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与归鸟":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
"千里片时间":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我何留滞":我滞留在这里已经想这么久了,
# 滞:滞留,淹留。,何:多么。,念:想。
"辞家久未还":离开家乡多年没有回去了。
# 久未还:只能在异乡空叹息。
"微阳下乔木":斜阳余辉洒落在高大树木上,
#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
"远烧入秋山":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 远烧入秋山:一作“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
"恐惊平昔颜":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 颜:面色,容颜。,平昔:平素,往昔。,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晚唐诗人
马戴(?~869?),唐代诗人。字虞臣,祖籍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会昌四年进士。大中初,在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因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官终国子博士。马戴诗以五律为主,格调壮丽,含思蕴藉,饶有韵致。其善于抒写羁旅愁思,边塞诗亦佳。纪昀称其“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严羽推崇其诗“在晚唐诸人之上”。代表作品有《落日怅望》《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描绘了一幅落日时分孤云归鸟图,通过刻画飞鸟归巢,落日景象中的树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颔联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以反问句念我何留滞带出羁旅辛苦,与首联的“孤云”“归鸟”相呼应,点出游子漂泊在外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通过“何”字的诘问与“久”字的绵长凸显出游子归心似箭但归期却无望的无奈的痛心。以景结情:全诗采用两句景两句情这样的情景分写的手法,诗情层层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孤云”“归鸟”两个意象开篇,勾勒出黄昏天际的苍茫画面。“孤云”象征漂泊无定,“归鸟”暗含归心似箭,二者形成自由与滞留的强烈反差。诗人仰视云鸟“千里片时间”的迅捷,反衬自身“久客异地”的困顿,时空张力顿生。云鸟的轻盈与速度,既是诗人“怅望”所见,亦是触发乡愁的媒介。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实则暗含对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阻隔颔联由景转情,直抒胸臆,情感浓度陡增。以反问句“念我何留滞”点明羁旅之苦,呼应首联的云鸟意象。“辞家久未还”将漂泊的时间跨度具象化,凸显归期无望的沉痛。通过“何”字的诘问与“久”字的绵长,将归心似箭的急切与岁月蹉跎的无奈交织,情感层次丰富。颈联回归写景,但景中含情,深化时空苍茫感。“入”字化静为动,描绘夕阳余晖如野火般蔓延至秋山,既显色彩之壮丽,又暗含时光流逝的哀婉。“远”字拓展空间纵深,强化孤寂氛围由近及远的视角(“乔木”至“秋山”),层次递进,暗示诗人伫立之久、凝望之深,暮色渐浓的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绵延形成共振。尾联以心理细节收束全诗,余韵悠长。“不敢照”表面是畏惧容颜衰老,实则隐喻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的深层恐惧。诗人以“恐惊”二字,将物理容貌的变化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惊觉。未直接描写容颜,却通过“恐惊”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摧折的钝痛,与首联的“孤云”形成生命状态的闭环呼应。
4. 作品点评
《落日怅望》以落日时分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孤云与归鸟”和“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全诗突破传统情景交融的线性叙事,采用“景—情—景—情”的回环结构:孤云归鸟触发乡愁(“念我何留滞”),夕阳沉落深化迟暮之惊(“恐惊平昔颜”),形成情感递进的复调。尾联“临水不敢照”的恐惧,实为对精神原乡失落的隐喻——容颜衰老不仅是物理变迁,更是存在根基的动摇。相较于常规的触景生情,马戴以时空折叠手法(云鸟的瞬息与归人的久滞)和虚实对照(实景夕阳与虚写年华),使怅惘既具象可感又余韵悠长。这种“隔句相扣”的隐喻系统,让晚唐诗歌的感伤美学达到“言近旨远”的新高度。
# 诗话谓“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为一实一虚,似体贴句。今考戴集,乃不然,只如此十字自好。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孑然高朗,气亦完。
明钟惺《唐诗归》
# 周敬曰:诗有用事琢句法,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也。如马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微阳”比“远烧”也……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以云鸟起兴,自伤久滞他乡,不能如其倏聚倏归也。五六写落日望中之景,奥浑。结猎李益“饮马泉”意,见怅望远情,所谓高寂中宽然有余韵者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半似律诗、半似古诗,以古为律,律调愈高。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唐诗炼字处不少,失此字便粗糙。画家云:“烘染过度即不接。”苦吟炼句之谓也。注意于此,即失大端。唐僧无可“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以雨声比落叶也。又(马戴)云:“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以远烧比微阳也。比物以意而不指其物,谓之象外句,非苦吟者不能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笔意俱超(首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何义门:前四句“怅望”,“归鸟”二字中已双关落日,五六佳,诗家所谓影对,是以上句对下句。纪昀:起得超脱,接得浑劲,五六亦佳句。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不但世所称“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也,此诗亦略见一斑。
近现代学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六朝已有此题,感极深。格调直与工部争衡,故谓贾师源出老杜也。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 意格俱超。
清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闲”,此其晚眺之起句也。其三四云:“念我何曾滞,辞家久未还”,笔势超拔,在晚唐诗中,可称杰作。诗有作意,而能以气运之,律诗之枕中秘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 突起超隽无匹(首二句下)。以下句形上句,乃奇格也(“微阳”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上一篇:唐·王涯《秋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