陵野老吞声哭":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

# 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春日潜行曲江曲":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

# 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江头宫殿锁千门":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

# 江头宫殿锁千门: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本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王嗣奭《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细柳新蒲为谁绿":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 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忆昔霓旌下南苑":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

# 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因在曲江之南,故称。,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同‘霓’)旌。”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

"苑中万物生颜色":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

# 生颜色:万物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

#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同辇随君侍君侧":随侍在皇帝身旁。

# 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

"辇前才人带弓箭":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

# 才人:宫中的女官。才:一作“词”。

"白马嚼啮黄金勒":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

# 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嚼啮:咬。嚼:一作“噍”。啮:一作“齧”。

"翻身向天仰射云":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

# 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天:一作“空”。

"一笑正坠双飞翼":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 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笑:一作“箭”,一作“发”。

"明眸皓齿今何在":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

# 明眸皓齿今何在:写安史之乱起,玄宗从长安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血污游魂归不得":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

# 血污游魂:指杨贵妃缢死马嵬驿。

"清渭东流剑阁深":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

# 清渭东流剑阁深:仇兆鳌注:“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今属陕西省),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盖杨妃藳葬渭滨,上皇(玄宗)巡行剑阁,市区住西东,两无消息也。”(《杜少陵集详注》卷四)清渭,即渭水。剑阁,即大剑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是由长安入蜀必经之道。《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引《水经注》:“益昌有小剑城,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去住彼此无消息":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

# 去住彼此:指唐玄宗、杨贵妃。

"人生有情泪沾臆":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

# 人生有情泪沾臆: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以无情衬托有情,越见此情难以排遣。

"江水江花岂终极":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

# 终极:犹穷尽。,水:一作“草”。

"黄昏胡骑尘满城":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

# 胡骑:指叛军的骑兵。

"欲往城南忘南北":准备到城南却跑到了城北。

# 欲往城南望城北:写极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原注:“甫家住城南。”望城北:走向城北。北方口语,说向为望。望,一作“忘”。城北,一作“南北”。忘南:一作“望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哀江头》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七言古诗。开篇便展现了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萧索景象,诗人以自身“吞声哭”“潜行”的情态,勾勒出一幅压抑沉重的画面。前半部分,笔锋一转,回溯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于曲江游幸的繁华盛景,尽显昔日的奢靡与热闹。而后半部分,笔调急转直下,感伤贵妃香消玉殒、玄宗仓皇出逃,通过对曲江今昔巨变的刻画,将安史叛军洗劫后长安的破败萧条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在这首诗中,杜甫凭借其深厚的情感与精妙的笔触,抒发了赤诚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悲叹。整首诗层次分明,从昔日繁华到如今衰败,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规整,前后相互呼应,艺术构思极为精巧。语言凝练且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哀恸与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哀江头》诞生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的春日。回溯至前一年秋天,安禄山的叛军如汹涌恶浪,一举攻陷长安。彼时,杜甫满怀着报国热忱,决然离开鄜州,一心前往唐肃宗处效力,为平定叛乱贡献心力。可命运弄人,途中他不幸被安史叛军擒获,无奈被押送至已沦为敌手的长安。这座曾辉煌无比的都城,如今一片残败景象,往昔繁华不复,杜甫重游故地,往昔的盛景与当下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内心痛苦到了极点。待至第二年春天,杜甫成功脱逃。他沿着长安城南那曾是皇家贵族、官绅士女流连忘返的曲江漫步。此时,曲江往昔的热闹已被死寂取代,满目衰败。杜甫不禁忆起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同游曲江东南芙蓉苑时的盛景,那时旌旗招展,万象皆春。如今这般沧海桑田,令他感慨万千,心乱如麻,悲痛欲绝。就在这样的心境下,杜甫挥毫泼墨,写下《哀江头》,真实地记录下了彼时内心的哀伤与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怀古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曲江从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时的繁华盛景,沦为如今萧条冷落之地的巨大变迁。诗中前半部分回溯昔日帝妃游曲江的热闹场景,后半部分则聚焦贵妃之死与玄宗出逃,尽显哀伤。通过对这一今昔对比的刻画,深刻体现了国家遭受战乱后的衰败之象,营造出深沉悲痛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恸以及赤诚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昔日“千门”的繁华与如今“锁”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回忆安史之乱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与当前的破败不堪作对比,突出了国家兴衰的巨大变化,强化了诗人的哀恸之情。反衬:乐景反衬哀情,“细柳新蒲为谁绿”,岸上柳丝依依、水中新蒲抽芽返青,如此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凄凉哀伤。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游苑的情景,“才人”射猎禽兽、杨贵妃“一笑正坠双飞翼”,昔日的欢乐场景,衬托出如今国破家亡的悲哀。细节描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吞声哭”“潜行”“曲”等细节,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同辇随君”这一细节,将唐玄宗与汉成帝对比,暗示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揭示了其荒淫无道。以景结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描绘了黄昏时叛军出动、尘土飞扬的景象,营造出高压恐怖的气氛,为诗人的哀情增添了浓重的色彩,同时也使诗歌结尾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前四句):长安沦陷后的曲江之景。诗开篇“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描绘出一位泣不成声、只能暗自呜咽的老人,在春日里小心翼翼地在曲江偏僻角落行走的画面。“吞声哭”短短三字,蕴含多层深意,既点明行人稀少,又刻画出行人悲痛哭泣却不敢放声的压抑状态。第二句通过“春日”交代时间,“曲江曲”明确地点,“潜行”一词则生动展现出诗人在这曾经的游览胜地,却因特殊局势只能偷偷摸摸行动的无奈与悲戚,两个“曲”字重复,更添愁绪缠绕、难以舒展之感。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曲江此时萧条破败的景象,以及恐怖压抑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忧思惶恐、沉痛压抑展露无遗,言辞简洁却意味深长。“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眼中所见,“千门”凸显昔日宫殿数量之多,彰显曾经的繁华盛景,而一个“锁”字,瞬间将往昔繁华与当下的冷落萧条进行了强烈对比,手法看似简单随意,实则尽显诗人匠心独运。再看那岸上随风摇曳的细长柳丝,水中刚抽芽返青的蒲草,景色本应是充满生机与美好的,可一句“为谁绿”笔锋一转,以乐景衬哀情,既饱含江山易主的悲哀,又有着无人欣赏这般美景的凄凉,诗人目睹此景,内心悲痛万分。第二部分(“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回忆安史之乱前曲江的繁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一个“忆昔”巧妙过渡,引出了一段往昔繁华热闹的画面。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当年唐玄宗带着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前往南苑,使得苑中万物都仿佛增添了光彩,这一句高度概括了御驾游苑时的奢华场景,明珠宝器的光芒让花木都熠熠生辉。“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细致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场景,“同辇随君”典故源自《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被拒绝,而唐玄宗却与杨贵妃同辇出行,此对比深刻揭示出唐玄宗并非贤君,而是昏庸的“末主”。“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通过描写“才人”,这些宫中女官身着戎装,骑着黄金嚼口笼头装饰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已然如此奢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奢靡程度更是可想而知。“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才人们射落高空比翼双飞之鸟,如此精湛技艺却只是为博杨贵妃一笑,而他们肆意放纵的生活,实则早已埋下祸乱的种子。第三部分(“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诗人于曲江头的感慨。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紧承第二部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发出感叹。“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明眸皓齿”生动再现杨贵妃“笑”时的动人情态,与前文“一笑正坠双飞翼”相呼应,“今何在”则与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呼应,将情感具体化,愈发沉痛。“血污游魂”直接点明杨贵妃横死的悲惨结局,长安沦陷后,她的游魂都无法回归。“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杨贵妃香消玉殒于渭水之畔马嵬坡,唐玄宗则艰难穿越剑阁入蜀道,二人从此阴阳两隔。昔日芙蓉苑中仰射比翼鸟的恩爱不再,马嵬坡前生死诀别,命运急转直下。诗人巧妙对照,点明过度逸乐招来大祸的因果,令人震撼。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诗,抒发诗人对世事沧桑巨变的感慨。“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指出人是有感情的,面对眼前景象,难免触景生情、泪湿衣襟,而大自然却无情,花开花落、水流不息,始终遵循自身规律,以大自然的无情衬托人的有情,更显情之深切。“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通过描写诗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展现其内心的复杂情绪。“黄昏胡骑尘满城”将紧张恐怖的气氛推向极致,也解释了开篇诗人“吞声哭”“潜行”的原因。黄昏时分,叛军为防百姓反抗,纷纷出动,尘土弥漫长安城,诗人本想回城南住处,却因心烦意乱走向城北,连方向都难以辨别,将其内心巨大的哀恸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哀江头》从时间脉络来看,此诗的行文线索颇为独特。开篇从当下情境切入,笔锋一转,回溯至过往回忆,随后又巧妙地拉回现实。在情感表达方面,诗歌起笔便满溢哀伤,诗人触景生情,万事皆能引发悲绪,哀情浓烈至极。紧接着,诗中笔调突变,开始追忆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极度奢华、逸乐无度的腐朽生活,哀情至此转为乐景。然而,乐极生悲,诗歌旋即又将亡国之痛的哀伤推至顶点。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不仅清晰地展现出“乐”与“哀”之间的因果关联,更营造出极为强烈的对比。以昔日之乐衬托当下之哀,今昔对照,有力地凸显出诗人内心难以遏制的哀愁,使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波折起伏、纡回曲折之美。在文笔上,诗人收放自如、抑扬顿挫,在开合之间尽显变化之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大雅·绵》九章,初诵太王迁邠,建都邑,营宫室而已。至其八章,乃曰“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始及昆夷之怒,尚可也。至其九章,乃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连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也。盖附离不以凿枘,此最为文之高致耳。老杜陷贼时有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予爱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才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宋苏辙《诗病五事》

# 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黩之耶?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箭”一作“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冀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泰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风人之旨者。……元、白(《连昌宫词》、《长恨歌》)数十百言竭力摹写,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李耆卿曰:此诗妙在“清渭”二句。明皇、肃宗一去一住,两无消息,父子之间,人所难言,子美能言之,非但“细柳新蒲”之感而已。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单复曰:同不迫而意已独至。刘辰翁曰:如何一句道尽(按指“细泖新蒲”句)!第常诵之云耳。周敬曰:“吞声哭”三字含悲无限!“清渭”二语怨深却又蕴藉,所以高妙。陆时雍曰:总于起结见情,中间叙事,以老拙见奇。吴山段曰:“潜行”二句有深意,尾句从“潜行”字说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一箭”,山谷定为“一笑”,甚妙。曰“中翼”,则箭不必言;而鸟下云中,凡同在者虽百千人,无不哑然发笑,此宴游乐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讯。天宝之乱,实扬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违,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善述事者,但举一事,时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于其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长恨歌》,今古脍炙,而《哀江头》无称焉。雅音之不谐俗耳如此。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写低头暗思,景象如画,此为善写“潜行”二字。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潘氏《杜诗博议》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按黄门此论,上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诗为天长地久之恨乎?

明末清初清初潘耒《杜诗博议》

# 叙事檃括,不烦不简,有骏马跳涧之势。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何睱计及风刺乎?叙乱离处全以唱叹出之,不用实叙,笔力之高,真不可及。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贵妃曰“同”、曰“随”、曰“侍”,似不免乎复;然《诗》有“高朗令终”,《传》有“远哉遥遥”等语,不必苛责(“同辇随君”句下)。“彼此无消息”,犹《长恨歌》云“一别人间两渺茫”也。结出心迷目乱,与入手“潜行”关照(“黄昏胡骑”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四,写哀标意,浮空而来。次八,点清所哀之人,追叙其盛。“明眸”以下,跌落目前;而“去住彼此”,并体贴出明皇心事。“泪沾”“花草”,则作者之哀声也,又回映多姿。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弱六云:苦音急调,千古魂消。邵子湘云:转折矫健,略无痕迹,苏黄门谓“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信然(《明眸皓齿”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乱离事只叙得两句,‘清渭’以下,以唱叹出之,笔力高不可攀,乐天《长恨歌》便觉相去万里。即两句亦是唱叹,不是实叙。”按:此西樵评,所说皆合,佴不必以《长恨歌》相较量耳。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渔洋评杜摘记》

# 亦乐府。《丽人行》何等繁华,《哀江头》何等悲惨!两两相比,诗可以兴。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一箭”句叙苑中射猎,已暗中关合贵妃死马嵬事,何等灵妙!吴曰:更折入深处(“去住彼此”二句下)。悱恻缠绵,令人寻味无尽(“江水江花”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下一篇:唐·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