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3
zài
diàn
zhū
kuò
dào
yǒu
dàng
chuí
pèi
dào
yǒu
dàng
kǎi
wèn
shuǐ
shāng
shāng
xíng
rén
bāng
bāng
dào
yǒu
dàng
áo
xiáng
wèn
shuǐ
tāo
tāo
xíng
rén
biāo
biāo
dào
yǒu
dàng
yóu
áo
zài
rén
xiāng
gōng
shèng
chē
tōng
dào
wén
jiāng
yín
è
wàn
mín
yān

译文

马车疾驰声隆隆,竹帘低垂红皮蒙。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夜归急匆匆。四匹黑马真雄壮,缰绳柔软上下晃。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动身天刚亮。汶水日夜哗哗淌,行人纷纷驻足望。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逛。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纷纷驻足瞧。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遨。《载驱》这首诗,是齐国人用来讽刺齐襄公的。齐襄公没有礼义,所以他让文姜把车马服饰弄得很华美,快速地驱车在交通要道和繁华的都市中行驶,与文姜通奸,在众多百姓中传扬开来。

逐句剖析

"载驱薄薄":马车疾驰声隆隆,

# 薄薄:象声词,形容马蹄及车轮转动声。一说鞭子策马声。,驱:车马疾走。,载:发语词,犹“乃”。

"蕈茀朱鞹":竹帘低垂红皮蒙。

# 鞹:光滑的皮革。用漆上红色的兽皮蒙在车厢前面,是周代诸侯所用的车饰,这种规格的车子称为“路车”。,茀:车帘。一说雉羽作的蔽覆,放在车后。,蕈:方纹竹席。一说席作车门。

"鲁道有荡":鲁国大道宽又平,

# 有荡:即“荡荡”,平坦的样子。,鲁道:通向鲁国的道路。

"齐子发夕":文姜夜归急匆匆。

# 发夕:傍晚、晚上出发。发,一说为旦,早晨。夕,暮,傍晚。,齐子:指文姜。

"四骊济济":四匹黑马真雄壮,

# 济济:美好貌。一说即“齐齐”,马行步调一致。,骊:黑色马。一车四马,故谓“四骊”。

"垂辔沵沵":缰绳柔软上下晃。

# 沵沵:柔软的样子。一说辔垂貌。,垂辔:指马缰绳松弛,弯曲下垂。

"鲁道有荡":鲁国大道宽又平,

"齐子岂弟":文姜动身天刚亮。

# 岂弟:始明,天刚亮。一说通“恺悌”,快乐而心不在焉貌。

"汶水汤汤":汶水日夜哗哗淌,

# 汤汤:水势浩大貌。,汶水:流经齐鲁两国的水名,在今山东中部,又名大汶河。

"行人彭彭":行人纷纷驻足望。

# 彭彭:行人众多貌。

"鲁道有荡":鲁国大道宽又平,

"齐子翱翔":文姜回齐去游逛。

# 翱翔:犹“逍遥”,指遨游,自由自在之貌。

"汶水滔滔":汶水日夜浪滔滔,

# 滔滔:水流浩荡。

"行人儦儦":行人纷纷驻足瞧。

# 儦儦:众多貌。一说行走貌。

"鲁道有荡":鲁国大道宽又平,

"齐子游敖":文姜回齐去游遨。

# 游敖:即“游遨”,嬉戏,游乐。一说形容自得之态。

"《载驱》":《载驱》这首诗,

"齐人刺襄公也":是齐国人用来讽刺齐襄公的。

"无礼义故盛其车服":齐襄公没有礼义,所以他让文姜把车马服饰弄得很华美,

"疾驱于通道大都":快速地驱车在交通要道和繁华的都市中行驶,

"与文姜淫":与文姜通奸,

"播其恶于万民焉":在众多百姓中传扬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载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诗歌讽刺了齐女文姜与其同父异母兄齐襄公的通奸丑行。全诗共四章,每章四句,着重刻画文姜前往与齐襄公幽会途中的景象。诗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通过反复咏叹,细腻展现人与物的形象与神态,强化诗歌的音乐美感和节奏韵律。在表现手法上,全篇纯用赋体,不借助比兴,却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讽刺之意,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旨在讥刺齐襄公与文姜的乱伦行为。《毛诗序》记载,齐襄公行事毫无礼义,特意隆重装饰车马服饰,在交通要道与繁华都市中疾驰,与文姜公然淫乱,将丑恶行径暴露于万民之前。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此诗主要针砭文姜,即便不直接提及襄公,其恶行也昭然若揭。文姜连夜疾驰前往齐国,所为何人?正是齐襄公。文姜为与襄公相会而赴齐,讽刺文姜实则也在讽刺襄公,并非如传统说法中“襄公以盛装车马与文姜在众人面前行淫”才是讽刺之意。依据《春秋》史料,鲁庄公二年(前692年)、鲁庄公四年(前690年)、鲁庄公五年(前689年)、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文姜多次与齐襄公会面。可见鲁桓公死后,文姜不顾儿子鲁庄公的脸面,与齐襄公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而鲁庄公对此无力约束,于是百姓创作此诗予以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写文姜与齐襄公幽会途中的情景,运用双声叠韵词与赋体手法,讽刺二人通奸丑行,委婉多讽,韵味浓厚。

2. 写作手法

反复:四章中均出现“鲁道有荡”,重复强调鲁国道路平坦,为文姜乘车幽会提供背景,同时强化诗歌节奏,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文姜在这条路上频繁往来幽会的无耻行径。赋:全诗纯用赋法,如“载驱薄薄,簟茀朱鞟”直接铺陈文姜乘车出行的场景,从车声、车饰,到道路、人物出发,再到途中所见的马、水、行人等,直白地描绘其幽会过程,展现讽刺内容。照应:各章以“鲁道有荡”相互照应,贯穿全诗,使诗歌结构完整。同时,“汶水汤汤”与“汶水滔滔”,“行人彭彭”与“行人儦儦”相互呼应,渲染环境,烘托文姜的行为。反衬:以“汶水汤汤,行人彭彭”中河水的浩大、行人的众多,反衬“齐子翱翔”中文姜不顾众人目光、肆意幽会的胆大妄为,凸显其丑恶与无耻。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载驱薄薄,簟茀朱鞟。鲁道有荡,齐子发夕”:“载驱薄薄,簟茀朱鞟”描绘了文姜出行场景。“薄薄”为联绵词,生动摹写豪华马车疾驰于大道时发出的声响,凸显其急切奔赴幽会的状态;“簟茀朱鞟”则细致刻画车饰,竹帘遮蔽、红革为饰的马车尽显奢华,侧面反映乘车者身份尊贵。“鲁道有荡,齐子发夕”点明地点与人物,平坦的鲁国大道上,齐子(文姜)连夜出发。此句以道路的坦荡与文姜的急切无耻形成对照,联绵词的运用既强化了诗歌节奏感,又烘托出文姜不顾廉耻、张扬赴约的丑恶形象。第二章“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四骊济济,垂辔沵沵”中,“济济”形容四匹纯黑骏马高大雄壮、整齐排列,“沵沵”描绘柔韧缰绳有节奏晃动的模样,两组联绵词生动展现马匹的矫健与马车行进的优雅姿态,进一步凸显乘车者的高贵身份。结合诗歌讽刺主题,这实则是对文姜与齐襄公私通时大肆张扬、毫不遮掩的批判。“鲁道有荡,齐子岂弟”再次点明平坦道路,“岂弟”本为和乐平易之意,此处却形成反讽,暗示文姜在赴约途中的得意神态,与她违背伦理的行为形成强烈反差。第三章“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汤汤,行人彭彭”以“汤汤”状汶水水流浩大、奔腾不息,以“彭彭”写路上行人众多、熙熙攘攘,两组联绵词相互呼应,营造出热闹的场景。然而,在这样人来人往、众人瞩目的情境下,“鲁道有荡,齐子翱翔”,平坦大道上,文姜却如自在飞翔般乘车而过,“翱翔”一词生动刻画其无视众人目光、胆大妄为的行径。借路人的侧目与文姜的肆意形成反衬,将其不知羞耻的丑态展露无遗,同时联绵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讽刺意味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更显深刻。第四章“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汶水滔滔,行人儦儦”,“滔滔”进一步强调汶水水流的汹涌之势,“儦儦”描绘行人往来不断、密集匆忙的样子,再次渲染出道路上喧闹且人多的环境氛围。在此背景下,“鲁道有荡,齐子游敖”,文姜依然优哉游哉地在平坦大道上游玩,“游敖”突出其恣意放纵的状态。通过重复相似的场景与手法,诗人加深了讽刺力度,四组联绵词不仅增强诗歌韵律感,更全方位烘托出文姜不顾伦理纲常、目中无人的丑恶形象,让整首诗的批判意味更加浓郁。

4. 作品点评

从诗歌技巧层面来看,《载驱》全篇纯用赋体,未掺杂任何比兴元素,却以委婉含蓄之笔深含讥讽之意,字句间韵味悠长,讽喻效果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齐人刺文姜乘此车而来会襄公也。”“(二章)言无忌惮羞耻之意也。”“(三章)言行人之多,亦以见其无耻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全诗)只就车说,只就人看车说,只就车中人说,露一“发”字,而不说破发向何处,但以“鲁道”、“齐子”四字,在暗中埋针伏线,亦所谓《春秋》之法,微而显也。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里革断罟匡君》

下一篇:先秦·谷梁赤《虞师晋师灭夏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