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飞明镜":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 明镜:比喻晶莹皎洁的圆月。
"归心折大刀":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 折大刀:折断大刀。《古乐府》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环与还同音,古人因之借音取义。折,谓归心摧折。
"转蓬行地远":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 转蓬:也叫蓬转,蓬草随风飞转的意思。蓬,即飞蓬,草名,秋后枯萎断根,遇风即飞飘无定。
"攀桂仰天高":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 攀桂:指望月,相传月中有桂树。桂:此指桂宫,即月宫。
"水路疑霜雪":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栖见羽毛":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 栖:鸟类歇宿之称,此指停留。
"此时瞻白兔":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 瞻白兔:指望月。相传月中有玉兔。白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以白兔代指月亮。
"直欲数秋毫":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 数秋毫:见月光之明亮。数,一根一根地计算。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此指兔毫。
"稍下巫山峡":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
# 巫山峡:即巫峡,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稍下:逐渐落下。
"犹衔白帝城":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传言殿前井内曾有白龙跃出,因自称白帝,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端。
"气沈全浦暗":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
# 全浦:整个鱼腹浦,指夔州江边。浦,水滨。,沈:古同“沉”。
"轮仄半楼明":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
# 刁斗:以铜为之,军中用其昼炊饭食,夜击以警夜。
"蟾蜍且自倾":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 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张弓倚残魄":圆月如同张满的弓,
# 残魄:月将灭时的微光称残魄。
"不独汉家营":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 不独:不仅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怀乡思亲、感时伤乱诗。它描绘了中秋满月及将晓之月的景象,借明月、霜雪、刁斗等意象,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客居夔州的愁苦、思归之情,以及对边地战乱的感时伤乱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联“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首联以“满月飞明镜”写中秋明月如明镜高悬,由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愁思。“归心折大刀”运用吴刚的典故,想象吴刚也思归,连砍树大刀都折断,生动传达出诗人强烈的归心。颔联“转蓬行地远”,以“转蓬”自喻,形象表现出自己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生活,“行地远”点明身处偏远夔州,进一步强化羁旅漂泊之苦,借景抒情,抒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隐含反对战乱、渴望和平的思想。第一首诗后两联“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颈联描绘中秋夜色,水路似霜雪般明亮,林中栖息的鸟能看清羽毛,极力渲染月亮的明亮。尾联“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承接前句,继续强调月之亮,以夸张手法,通过想数清月中玉兔毫毛,进一步反衬出诗人对远征亲人的思念,也寄托了诗人渴望平息战争、国家太平的美好愿望。整首诗通过反衬,在明月与愁闷的鲜明对比中,凸显避乱生涯的愁苦。第二首诗“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全诗皆景语,亦皆情语。“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写月亮位置移动,似与白帝城相依,营造出苍茫氛围。“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绘月光下浦暗楼明之景,传递出悲凉之感。“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催促着黎明,月亮渐渐西倾,由景及人,让诗人联想到戍边士卒和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尾联“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残月下士兵张弓警戒,暗示战乱未息,不仅是汉家军营如此,天下皆然,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尽显,体现其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3. 作品点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杜甫中秋望月的诗作。它以不同视角将个人漂泊之苦与家国情怀相融合,展现出唐代乱世背景下文人的复杂心境。写作特色鲜明,虚实结合巧妙,借明月、蓬草、刁斗等丰富意象,营造出苍茫、悲凉意境,抒发思归、忧国之情。语言凝练深沉,“归心折大刀”“气沈全浦暗”诗句,炼字精准,表意含蓄,其延续杜甫一贯沉郁顿挫诗风。
# 此中秋望月之作。上首写圆月初上,下首写月移将晓。漂泊他乡的凄苦,“日近长安远”的叹恨,俱在不言中。“攀桂仰天高”,既言天中月高,亦寓攀桂不得;末之“张弓倚残魄”,仍见居止无定意。此二诗似被老杜依一首律诗之格局来布置:上首前四句、下首后四句是望月感怀、望月感时,上首后四句、下首前四句写月之明洁及月下山城景色,直似律诗之中间两联,可见老杜写景状物之笔力。此二首之后,尚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两首五律,当是意犹未尽的续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
上一篇: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下一篇:唐·柳宗元《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