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畔尖山似剑铓":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
#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秋来处处割愁肠":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割:断。,秋:秋季。
"若为化得身千亿":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
# 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化得身:《翻译名义集》:“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召释迦牟尼名千百亿化身也。”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若:假若。
"散上峰头望故乡":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望:遥望。,峰头:山峰的顶端。,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诗、思乡诗。描绘海边峭拔似剑的山峰景象,借景抒发作者被贬的愤慨不平,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将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融入其中。
2. 写作手法
想象:“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人突发奇想,期望自己能化出千亿个身体,分散到各个峰头去眺望故乡。这种大胆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极度思念,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比喻:“海畔尖山似剑铓”。把海边的尖山比作尖锐的剑刃,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峻峭。以“剑铓”为喻,不仅生动呈现出山峰的外形特点,还暗喻诗人内心如被剑割般的愁苦,使景与情巧妙融合。借景抒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前句描绘海边尖山的险峻之景,后句写秋天到来引发的愁绪。诗人借眼前的秋景和如剑的尖山,将自己被贬后的愁苦与愤懑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自然地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联想:“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人被思乡之情萦绕,迸发出奇特联想。突破现实局限,幻想自己能分化出千亿之身,遍立各个峰头。这种匪夷所思的想象,夸张而生动地凸显出思念故乡的情感之深、之切,将无形的乡愁以极具震撼力的方式呈现,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达到高潮。
3. 分段赏析
首句:呈现出诗人登山时所目睹之景。“海畔尖山似剑铓”,精准勾勒出柳州周边群山的险峻模样。那“似剑铓”的形容,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当地实景的生动写实。柳州一带,山峰林立,许多都拔地而起、陡峭直立,与桂林景致有相似之处。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铓’之句,真能纪其实也。”确实真实记录了那里的景象。”次句紧跟上句,因景生情,流露出内心的哀伤:“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时节,天气萧索,草木凋零,极易引发愁绪,故而古人多有悲叹秋天的诗句,此时的诗人更是如此。“割愁肠”这一表述,源自“似剑铓”的比喻而引发的联想。那如剑刃般的尖山,在肃杀的秋天里,对于“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被贬之人而言,确实如同锋利宝剑在切割自己的愁肠。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由此可见一斑。诗的三、四两句,由那峭拔如剑的群峰,进一步衍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诗人渴望拥有一种变身之法,将自己一身化作千万个分身,从而能够“散上峰头望故乡”。这虽是想象,却极为真切且强烈地展现出诗人渴望重回京城、思念亲友的心情,形象鲜活生动。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里,诗人情感的浪潮汹涌澎湃,难以遏制,好似“骤雨倾盆,江河决堤”,一泻千里,从而造就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韩退之诗云:“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 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
# 阳朔诸峰,如笋出地,各不相倚。三峰九嶷,折城天柱者数十里,如楼通天,如阙刺霄,如修竿,如高旗,如人怒;如马啮,如陈将合,如战将溃,漓江荔水,捆织其下,蛇龟猿鹤,焯耀万态,退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子厚“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子瞻“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鲁直“桂岭环城如雁宕,苍山平地忽蚁封”。皆实录也。
明末清初邝露《赤雅》卷中
# 剑鋩愁肠海上峰,始知愁苦易为工。柳州山水堪供老,万里投荒别泪红。
近现代杨庶堪《论诗绝句》
# 柳宗元写柳州的江流、榕树、山峰等,皆绝妙。堪称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愁肠”之结晶。
不详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
# 这首构思奇特的抒情小诗,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不平之气,沉着痛快地倾吐出来,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的第一二句,以剑的锋鋩喻海畔的尖山,又联想到自己的“愁肠”正是它割断的。这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愁苦感情。诗的第三四句,进一步想入非非,竟欲化身千亿,共望故乡,其情之深,其望之切,通过这样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现代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
# 顾璘曰:悲语。周珽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马戴《落日怅望》
下一篇: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