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duàn
yān

朝代:先秦作者:谷梁赤浏览量:2
zhě
néng
néng
néng
shā
yán
shā
jiàn
duàn
zhī
yǒu
zhòng
duàn
zhèng
zhī
wèi
shā
shì
jūn
jūn
zhī
wéi
duàn
ér
wèi
gōng
ér
wèi
gōng
biǎn
zhī
duàn
shī
zhī
dào
jiàn
duàn
ér
shèn
zhèng
shèn
zhèng
shèn
zhèng
zhī
chǔ
xīn
chéng
shā
yān
yuǎn
yóu
yuē
zhī
zhī
huái
怀
zhī
yún
ěr
shèn
zhī
rán
wéi
zhèng
zhě
nài
huǎn
zhuī
zéi
qīn
qīn
zhī
dào

译文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逐句剖析

"克者何":克是什么意思?

"能也":就是能够的意思。

"何能也":能够做什么呢?

"能杀也":能够杀人。

"何以不言杀":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

"见段之有徒众也":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

"段":共叔段,

"郑伯弟也":是郑伯的弟弟。

"何以知其为弟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

"杀世子、":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

"母弟目君":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

"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

"段":共叔段,

"弟也":既然是国君的弟弟,

"而弗谓弟":却不称他为弟弟;

"公子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

"而弗谓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

"贬之也":这是对他的贬斥,

"段失子弟之道矣":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

"贱段而甚郑伯也":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

"何甚乎郑伯":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

"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

"于鄢":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

"远也":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

"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

"甚之也":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

"然则为郑伯者":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

"宜奈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缓追":就是不要急着追杀,

"逸贼":已经逃远了的乱臣,

"亲亲之道也":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是先秦谷梁赤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与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争夺国君之位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郑庄公巧妙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母亲武姜,使其弟骄纵狂妄,进而图谋不轨,意图夺取君位。庄公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讨伐共叔段。在这场纷争中,庄公因母亲偏心而心生怨恨,将其迁至颍地。然而,随后他深感后悔,在颍考叔的劝导下,母子最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而精炼,人物塑造丰满,情节曲折动人,展现了极高的文学价值,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与文学魅力的散文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

谷梁赤(穀梁赤)(?~?),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复姓谷梁,名赤(一作喜、嘉、俶、寘),字元始,鲁国人。相传为子夏弟子,与秦孝公同时,治《春秋》。其说最初只有口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穀梁传》(亦称《穀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各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国内,统治者之间为争夺权势明争暗斗,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公元前722年,郑国的国君郑庄公之弟共叔段,为夺取君位密谋叛乱。庄公察觉后,设计诱敌,在鄢地大败共叔段,迫使他逃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谷梁赤首先解释“克”的含义:克并非单纯的战胜,而是“能”,即有能力做某事。进一步追问“能什么”,回答是“能杀”。但原文为何不用“杀”字?因为“段之有徒众”,即共叔段拥有自己的势力与追随者。这意味着段的势力足以构成威胁,郑庄公并非轻易击败他,而是经过谋划才“能杀”。谷梁赤通过文字选择揭示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段,郑伯弟也……贱段而甚郑伯也。”确认段是郑伯的弟弟,但原文不称其为“弟”或“公子”,而是直呼其名,这是贬低的手法。原因在于段违背了“子弟之道”(兄弟伦理),但更严重的是郑庄公的作为。谷梁赤指出,郑伯被贬斥得更厉害,因为他“处心积虑成于杀”,即早有预谋除掉弟弟,而非因弟之过被迫反击。此处强调郑伯的冷酷算计,而非段的单纯失德。“于鄢,远也……甚之也。”“鄢”是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谷梁赤认为,用“于鄢”暗示郑伯刻意将弟弟驱逐至远方再诛杀,如同“从母亲怀中夺走婴儿杀害”,极言其残忍与无情。地点的选择被解读为郑伯为掩盖手足相残的丑恶,故意制造距离以淡化罪行。“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谷梁赤提出道德评判:若郑庄公要符合“亲亲之道”(兄弟亲情),正确的做法应是“缓追”(不紧迫追杀)甚至“逸贼”(放走叛贼)。这反映春秋时期儒家对“仁”“礼”的强调,即便面对政治威胁,也应优先维护家族伦理,而非以权术相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汝坟》

下一篇:先秦·屈原《大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