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昏昏醉梦间":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 昏昏:酒醉不醒的样子。
"忽闻春尽强登山":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 强:勉强。,忽闻:忽然发现。
"因过竹院逢僧话":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
# 竹院:即寺院。,过:游览,拜访。,因:由于。
"又得浮生半日闲":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 浮生: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又:一作“偷”。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的七言绝句,通过描写诗人在鹤林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人生失意的感慨,以及在自然与禅意中寻求超脱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诗人用“终日昏昏”形容自己面对流放时极度消沉的状态,从“抑”笔起。而后文诗人在“忽闻春尽”后“强登山”,又通过与僧话获得“半日闲”,心境逐渐转变,是“扬”,这种写法为下文的转变做了很好的铺垫。借景抒情:“忽闻春尽强登山”一句中,诗人借“春尽”之景,不仅写出自然界春天的逝去,更暗示人生青春岁月的有限,从而引发自己想要排遣愁苦、不甘消沉的情感。细节描写:“逢僧话”这一细节描写,通过“逢”字强调是无意碰到,诗人与高僧谈禅悟道、聊天,吐露苦闷,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与高僧交流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也为最后“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悟做了铺垫。卒章显志:诗的最后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是点睛之笔,揭示了全诗的主旨,体现出诗人在经历一系列情绪变化后,对人生有所觉悟,点明在无趣盲目的人生中,半日闲适的难得。对比:“终日昏昏醉梦间”描述了诗人此前浑浑噩噩、消极度日的状态,“偷得浮生半日闲”则体现了诗人在与僧话后获得的闲适心境,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以及“半日闲”的珍贵。衬托:“终日昏昏醉梦间”“偷得浮生半日闲”,以“终日昏昏”的忙碌、混沌生活,衬托出“半日闲”的悠闲自在,也反衬出诗人对现实中纷扰、污浊的厌恶,凸显其内心的沉重。
3. 分段赏析
“终日昏昏醉梦间”:开篇以“终日昏昏”四字,如重锤般砸出诗人遭流放后的精神状态。“昏昏”叠用,强化了浑浑噩噩、萎靡不振之感,既描绘出内心的迷茫与绝望,也外化于形,勾勒出颓唐慵懒的神态。“醉梦间”并非指真的饮酒沉醉,而是以虚幻、混沌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面对命运打击时的逃避心理。此句先“抑”,奠定低沉基调,同时为后文情绪的转折埋下伏笔,使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亟待冲破困境的内在力量。“忽闻春尽强登山”:“忽闻春尽”如惊雷打破死寂,自然界春天将逝的消息,刺痛了诗人麻木的神经。“春尽”既是季节更迭的写实,更隐喻人生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紧迫感。“强登山”的“强”字极具表现力,一个“强”字,写出诗人在消沉中挣扎起身、试图振作的艰难,暗含不甘沉沦的倔强。他拖着沉重的身躯登上南山,表面是赏春排遣,实则是不甘虚度年华、渴望重寻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完成从“抑”到“扬”的关键过渡。“因过竹院逢僧话”:“因过”点明偶遇的偶然性,“竹院”以清幽静谧的环境,暗示远离尘世喧嚣的佛门境地。“逢僧话”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却暗藏玄机:与僧人不经意的交谈,成为诗人心境转变的契机。佛教主张放下执念、消解烦恼,僧人平和超脱的态度、淡泊豁达的言论,如清泉涤荡诗人内心的郁结。诗人在此卸下防备,倾诉仕途失意的苦楚,而僧人智慧的回应,恰似明灯,指引他重新审视人生,为尾句的顿悟做足铺垫。“偷得浮生半日闲”:“偷得”二字诙谐而精妙,将原本短暂的闲暇时光赋予“意外之喜”的珍贵感,暗含对尘世纷扰的调侃与挣脱。“浮生”一词源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喻指人生虚幻无常,而“半日闲”看似短暂,却让诗人在与僧人的交谈中,参透名利皆空、当下即安的禅理。此句为全诗点睛之笔,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生命的哲思——在忙碌、苦闷的人生中,哪怕片刻的宁静与顿悟,都足以让人暂离喧嚣,获得心灵的自由,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堪称他彼时心境的生动写照。世人多以为“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暗藏消极避世之意,并常作此般解读,实则不然。诗中“偷得”也好,“又得”也罢,绝非对人生的消极妥协,而是诗人在历经世事沉浮后,于困顿中寻得的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那是在喧嚣浮世中暂得心灵栖息的通透豁然,是于枷锁中觑得自由微光的哲思顿悟,恰如清风拂去尘埃,展现的是对生命本真的深刻叩问与豁达观照。
# 唐李涉有“竹院逢僧话”诗,竹院之名,因此显著。
杜洁祥《鹤林寺志·人物》
# 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 此篇自近中唐,又非懵然无觉者。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周弼列为虚接体。何仲德为清新体。徐用吾曰:实情近语,甜淡可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狄归昌右丞,爱与僧游,每诵前辈诗云:“因过竹林逢僧话,略得浮生半日闲。”其有服紫袈裟者,乃疏之。
五代十国孙光宪《北梦琐言》
上一篇: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下一篇:唐·杜甫《哀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