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xiān
ré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zhēn
zhī
xiān
rén
shí
wǎng
tài
huá
fēng
qīng
chén
míng
tiān
biāo
téng
shuāng
lóng
nòng
diàn
chuò
shǒu
xíng
yún
běn
zōng
shí
shào
shì
wáng
yīng
xiāng
féng

译文

玉真公主真是真人啊,时时来往于华山太华峰修道。一清早就起来叩齿鸣天鼓,练气时双龙迅速腾起。不断将全身元气聚集,如电如虹,行踪如白云来去飘忽。何时去少室山?在那里一定可以与王母娘娘相逢。

逐句剖析

"玉真之仙人":玉真公主真是真人啊,

# 玉真之仙人:玉真公主。

"时往太华峰":时时来往于华山太华峰修道。

# 太华:华山。

"清晨鸣天鼓":一清早就起来叩齿鸣天鼓,

# 鸣天鼓:道家的一种法术。

"飙欻腾双龙":练气时双龙迅速腾起。

# 腾双龙:腾龙,犹驾龙,乘龙。,飙欻:迅疾貌。

"弄电不辍手":不断将全身元气聚集,

# 弄电:《太平御览》卷一三引《汉武内传》:“西王母曰:东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

"行云本无踪":如电如虹,行踪如白云来去飘忽。

"几时入少室":何时去少室山?

# 少室: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主峰玉寨山为篙山最高峰。

"王母应相逢":在那里一定可以与王母娘娘相逢。

# 王母:即西王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真仙人词》乃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的五言古诗。此诗创作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彼时李白游终南山,于楼观得见玉真公主,怀着求举荐之心献就此作。诗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玉真公主超凡的神仙生涯与神秘行迹,她先是奔赴华山,施展“鸣天鼓”奇术,继而乘龙直上九天,双手把玩闪电,身形飘忽于云海之间,了无踪迹可寻,最终抵达嵩山,还与西王母欣然相逢。全诗笔势连贯,一气呵成,巧妙连用往、鸣、腾、弄、行、逢等诸多动词,同时运用比喻手法,将玉真公主的仙风道骨展露无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位“仙人”飘忽不定的行迹与不凡作为,而玉真公主后来也不负所望,果真把李白举荐给了唐明皇,为诗坛留下这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出生于701年,幼年生活在四川,后因家庭原因迁移到长安。在他二十四岁时,毅然离开故乡,踏上了长达十多年的游历旅程,心中怀揣着施展政治抱负的理想。然而,在唐代,科举之路并非坦途,考生的身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根据规定,通过初选的学子需前往尚书省报到,并由户部负责详细审查他们的家世背景,包括籍贯和三代祖先的名讳。虽然李白才华出众,热衷于参与科举考试,但他最终未能通过严格的选拔。李白生平崇尚道教,平时喜爱吟咏与自然、哲理相关的诗篇,然而关于他与玉真公主的具体关系,史料记载并不充分。玉真公主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李白有可能与她有过交往,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是通过她的引荐进入仕途的。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时,李白曾经得到元丹丘的引荐与玉真公主会面。他怀揣着步入仕途的热切期望,向公主展示了自己的诗作,希望能够得到她的赏识与推荐。尽管李白的政治理想未能得到实现,但他在游历过程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后世敬仰的伟大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求仕的五言古诗,借玉真公主修仙得道、行迹飘忽的景写出了其仙风道骨的不凡形象。诗中,唐代诗人李白连用往华山、鸣天鼓、乘龙上天、双手弄电、行云无踪、逢西王母等一系列神奇而飘逸的场景,运用生动的动词和比喻和想象与夸张手法,盛赞了玉真公主的神仙生涯及其行迹的非凡与超凡脱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玉真公主的神秘与高雅,也透露出李白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玉真公主的敬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全诗通过将玉真公主比作仙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种比喻强调了玉真公主的飘逸与不凡,凸显了她如同仙人般的形象,传达出一种高洁和脱俗的气质。象征:玉真公主象征着高贵、超凡和神秘。通过赋予她这种超然的象征,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李白对玉真公主的赞赏与推崇,暗示了她在世俗之上,拥有更高的地位和魅力。想象:诗中通过描绘玉真公主“鸣天鼓”“乘龙上天”“双手弄电”“行于云而无踪迹”等场景,表现了对她非凡能力和境界的设想。这些描绘展现出了一种奇幻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玉真公主的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使她的形象更加神秘而高贵。夸张:诗中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将玉真公主的行为与能力描述得极其夸张,如“与西王母相逢”。这种夸张手法使得玉真公主的形象充满了奇幻色彩,为整个诗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宏大的意境,突出她的超凡脱俗和不可思议的魅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直接点题,明确了诗歌赞颂的对象——玉真公主,并以“时往太华峰”的描绘,暗示了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太华峰作为华山主峰之一,其险峻奇绝的特质为玉真公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高洁的面纱,为后续描绘其神奇行迹奠定了基础。第二句“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深入刻画了玉真公主的神奇作为。清晨时分,她进行“鸣天鼓”之术,这一道家修炼之法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极具仪式感与奇幻感。紧接着,“飙欻腾双龙”一句,更是将玉真公主驾驭双龙腾空而起的壮观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双龙的形象不仅增添了磅礴气势,更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超凡的能力。第三句“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继续拓展奇幻之境。玉真公主“弄电不辍手”,把玩闪电如同寻常嬉戏,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她的神力。而“行云本无踪”则与前文玉真公主往来太华峰、驾驭双龙等行迹相呼应,说明她如同行云一般飘忽不定,踪迹难觅,在天地间肆意遨游,不受任何拘束。第四句“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以问句形式收尾,既像是诗人自己的好奇探寻,也仿佛是世间众人对玉真公主后续行踪的揣测。少室山作为嵩山的一部分,同样为道教圣地,玉真公主在此与西王母相逢,意味着她已进入仙界的最核心圈层。这一描绘将整首诗的仙境氛围烘托到顶点,也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玉真公主的尊崇至极,认为其具备与仙界主宰平起平坐的资格。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玉真仙人词》以瑰丽想象和夸张手法,借一系列生动动词,如“往”“鸣”“腾”等,将玉真公主的神仙生涯描绘得超凡脱俗,飘忽灵动。诗中比喻精妙,盛赞其仙风道骨,完美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不羁、奇幻浪漫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古意》

下一篇:唐·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