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朝代:唐作者:许浑浏览量:2
zhàn
sāng
gān
běi
qín
bīng
bàn
guī
zhāo
lái
yǒu
xiāng
xìn
yóu
zhēng

译文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逐句剖析

"夜战桑干北":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

# 桑干北:桑干河北岸。桑干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北:一作雪。

"秦兵半不归":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朝来有乡信":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

#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寄征衣":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 寒衣:御寒的衣服。征一作寒。,犹自: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是晚唐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绝句,《塞下曲》属汉乐府《横吹曲辞》。诗的前两句描写桑乾河北的夜间激战场景;后两句转而叙述战死者的家人,因远在故乡不得知亲人已亡,依然寄来家信与物品,更显悲剧之深重。全诗文字简约、构思精巧、意境悲怆、意蕴悠长,含蓄而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战死士兵及其亲人的深切哀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期,目前尚无确切记载,作者是否亲历桑乾河战役也无从考证。历经八载的安史之乱,从根本上摧毁了唐帝国赖以维系的根基,国力因之大损,致使边塞战事屡战屡败。八世纪末期,大唐王朝在桑乾河流域频繁与契丹、奚族展开军事对抗,诗人或许借此役抒发对唐廷对外用兵的某种观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战争诗。描绘了一场发生在桑乾河北岸的激烈夜战,以及战后令人心酸的场景。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战争给士兵及其家人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奈。

2. 写作手法

烘托:“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远在家乡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死于战争,依然来信寄物,烘托出浓烈的悲剧气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描绘了发生在桑乾河北岸的那场夜间激战;后两句讲述远在故乡的亲人,全然不知自己的亲人已在战争中离世,依旧寄来信件与物品,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全诗语句简洁、构思精巧、意境悲怆、内涵深刻,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士兵和其家属的同情。“桑干河”是在“北”岸,而非“南”岸。若战斗发生在河的南岸,那主要是处于防守态势;如今战斗却推进到了河的北岸,意味着己方是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主动进攻却遭遇失败,其责任就在于进攻方的决策者与指挥者。如此一来,便对上层统治者进行了无声的指责。许浑生活在中唐时期,唐朝国势已然逐渐衰落,边塞诗大多沾染了那个时代的哀伤情绪。此诗的基调是凄凉、哀婉的。末两句“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这两句采用了“以一总万”的手法,在众多牺牲者里选取了某一位战士,在他阵亡的次日清晨,有家信寄到,信中告知御寒的衣物已经寄去。这些内容并非特别之处,描写得也十分质朴平实,然而将这两个场景紧密衔接在一起,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仅仅一夜之隔,便阴阳两隔。仅仅晚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他再也看不到了;信中提到的缝制好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却再也没有人来收取。此时此刻,牺牲的战士尸骨留在了昨夜的战场,再不需要寒衣,再也感受不到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家人却依旧翘首以盼,期盼他的回信,期盼他报一声平安,期盼他有一天能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由此通过结构安排得以呈现。恰似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死亡与等待在同一时间交织,让观看者陷入思索,对牺牲者和其家属满怀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酷的战争予以批判。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此诗中并未直接发表任何议论,然而其情感倾向却从精心选取的典型事件中自然彰显,短小篇幅蕴含深刻意蕴。艺术表现上呈现出自然、平实、朴素的特点。这种平淡并非肤浅直白,而是蕴含深远的思想,令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作品中既能于平凡处展现不凡,又擅长以凝练深沉的语言表达苦涩之情,奇崛警策,动人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顾云:言外有死生之意。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此与陈陶《陇西行》意同。陈语神,许语质,非蹈袭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同一苦语,此处较不忍读者,以实境比虚情更惨也。

明黄生《唐诗摘钞》

# 黯然魂消(末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刺骨语(末二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借寄寒衣一事,写出征人死别之苦,却妙不犯尽。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纪昀:此首却浑健,“犹是深闺梦耿人”意。

清纪昀《删正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 许培荣云:“夜”字、“朝”字、“犹”字、“自”字,与得酸楚不可言。

清马沅《唐绝诗钞略》

# 格意直追初唐。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全篇又不尽老成,未能如五绝之“夜战桑乾北”、七绝之“劳歌一曲解行舟”、五律之“红叶晚萧萧”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楚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首句言战。二句承首句,言战未已。三句“朝”字应上“夜”字,此句意义全在下句。四句写足上句意,虚神又在“犹自”二字。浑雄。

清朱宝莹《诗式》

# 唐代回纥、吐蕃迭扰西北,征戍频频。诗言沙场雪满,深夜鏖兵,迨侵晓归营,损折已近半数;而秦中少妇,犹预量寒意,远寄衣裘,不知梦里征人,已埋骨桑乾河畔矣。若张籍诗“欲祭疑君在”,韦庄诗“犹是春闺梦里人”,则全军皆墨,诗尤沉痛。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下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