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三百里":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
#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发荷花":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五月西施采":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
"人看隘若耶":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在回舟的时候,月亮还未出来,
#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归去越王家":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 越王:指越王勾践。,归去:选进去。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江南水乡采莲及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诗。描绘了镜湖广阔、荷花盛开的江南夏日美景,以及西施在若耶溪采莲时众人围观、热闹非凡的场景,营造出清新自然又充满活力的氛围。通过刻画西施采莲这一画面,体现出西施的倾国倾城之貌,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风光的赞美,对美好青春与美丽的感慨,同时借西施的命运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展现出“艳色天下重”这一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2. 写作手法
烘托:“人看隘若耶”一句,通过描写众人围观西施采莲,以至于若耶溪变得狭窄拥挤,从侧面烘托出西施的美貌,使西施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她的魅力。借景抒情:诗的开头“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描绘出镜湖广阔,荷花盛开的夏日美景。通过对这一美景的描绘,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之情,为后文讲述西施的故事奠定了美好的情感基调。用典:诗中运用西施的典故,西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的故事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述西施采莲后归越王家的经历,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联想,使诗歌不仅仅是对采莲场景的描写,更蕴含了对历史、命运等方面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诗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江南水乡夏日图景。镜湖广袤,“三百里”夸张地凸显其辽阔,湖面上荷花绽放,“菡萏”一词精准点明荷花,生动呈现出镜湖夏日的盎然生机与秀丽景色,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为全诗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随后“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视角聚焦于西施。五月美好时节,西施于若耶溪采莲,“人看隘若耶”描绘出众人竞相围观西施采莲,致使宽阔的若耶溪拥挤不堪之景,从侧面烘托出西施倾国倾城的美貌,让西施形象鲜明生动,同时展现出江南水乡采莲活动热闹非凡的风情。结尾“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简洁交代西施采莲后,未等月升便乘船归越王家。平淡叙述中,饱含对西施命运的感慨,引发读者对其背后历史故事的联想,令人思索历史变迁、青春与美丽的易逝,升华诗歌主题。
4. 作品点评
西施于若耶溪采莲,这一情节不仅流传于传说之中,且从常理推断也合情合理。然而,诗中描绘西施泛舟于广袤达三百里的镜湖之上,此景应是作者基于想象所创。只不过,这一想象似乎存在与事实相悖之处。若创作意图是借镜湖澄澈的湖水,以彰显西施能够“自鉴其美”;又或是借这三百里浩渺水程,来体现为西施美貌所倾倒之人不计其数,那么紧随其后的“人看隘若耶”一句,便显得有些冗余。如此看来,这或许是李白在创作过程中,不经意间出现的小小疏漏。
# 菡萏又言荷花,得行布义。
宋严羽《沧浪诗话》
上一篇:唐·许浑《塞下曲》
下一篇:唐·薛逢《长安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