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者何":克是什么意思?
"能也":就是能够的意思。
"何能也":能够做什么呢?
"能杀也":能够杀人。
"何以不言杀":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
"见段之有徒众也":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
"段":共叔段,
"郑伯弟也":是郑伯的弟弟。
"何以知其为弟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
"杀世子、":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
"母弟目君":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
"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
"段":共叔段,
"弟也":既然是国君的弟弟,
"而弗谓弟":却不称他为弟弟;
"公子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
"而弗谓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
"贬之也":这是对他的贬斥,
"段失子弟之道矣":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
"贱段而甚郑伯也":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
"何甚乎郑伯":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
"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
"于鄢":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
"远也":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
"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
"甚之也":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
"然则为郑伯者":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
"宜奈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缓追":就是不要急着追杀,
"逸贼":已经逃远了的乱臣,
"亲亲之道也":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
谷梁赤(穀梁赤)(?~?),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复姓谷梁,名赤(一作喜、嘉、俶、寘),字元始,鲁国人。相传为子夏弟子,与秦孝公同时,治《春秋》。其说最初只有口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穀梁传》(亦称《穀梁传》)。
1. 分段赏析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谷梁赤首先解释“克”的含义:克并非单纯的战胜,而是“能”,即有能力做某事。进一步追问“能什么”,回答是“能杀”。但原文为何不用“杀”字?因为“段之有徒众”,即共叔段拥有自己的势力与追随者。这意味着段的势力足以构成威胁,郑庄公并非轻易击败他,而是经过谋划才“能杀”。谷梁赤通过文字选择揭示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段,郑伯弟也……贱段而甚郑伯也。”确认段是郑伯的弟弟,但原文不称其为“弟”或“公子”,而是直呼其名,这是贬低的手法。原因在于段违背了“子弟之道”(兄弟伦理),但更严重的是郑庄公的作为。谷梁赤指出,郑伯被贬斥得更厉害,因为他“处心积虑成于杀”,即早有预谋除掉弟弟,而非因弟之过被迫反击。此处强调郑伯的冷酷算计,而非段的单纯失德。“于鄢,远也……甚之也。”“鄢”是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谷梁赤认为,用“于鄢”暗示郑伯刻意将弟弟驱逐至远方再诛杀,如同“从母亲怀中夺走婴儿杀害”,极言其残忍与无情。地点的选择被解读为郑伯为掩盖手足相残的丑恶,故意制造距离以淡化罪行。“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谷梁赤提出道德评判:若郑庄公要符合“亲亲之道”(兄弟亲情),正确的做法应是“缓追”(不紧迫追杀)甚至“逸贼”(放走叛贼)。这反映春秋时期儒家对“仁”“礼”的强调,即便面对政治威胁,也应优先维护家族伦理,而非以权术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