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者何":克是什么意思?
"能也":就是能够的意思。
"何能也":能够做什么?
"能杀也":能够杀人。
"何以不言杀":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
"见段之有徒众也":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
"段":共叔段,
"郑伯弟也":是郑伯的弟弟。
"何以知其为弟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
"杀世子、":杀害世子、
"母弟目君":同母弟弟的人,
"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通过称他为“君”可知段是弟弟。
"段":共叔段,
"弟也":是弟弟,
"而弗谓弟":却不称他为弟弟;
"公子也":是公子,
"而弗谓公子":却不称他为公子。
"贬之也":这是贬斥他。
"段失子弟之道矣":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
"贱段而甚郑伯也":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
"何甚乎郑伯":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
"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
"于鄢":在鄢地,
"远也":地点偏远,
"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如同说(郑伯)把段从母亲怀抱中夺走一样,
"甚之也":这是更进一步的谴责。
"然则为郑伯者":既然这样,那么作为郑伯,
"宜奈何":应该怎么做?
"缓追":缓慢追击,
"逸贼":逃远了的乱臣,
"亲亲之道也":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
谷梁赤(穀梁赤)(?~?),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复姓谷梁,名赤(一作喜、嘉、俶、寘),字元始,鲁国人。相传为子夏弟子,与秦孝公同时,治《春秋》。其说最初只有口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穀梁传》(亦称《穀梁传》)。
1. 分段赏析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此段以问答形式开篇,紧扣“克”字展开阐释,点明“克”意为“能杀”,却不言“杀”,指出是因共叔段有徒众,暗示兄弟相争如敌国交锋。这种用词既解释《春秋》笔法,又为后文批判郑庄公埋下伏笔,语言简练,暗含对事件背后复杂关系的揭示。“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该段着重剖析人物身份与行为。通过“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的表述,贬斥共叔段失子弟之道;同时强烈谴责郑庄公“处心积虑成于杀”,揭露其表面纵容、实则蓄意铲除弟弟的阴险。称谓的选用与批判的话语,尽显《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将伦理失序与政治权谋的丑陋展现得淋漓尽致。“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于鄢,远也”短短三字,点明事件发生地偏远,作者以“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作比,进一步批判郑庄公对弟弟赶尽杀绝,违背母子、兄弟亲情,强化了对郑庄公行为的谴责,深化了文章对“亲亲之道”缺失的惋惜之情。“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结尾以设问“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引出观点,提出“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直接表明儒家倡导的以仁爱、宽容处理亲属矛盾的理念,与前文对郑庄公的批判形成呼应,点明文章主旨,呼吁重建符合儒家伦理的政治与亲情秩序。
下一篇:先秦·佚名《论语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