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í
yuè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mǎn
fēi
míng
jìng
guī
xīn
zhé
dāo
zhuǎn
péng
xíng
yuǎn
pān
guì
yǎng
tiān
gāo
shuǐ
shuāng
xuě
lín
jiàn
máo
shí
zhān
bái
zhí
shǔ
qiū
háo
shāo
xià
shān
xiá
yóu
xián
bái
chéng
shěn
quán
àn
lún
bàn
lóu
míng
diāo
dòu
jiē
cuī
xiǎo
chán
chú
qiě
qīng
zhāng
gōng
cán
hàn
jiā
yíng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逐句剖析

"满目飞明镜":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 明镜:比喻晶莹皎洁的圆月。

"归心折大刀":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 折大刀:折断大刀。《古乐府》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环与还同音,古人因之借音取义。折,谓归心摧折。

"转蓬行地远":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 转蓬:也叫蓬转,蓬草随风飞转的意思。蓬,即飞蓬,草名,秋后枯萎断根,遇风即飞飘无定。

"攀桂仰天高":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 攀桂:指望月,相传月中有桂树。桂:此指桂宫,即月宫。

"水路疑霜雪":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栖见羽毛":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 栖:鸟类歇宿之称,此指停留。

"此时瞻白兔":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 瞻白兔:指望月。相传月中有玉兔。白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以白兔代指月亮。

"直欲数秋毫":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 数秋毫:见月光之明亮。数,一根一根地计算。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此指兔毫。

"稍下巫山峡":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

# 巫山峡:即巫峡,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稍下:逐渐落下。

"犹衔白帝城":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传言殿前井内曾有白龙跃出,因自称白帝,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端。

"气沈全浦暗":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

# 全浦:整个鱼腹浦,指夔州江边。浦,水滨。,沈:古同“沉”。

"轮仄半楼明":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

# 刁斗:以铜为之,军中用其昼炊饭食,夜击以警夜。

"蟾蜍且自倾":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 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张弓倚残魄":圆月如同张满的弓,

# 残魄:月将灭时的微光称残魄。

"不独汉家营":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 不独:不仅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杜甫创作的组诗。组诗围绕中秋明月展开。首章描绘中秋满月如明镜高悬,诗人以“转蓬”自比漂泊远方,借“攀桂仰天高”,融入“归心折大刀”的急切思归之情,展现客居夔州的愁苦。次章写将晓之月,月亮稍下巫山峡,光影明暗变化,“刁斗皆催晓”句营造出边地战乱氛围,借景传达感时伤乱之情。写作手法运用虚实结合,如以明月为实,思归、伤乱之情为虚;借景抒情,借中秋月景抒发思念亲人、家乡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首章从满月之景入手,层层递进表达思归情绪;次章写月之移动与边地景象,在凄清情境中凸显战乱氛围与伤时之感。此组诗杜甫以不同视角将中秋月景与个人漂泊、家国战乱相融合,情感真挚深沉,意境雄浑又凄清。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诗歌富有张力,展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由唐代杜甫创作。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避乱于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杜甫一生仕途不顺,长期颠沛流离,却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此时身处异乡,又逢中秋佳节,月圆人不圆,目睹明月引发诸多感慨。这两首诗与《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可能是八月连续三晚在同一地点所作,借中秋月景抒发其客居他乡的愁苦、思归之情以及对时局战乱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怀乡思亲、感时伤乱诗。它描绘了中秋满月及将晓之月的景象,借明月、霜雪、刁斗等意象,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客居夔州的愁苦、思归之情,以及对边地战乱的感时伤乱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联“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首联以“满月飞明镜”写中秋明月如明镜高悬,由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愁思。“归心折大刀”运用吴刚的典故,想象吴刚也思归,连砍树大刀都折断,生动传达出诗人强烈的归心。颔联“转蓬行地远”,以“转蓬”自喻,形象表现出自己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生活,“行地远”点明身处偏远夔州,进一步强化羁旅漂泊之苦,借景抒情,抒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隐含反对战乱、渴望和平的思想。第一首诗后两联“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颈联描绘中秋夜色,水路似霜雪般明亮,林中栖息的鸟能看清羽毛,极力渲染月亮的明亮。尾联“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承接前句,继续强调月之亮,以夸张手法,通过想数清月中玉兔毫毛,进一步反衬出诗人对远征亲人的思念,也寄托了诗人渴望平息战争、国家太平的美好愿望。整首诗通过反衬,在明月与愁闷的鲜明对比中,凸显避乱生涯的愁苦。第二首诗“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全诗皆景语,亦皆情语。“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写月亮位置移动,似与白帝城相依,营造出苍茫氛围。“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绘月光下浦暗楼明之景,传递出悲凉之感。“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催促着黎明,月亮渐渐西倾,由景及人,让诗人联想到戍边士卒和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尾联“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残月下士兵张弓警戒,暗示战乱未息,不仅是汉家军营如此,天下皆然,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尽显,体现其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3. 作品点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杜甫中秋望月的诗作。它以不同视角将个人漂泊之苦与家国情怀相融合,展现出唐代乱世背景下文人的复杂心境。写作特色鲜明,虚实结合巧妙,借明月、蓬草、刁斗等丰富意象,营造出苍茫、悲凉意境,抒发思归、忧国之情。语言凝练深沉,“归心折大刀”“气沈全浦暗”诗句,炼字精准,表意含蓄,其延续杜甫一贯沉郁顿挫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中秋望月之作。上首写圆月初上,下首写月移将晓。漂泊他乡的凄苦,“日近长安远”的叹恨,俱在不言中。“攀桂仰天高”,既言天中月高,亦寓攀桂不得;末之“张弓倚残魄”,仍见居止无定意。此二诗似被老杜依一首律诗之格局来布置:上首前四句、下首后四句是望月感怀、望月感时,上首后四句、下首前四句写月之明洁及月下山城景色,直似律诗之中间两联,可见老杜写景状物之笔力。此二首之后,尚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两首五律,当是意犹未尽的续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下一篇:唐·柳宗元《溪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