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杂树向千株":简陋的柴门对着许许多多的杂树,
# 向:对着。,杂:一作“拥”。,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
"丹橘黄甘此地无":园里的丹橘黄柑在此地独一无二。
# 此地:四部丛刊影宋刊本《分门别注杜工部诗》作“北地”。此,一作北。,黄甘:即黄柑。
"江上今朝寒雨歇":今天早上江边的寒雨刚刚停下来,
"篱中秀色画屏纡":篱间的秀色简直就像画屏那般美。
# 纡:弯曲,曲折。,画屏:有画饰的屏风。,篱中秀色:一作“篱边新色”。
"桃蹊李径年虽故":桃李栽种多年下面早已走出了路,
# 故:一作“古”。,蹊:小路。
"栀子红椒艳复殊":黄栀子映着红花椒颜色真是鲜艳。
# 栀子:一种常绿灌木。
"锁石藤稍元自落":缠绕着石头的藤梢已自行落下来,
# 元自:犹言原本,本来。,藤稍:一作“藤梢”。
"倚天松骨见来枯":参天松树忽然枯死空余傲骨嶙峋。
# 松骨:松树的树干。,倚:一作“到”。
"林香出实垂将尽":挂满枝头香喷喷的柑橘快要摘尽,
# 垂:快要。
"叶蒂辞枝不重苏":离开枝柯的叶子和果蒂不会复生。
# 重:重新,再。,辞枝:一作“离柯”。
"爱日恩光蒙借贷":希望园树能沐浴温暖可爱的阳光,
# 贷:施予,给予。
"清霜杀气得忧虞":却要担心寒冷的清霜杀气的侵凌。
# 虞:忧虑。
"衰颜更觅藜床坐":我容颜衰老更需要找个坐榻休息,
# 藜床:藜茎编的床榻,泛指简陋的坐榻。,更:一作“动”。,衰颜:衰老的容颜。
"缓步仍须竹杖扶":缓慢地步行仍要依靠竹杖来扶持。
"散骑未知云阁处":可叹不能值宿散骑省而身登云阁,
# 散骑未知云阁处:晋代潘岳《秋兴赋》序云:“(余)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此反其意而用之。散骑之省,即尚书省。
"啼猿僻在楚山隅":只是流落在这楚山僻角愁听猿啼。
# 隅:角落。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赋笔铺陈,多角度描绘“园树”之景,既流露出对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羁旅漂泊、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全诗将咏物与感怀结合,既赞自然之美,又暗含对人生际遇的深沉喟叹,体现了杜甫晚年寓居他乡时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散骑未知云阁处”化用晋代潘岳典故,暗指诗人虽为员外郎,却无法如散骑省官员般接近权力中心,含蓄表达政治失意的愤懑。赋:诗人借鉴了赋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来体写“园树”,先概述江边秀美如画的园林,再描述园中累累的果实,最后抒写朝行感怀,表达了丰收的喜悦。通过这样详细且直接的铺陈叙述,将雨后园树的全貌以及不同树木的状态清晰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园中的景色,为后文诗人情感的抒发做了充分的铺垫。铺陈:诗的首段前两联共四句概括描写雨后江边园林秀美如画,中段中间四联共八句为铺陈,具体描述篱间丹橘黄柑、栀子红椒,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景象,既展现出园林一片生机的景色,从中可见杜甫爱园树之深切,同时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充分铺垫。首尾呼应:诗的首段前两联共四句点明园林树木的状况,描写雨后江边园林秀美如画,末段后两联共四句抒写朝行感怀,慨叹自己年老体衰,徒有散骑登云阁之志,却力不从心,只能避乱在这偏僻的楚山之隅,末段是诗人以诗呐喊,也是遥接首段之景而抒发情感,并点出题旨,首尾两段前后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闭环,强化了诗人流落荒僻之地,壮志难酬的孤独感。
3. 分段赏析
《寒雨朝行视园树》首联“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写柴门附近杂树众多,有近千株之多,然而此地却没有丹橘和黄甘。开篇点明园树的总体情况,通过“无”字,为后文对其他植物的描写做铺垫,也隐含着一种遗憾之情。次联“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描绘了江上寒雨刚刚停歇的情景,此时篱中的景色如同画屏一样曲折美丽。此两句从大环境的寒雨停歇,转到园中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静谧的氛围。三联“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指出桃蹊李径虽然还是往年的样子,但栀子和红椒却格外鲜艳。通过对比,突出了栀子和红椒的艳丽,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四联“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写缠绕在石头上的藤条自然地掉落,高耸入云的松树也呈现出枯老的样子。借藤落松枯的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衰老,为下文诗人的身世感慨做了铺垫。五、六联“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先描述林中果实飘香但即将落尽,叶子和花蒂离开枝头后不能再复苏,接着写自己如同蒙借时光一样,对温暖的阳光心怀感激,而清霜的肃杀之气则让自己充满忧虑。此四句由景及人,从植物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衰老和对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处境的担忧。尾两联四句“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写自己容颜衰老,需要找藜床来坐,缓慢行走也得依靠竹杖扶持,同时感慨自己不知散骑(官职)所在的云阁之处,而自己却身处楚山一隅,只能听到猿啼。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衰老、仕途失意以及身处僻地的无奈和哀愁。
4. 作品点评
《寒雨朝行视园树》以冬日园树为切入点,通过草木衰枯与自身衰老的双线交织,展现杜甫晚年对生命与时代的深刻体悟。在诗歌创作中,杜甫以七言排律描绘景致,此诗算是颇具特色的一篇。七言排律在诗歌史上颇为少见,留存于世的作品数量远不及其他诗体,即便是杜甫诗集中,这类诗作也仅有寥寥几首。此诗格律严谨,除首尾两联,中间六联对仗极为工整。“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一句,不仅上下对仗,句内也自相对仗,精巧绝伦。在声律方面,整首诗严格遵循粘对规则,采用上平声七虞韵。其中,“篱中秀色画屏纡”里的“纡”字,虽属邻韵六鱼韵,但这恰恰体现杜甫作诗时,将准确表情达意置于首位,在难以从本韵部觅得恰当韵字的情况下,他巧妙运用了邻韵。从整体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诗在对仗、声律方面的严谨与精妙。
# 公瀼西诗,有果园,有甘林。果园四十亩,他日所举以赠人者。甘林为治生计,所云“客居暂封殖”者。《杜臆》谓:朝行所视之园树,专指果园,于甘林无豫,故云“丹橘黄甘此地无”。今按:“此地无”,正言柑橘之独盛。篇中“林香出实”二语,明说丹橘矣,岂可云甘林又在果园之外乎?大抵分而言之,则甘林另为一区,合而言之,甘林包在果园之内,盖四十亩中,自兼有诸果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