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é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zūn
fén
tiáo
méi
wèi
jiàn
jūn
zhōu
zūn
fén
tiáo
jiàn
jūn
xiá
fáng
chēng
wěi
wáng
shì
huǐ
suī
huǐ
kǒng
ěr

译文

沿着汝水岸边走,砍伐树木的枝条。未见我的夫君面,忧思如饥心难耐。沿着汝水岸边走,砍伐树木的新枝。如今见到夫君面,望你莫将我抛弃。鲂鱼劳顿尾泛红,王室事务如火焚一样。纵然事务急如火,父母近在需照料。

逐句剖析

"遵彼汝坟":沿着汝水岸边走,

# 坟:“濆”的假借字,水涯,大堤。,汝:汝河,源出河南省。,遵:循,沿着,顺行。

"伐其条枚":砍伐树木的枝条。

# 条枚:树的枝条。条,树枝;枚,树干。,伐:砍伐。

"未见君子":未见我的夫君面,

#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如调饥":忧思如饥心难耐。

# 调饥:朝食未进,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调,又作“輖”;鲁诗作“朝”;一说通“朝”,早晨。,惄:饥,一说忧愁。

"遵彼汝坟":沿着汝水岸边走,

"伐其条肄":砍伐树木的新枝。

# 肄:树木枝条砍伐后再生的蘖枝。

"既见君子":如今见到夫君面,

# 既:已经。

"不我遐弃":望你莫将我抛弃。

# 不我遐弃:“不遐弃我”的倒装。遐弃,远离抛弃。遐,远。

"鲂鱼赪尾":鲂鱼劳顿尾泛红,

# 赪:红色。,鲂鱼:鳊鱼,细鳞。

"王室如毁":王室事务如火焚一样。

# 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虽则如毁":纵然事务急如火,

"父母孔迩":父母近在需照料。

# 迩: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孔:甚,很,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周南·汝坟》是收录于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诗歌。该诗以夫妻伤别为主题,先是刻画妻子在夫妻未见时的忧虑与思念,再写相见后的欣喜、不愿分离的期盼,以及与父母团聚的欣慰;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妻子想象与丈夫相见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情感起伏多变,语言生动形象,以饥饿喻忧愁的新奇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感染力,展现出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南·汝坟》作为一首以汝水流域女子口吻吟唱的古老民歌,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不同解读折射出时代文化与学术视角的差异。汉代《毛诗序》将其归为“道化行也”,认为此诗彰显文王德政教化,塑造了一位既牵挂远行丈夫,又以正道勉励对方的女性形象;刘向《列女传》更坐实诗作者为“周南大夫”之妻,强调妇人劝诫丈夫勤勉王事,避免懈怠致父母蒙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韩诗章句》则剥离政治教化色彩,指出这是妇人出于赡养父母的现实困境,劝勉丈夫谋求俸禄的作品。 近现代研究多从历史语境与情感视角切入,认为诗作诞生于西周覆灭前夕。当时王朝持续向淮汉地区扩张,大量驻军滞留南方,诗中场景或为久役归来的征夫与妻子重逢时,后者倾诉挽留之情;也有观点主张征夫尚未归家,诗中团聚画面实为妻子的想象与期盼。《诗三家义集疏》引述鲁诗学派观点,同样将主人公认定为周南大夫之妻,借舜帝侍奉双亲的典故,阐释妇人在乱世中劝夫为官的无奈,进一步凸显其“匡夫”的贤德形象。这些解读从不同维度揭示了《汝坟》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经典文本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婚恋题材的民歌。它围绕夫妻情感展开,或描绘妻子对久役未归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担忧,或展现夫妻相见后的欣喜、不愿分离的期盼以及与父母团聚的欣慰;在主题表达上,因解读视角不同而呈现多元,既有人认为体现了文王教化下妇人对君子的劝勉,也有人解读为妻子挽留丈夫,或妇人因家庭生计劝夫出仕等,生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生活与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惄如调饥”将思念之愁比作饥饿之苦,用生理上的饥饿感类比心理上的迫切思念,使抽象情感具象化,生动展现妻子对丈夫的渴盼之深,新奇的比喻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虚实结合:诗中既实写妻子“未见君子”的忧虑、“既见君子”的欣喜等现实场景,又虚写部分学者认为的“想象相见情景”,现实与想象交织,拓展了情感表达的空间,使夫妻离别的悲喜之情更具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周南·汝坟》三章以女性视角铺陈叙事,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困境交织,在质朴的民歌语言中蕴藏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以极具张力的画面切入:本该执梭纺织的女子,却在汝水堤岸挥斧砍伐山楸,这反常的劳作场景恰似无声控诉——当家庭支柱因徭役缺位,女性被迫承担起本不属于她们的重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运用精妙双关,将生理饥饿与情感饥渴熔铸一炉。“惄”字描摹出辗转难安的焦灼状态,“调饥”既指辘辘饥肠,更喻指情感荒芜。这种直白而又含蓄的表达,不仅勾勒出女子独撑生计的疲惫,更道尽对夫妻相守的渴盼,字字血泪地揭开了徭役制度对普通家庭的无情撕裂。次章“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以“肄”字暗喻时光流转,新抽的枝条见证着女子年复一年的守望。“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骤然转折,久别重逢的惊喜如破冰春潮,瞬间冲散首章的压抑。然而喜悦转瞬即逝,“不我遐弃”四字既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是充满不安的试探——在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重逢或许只是短暂的喘息,更深的忧虑与隐忧已悄然漫上心头。诗人以细腻笔触捕捉这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绪,将民间情感的真挚与含蓄展现得淋漓尽致,折射出底层民众对安定生活的深切渴望。末章笔锋陡转,借丈夫之口道出不得不再次远行的无奈。丈夫的话语如冰冷的利刃,斩断了团聚的温情:“鲂鱼赪尾,王室如毁”,他以鳊鱼奋力游动至鱼尾赤红为喻,道出在王朝危难、局势紧迫的当下,不得不再次离家远役的无奈。“鲂鱼赪尾”的比喻极具象征意味:鱼尾因逆流而上奋力摆动而充血变红,恰似疲于奔命的劳役者,深刻揭示出个体在王朝危局下的无力感。这一形象的比喻,将远役的紧迫态势渲染得淋漓尽致,也让妻子刚燃起的希望瞬间熄灭,再度坠入绝望深渊。面对即将再次分离的残酷现实,女子从绝望中迸发出惊人力量,“虽则如毁,父母孔迩!”的质问字字泣血。她以年迈父母的生存困境为支点,试图撬动命运的枷锁,这既是对丈夫的深情挽留,更是对不合理制度的血泪控诉。全诗在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中戛然而止,如洪钟巨响,深刻揭示出苛政徭役对社会根基的侵蚀,也预示着西周王朝摇摇欲坠的命运。然而,绝望中的妻子并未就此屈服。她发出“虽则如毁,父母孔迩”的凄厉质问,字字泣血:即便夫妻之爱已被徭役摧毁,可家中年迈、濒临绝境的父母,又怎能弃之不顾?这饱含血泪的诘问,不仅是一个普通女子对命运的抗争,更是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

4. 作品点评

全诗在凄厉的质问声中戛然而止,征夫面对这拷问灵魂的一问,唯有沉默以对。这声质问实则穿透了千年历史长河:当暴政与徭役如毒蛇般缠住每个家庭的咽喉,将支撑社稷的黎民百姓逼至“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的卷轴上便永远铭刻着这样泣血的诘问。《周南·汝坟》中历经希望与绝望轮回后迸发的质问,虽化作征夫无言的沉默,却在历史深处激起惊天回响——那便是西周王朝倾覆时,九鼎坠地的轰然巨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鄘风·柏舟》

下一篇:先秦·谷梁赤《郑伯克段于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