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wèi
cóng
jūn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xiōng
yóu
wèi
miè
wèi
jiàng
cóng
róng
chàng
bié
sān
dào
yán
zhuī
liù
jùn
xióng
yàn
shān
héng
dài
běi
sài
jiē
yún
zhōng
shǐ
使
yān
rán
shàng
wéi
liú
hàn
jiāng
gōng

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逐句剖析

"匈奴犹未灭":匈奴还没有被灭亡,

# 匈奴犹未灭: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魏绛复从戎":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 从戎:投军。戎,兵器,武器。,复:又。,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怅别三河道":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

# 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怅别:充满惆怅地离别。

"言追六郡雄":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 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

"雁山横代北":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

# 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

"狐塞接云中":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 云中:云中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狐塞: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

"勿使燕然上":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

# 勿使燕然上:“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惟留汉将功":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 惟留汉将功:一作独有汉臣功。惟: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魏大从军》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为一首赠别诗。诗从大处着笔,开篇借霍去病、魏绛典故,赞魏大御边壮举;三四句点明送别地,二人相约效仿赵充国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五六句勾勒魏大从军之地;结尾用窦宪典故激励友人扬名塞外。全诗一气呵成,豪情满怀,情感豪放,语气悲壮,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武则天主政时期,彼时诗人正在长安任职,其诞生时间大致处于垂拱年间(即唐睿宗所用年号,从685年至688年这段时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送别魏大的情景,借雄浑意象与历史典故营造激昂氛围,展现从军之路的艰难豪迈,表达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以及诗人自身报效国家的慷慨壮志,一扫送别诗的悲切缠绵,尽显豪放激扬、气壮山河之感。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首联借典故点明边患未除,友人出征御敌;尾联巧用窦宪典故,激励友人塞外建功,首尾紧密关联,使全诗结构完整,情感连贯,一气呵成,充分展现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以及自身的报国情怀。虚实结合:“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采用虚写手法,诗人未亲临魏大从军之地,凭借想象描绘出雁门山横亘代州北面、飞狐塞连接云中郡的险要地势。虽为想象之景,却仿若眼前,既拓展了诗歌意境,让读者感受战场壮阔,又暗示该地战略地位重要,烘托魏大责任重大,为尾联铺垫。用典:“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暗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典,借汉代名将豪情展自身担当,以“匈奴”指代犯边势力,开篇显磅礴之气。又将魏绛比魏大,变“和戎”为“从戎”,贴合战争情境,表支持态度,望友人如魏绛般建功,凸显魏大出征意义。“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引用东汉窦宪燕然勒石典故,激励友人扬名塞外,不让燕然山功绩独属汉代将领,与首联呼应,强化边患主题,升华豪迈情感,饱含对友人殷切期盼。对比:“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把在繁华“三河道”送别友人的惆怅,与期许友人追慕汉代“六郡雄”驰骋沙场的豪迈相对比,惆怅更衬出壮志激昂,丰富情感层次,凸显诗人与友人虽有离伤,但报国之心更切。

3. 分段赏析

首联“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刚一开篇便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直击人心,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知到边境军情火烧眉毛般的紧迫,亦能真切触摸到诗人那颗因家国危局而剧烈跃动的心。首句悄然化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经典典故,不着痕迹间,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汹涌而出。这里的“匈奴”,并非实指,而是以汉代唐,影射彼时侵犯大唐边境的少数民族势力。与此同时,诗人别具匠心,将春秋时期凭借和戎政策为晋国解除边患的魏绛类比魏大,还大胆将“和戎”翻转为“从戎”,这般灵活巧妙的用典,既旗帜鲜明地袒露对当下战事的坚定立场,又满含期待,渴盼友人能如魏绛那般驰骋沙场、屡立战功,捍卫大唐边疆,侧面烘托出魏大从戎御敌这一行为的重大意义与非凡价值。颔联之中,“三河道”明确了送别之地。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大致指代都城长安为友人饯行之处。旨意明晰可辨:在这繁华帝都与挚友分别,眷恋不舍、怅惘之感自然涌上心头;然而,在国家大义面前,为国效力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二人紧握双手,立下铮铮誓言,要以汉代名将、有六郡雄杰之称的赵充国为榜样,跃马疆场、奋勇杀敌。虽有离别的愁绪丝丝缕缕萦绕心间,但雄浑豪迈的英雄气概如长风浩荡,贯穿其中。颈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笔触转向描绘魏大即将奔赴的从军之地。一个“横”字,力透纸背,稳稳地将雁门山横卧于代州北面的关键地理位置凸显出来,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扼守要冲;而“接”字更是神来之笔,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飞狐塞的险要奇峻,且点明它与云中郡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护卫中原(三河道地区)的坚固防线。需要留意的是,此处的山川景致并非诗人亲眼所见的实景,而是源于想象的勾勒,虚实之间,尽显意境之妙。这般险要之地,无疑暗示着魏大此去肩负的责任重如泰山,为尾联的有力收束精心铺垫。尾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顺势而出,水到渠成。此句巧用东汉车骑将军窦宪的典故,窦宪曾挥师北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大破匈奴北单于,而后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现今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荣耀凯旋。诗人借此典故,再度向友人发出激昂的呐喊,激励他在塞外疆场扬名立万,切莫让燕然山上的功绩簿仅有汉代将领的名字,大唐将士亦当在此书写属于自己的赫赫战功。如此收尾,在语义上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尽显雄浑豪迈之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行文流畅、气势连贯,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奋发之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心系家国、渴望在时代浪潮中有所作为的精神风貌,与他在《感遇·本为贵公子》中所写“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操一脉相承,凸显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急切想要从民间崛起、为国家效力的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之方盛,律诗皆务雄浑。尾句虽拗平仄,以前六句未用意立论,只说行色形势,末乃勉励之。此一体。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绛本和戎,今日“从戎”,此活用之法,一结雄浑。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末四句勉以立功,义正词雄。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陈德公先生曰:五、六自然雄句,不假怒张。陈律纯以音格标胜,绝不刻划,索之无异,上口便觉其高。于鳞尚格取音,故选陈诗无遗美。评:陈诗虽胜在音格,然生气跃然,中饶骨力,故能诣极浅。夫袭其皮毛,虚枵直率之弊,所必不免。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岩《七言》

下一篇: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