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jìn
shī
miè
xià
yáng

朝代:先秦作者:谷梁赤浏览量:2
fēi
guó
ér
yuē
miè
zhòng
xià
yáng
shī
yuē
shī
xiān
jìn
yán
shī
xiān
jìn
wéi
zhǔ
miè
xià
yáng
xià
yáng
zhě
guó
zhī
sài
miè
xià
yáng
ér
guó
zhī
wéi
zhǔ
miè
xià
yáng
jìn
xiàn
gōng
guó
xún
yuē
:“
:“
jūn
chǎn
zhī
shèng
chuí
zhī
ér
jiè
dào
?”
?”
gōng
yuē
:“
:“
jìn
guó
zhī
bǎo
shòu
ér
jiè
dào
zhī
?”
?”
xún
yuē
:“
:“
xiǎo
guó
zhī
suǒ
shì
guó
jiè
dào
gǎn
shòu
shòu
ér
jiè
dào
shì
zhī
zhōng
ér
cáng
zhī
wài
zhī
zhōng
jiù
ér
zhì
zhī
wài
jiù
。”
。”
gōng
yuē
:“
:“
gōng
zhī
cún
yān
shǐ
使
。”
。”
xún
yuē
:“
:“
gōng
zhī
zhī
wéi
rén
xīn
ér
nuò
yòu
shǎo
zhǎng
jūn
xīn
yán
lüè
nuò
néng
qiáng
jiàn
shǎo
zhǎng
jūn
jūn
qīng
zhī
qiě
wán
hào
zài
ěr
zhī
qián
ér
huàn
zài
guó
zhī
hòu
zhōng
zhì
shàng
nǎi
néng
zhī
chén
liào
jūn
zhōng
zhì
xià
。”
。”
gōng
suì
jiè
dào
ér
guó
gōng
zhī
jiàn
yuē
:“
:“
jìn
guó
zhī
shǐ
使
zhě
bēi
ér
zhòng
biàn
便
。”
。”
gōng
tīng
suì
shòu
ér
jiè
zhī
dào
gōng
zhī
yòu
jiàn
yuē
:“
:“
yuē
chún
wáng
chǐ
齿
hán
zhī
wèi
!”
!”
qiè
bēn
cáo
xiàn
gōng
wáng
guó
nián
ér
hòu
xún
qiān
cāo
ér
qián
yuē
:“
:“
yóu
shì
ér
chǐ
齿
jiā
zhǎng
。”
。”

译文

非诸侯国却称“灭”,是看重夏阳的地位。虞国本无军队,却说“虞师”,为何?因为它比晋国先行动,不能不称 “师”。它为何先于晋国行动?因其主导了灭夏阳之事。夏阳,是虞国、虢两国的要塞城邑,灭掉夏阳,虞国、虢必被攻取。为何说虞国主导灭夏阳?晋献公想伐虢,荀息说:“您何不用屈产的良马、垂棘的玉璧,向虞国借道呢?”献公说:“这是晋国之宝。如果虞国接受了我的礼物却不借道给我,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他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又借道给我们,那不过是我们把宝物从内府取来,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虞国,必定会阻止。"荀息说:“宫之奇为人,心思通达但懦弱,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通达则言语简略,懦弱则不敢强谏;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君必轻视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是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虑的。我料定虞君是中等智慧以下的人。”献公于是借道伐虢。宫之奇进谏:“晋国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厚重,必对虞不利。”虞公不听,于是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劝谏说:“俗语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于是携带妻子、儿女逃往曹国。献公灭虢后,五年便攻取虞国。荀息牵着马拿着玉璧走上前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增长了。”

逐句剖析

"非国而曰灭":非诸侯国却称“灭”,

"重夏阳也":是看重夏阳的地位。

"虞无师":虞国本无军队,

# 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其曰师":却说“虞师”,

"何也":为何?

"以其先晋":因为它比晋国先行动,

# 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不可以不言师也":不能不称 “师”。

# 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荀子·礼论》:“师旅有制。”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其先晋何也":它为何先于晋国行动?

"为主乎灭夏阳也":因其主导了灭夏阳之事。

# 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夏、下同音通假。

"夏阳者":夏阳,

"虞、":是虞国、

"虢之塞邑也":虢两国的要塞城邑,

# 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灭夏阳而虞、":灭掉夏阳,虞国、

"虢举矣":虢必被攻取。

# 举:攻克,占领。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为何说虞国主导灭夏阳?

"晋献公欲伐虢":晋献公想伐虢,

# 晋献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

"荀息曰":荀息说:“

# 荀息: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君何不以屈产之乘、":您何不用屈产的良马、

# 乘: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这里专指马。,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垂棘之璧":垂棘的玉璧,

# 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而借道乎虞也":向虞国借道呢?”

"公曰":献公说:“

"此晋国之宝也":这是晋国之宝。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如果虞国接受了我的礼物却不借道给我,

"则如之何":怎么办?”

"荀息曰":荀息说:“

"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

"彼不借吾道":他不借路给我们,

"必不敢受吾币":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又借道给我们,

"则是我取之中府":那不过是我们把宝物从内府取来,

# 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而藏之外府":藏在外面的库藏里;

"取之中厩":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

"而置之外厩也":放在外面的马房里。”

"公曰":献公说:“

"宫之奇存焉":宫之奇在虞国,

# 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必不使也":必定会阻止。"

"荀息曰":荀息说:“

"宫之奇之为人也":宫之奇为人,

"达心而懦":心思通达但懦弱,

"又少长于君":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

"达心则其言略":通达则言语简略,

"懦则不能强谏":懦弱则不敢强谏;

"少长于君":比虞君大不了几岁,

"则君轻之":君必轻视他。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

"而患在一国之后":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

"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这是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虑的。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我料定虞君是中等智慧以下的人。”

"公遂借道而伐虢":献公于是借道伐虢。

"宫之奇谏曰":宫之奇进谏:“

"晋国之使者":晋国使者,

"其辞卑而币重":言辞谦卑而礼物厚重,

"必不便于虞":必对虞不利。”

"虞公弗听":虞公不听,

"遂受其币":于是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

"而借之道":借路给晋国。

"宫之奇又谏曰":宫之奇又劝谏说:“

"语曰":俗语说:

"‘":‘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

"’":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其斯之谓与":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

"挈其妻、":于是携带妻子、

"子以奔曹":儿女逃往曹国。

# 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献公亡虢":献公灭虢后,

"五年而后举虞":五年便攻取虞国。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荀息牵着马拿着玉璧走上前说:“

"璧则犹是也":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

"而马齿加长矣":只是马的年龄增长了。”

# 加长:增添。,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战国时期谷梁子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春秋谷梁传》。文章以晋国借道虞国攻灭虢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揭示了“唇亡齿寒”的深刻道理。全文围绕晋献公的权谋、荀息的智计与虞公的昏聩展开:荀息以宝马美玉为饵,说服晋献公以借道为名实施灭虢计划;虞国贤臣宫之奇虽识破阴谋,力谏“唇亡齿寒”,却因虞公贪利短视而遭拒,最终虞国亦被晋国所灭。文章叙事层次分明,语言凝练,善用对比手法:如荀息对虞公性格的精准剖析(“中知以下”),与宫之奇的忠直劝谏形成鲜明对照;结尾荀息“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的诙谐之语,既暗含对晋国得逞的得意,又以时间流逝暗示虞国灭亡的必然。作品通过历史教训批判了统治者的短视与贪婪,强调邻国互助的重要性,语言平实却极具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

谷梁赤(穀梁赤)(?~?),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复姓谷梁,名赤(一作喜、嘉、俶、寘),字元始,鲁国人。相传为子夏弟子,与秦孝公同时,治《春秋》。其说最初只有口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穀梁传》(亦称《穀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举兵伐虢。虞国介于晋、虢之间,若晋军欲绕道而行,必受制于中条山脉之险。献公纳荀息之策,以厚礼贿赂虞公,借道伐虢。虞、虢皆为小国,然虞国贤臣宫之奇明察晋国用心——欲行"假途灭虢"之计,待灭虢后再图虞国,此所谓"一箭双雕""各个击破"之谋。宫之奇力谏虞公切勿中计,然虞公不仅未纳忠言,反自告奋勇愿率军为晋军先锋开道。晋军借虞道之势,攻克虢国要邑夏阳(即下阳)。此后事端,《谷梁传》与《左传》记载略有差异。《谷梁传》载晋于当年便灭虢国,五载后复灭虞;《左传》则记晋取下阳后仅据以为要塞,并未立即灭虢。至三年后,晋军再度假道虞国,挥师南下终灭虢国。待晋军班师东归之际,顺势挥师灭虞,虞公终成阶下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晋国借道虞国攻灭虢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散文,通过历史教训批判了统治者的短视与贪婪,强调邻国互助的重要性。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2. 分段赏析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开头用议论点明夏阳的重要性——它虽不是诸侯国,却被特别称为“灭”,是因为它是虞、虢两国的关键屏障;虞国并未出兵,却称“师”,是因为虞国实际上是灭夏阳的主谋。这几句为后文事件的重要性做铺垫,暗示虞国的短视。“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直接说明夏阳的战略地位:它是两国边境的要害之地,一旦被占,虞、虢两国都将灭亡。简洁的语言点出事件的关键因果,让读者立刻明白虞国命运的走向。接下来写晋献公想攻虢,荀息献借道之计。“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荀息提议用晋国的宝物向虞国借路,看似示弱,实则有算计。“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他进一步分析:虞国若不借路,就不敢收礼;若收礼借路,宝物就等于从晋国的内库搬到外库、内马厩搬到外马厩,表面是送礼,实则是暂时存放。这几句展现荀息的权谋,用“借道”之名行吞并之实。“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晋献公担心宫之奇会阻止,荀息却断定宫之奇“达心而懦”(明白事理但软弱)、“少长于君”(从小和虞公长大,虞公轻视他),且虞公智慧不足,不会听劝。这段对话刻画了荀息的冷静算计和虞公的性格缺陷,为后文虞公拒绝劝谏埋下伏笔。“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晋献公按计借道,宫之奇第一次劝谏,指出晋国使者态度谦卑却礼物贵重,定是对虞国不利。但虞公贪心,不听劝告,收下礼物借路。这里用“辞卑而币重”的细节,暗示晋国的野心,也突出虞公的短视。“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宫之奇第二次劝谏,用“唇亡齿寒”的俗语点明虞、虢两国相互依存的关系——虞国是虢国的“唇”,虢国灭亡,虞国也会失去屏障。但虞公仍不醒悟,宫之奇无奈带家人逃到曹国。这句俗语简洁有力,是全文的核心道理,也体现宫之奇的明智。“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最终晋国灭了虢国,五年后又吞并虞国。荀息牵着当年借道的马,拿着当年的玉璧,说玉璧还是原来的,马却老了。这句话暗含讽刺:虞公贪图小利(玉璧和借道),最终失去国家;晋国的计谋得逞,验证了荀息最初的算计。

3. 作品点评

《穀梁传》中此篇颇具章法,记述了晋献公欲伐虢而采纳荀息之计、借道虞国的故事。文中对虞国君臣的评判十分中肯:荀息视宫之奇智力在中等之上,虞君则在中等之下。后事态发展果如其料。人物对话尤为生动,篇末以荀息的诙谐作结,更添戏剧性。然宫之奇所揭“唇亡齿寒”之理,则堪为千古邦交箴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载驱》

下一篇:先秦·佚名《绵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