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iàn
shēng
jiǔ
yáng
kuáng
zhēn
āi
shì
rén
jiē
shā
lián
cái
mǐn
jié
shī
qiān
shǒu
piāo
líng
jiǔ
bēi
kuāng
shān
shū
chù
tóu
bái
hǎo
guī
lái

译文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逐句剖析

"不见李生久":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

# 不见李生久: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狂真可哀":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 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皆欲杀":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

# 世人皆欲杀: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吾意独怜才":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 怜才:爱才。

"敏捷诗千首":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

# 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头白好归来":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 头白好归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好:一作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不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与友人李白许久未见,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亦流露对其哀怜和同情,全诗直抒胸臆,不假藻饰,以倾诉心曲的写法,展现了诗人与李白深厚的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所作。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杜甫在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发了对李白的思念而创作此诗。次年李白去世,此诗也成为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李白长久未见的思念之情,通过展现李白怀才不遇、诗酒飘零的境遇,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以及渴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对比:“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将“世人”对李白欲杀的态度与自己对李白独怜才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诗人与“世人”态度的对立,强调诗人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想象:“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通过想象李白在漂泊中以诗酒为伴的情景,抒发对挚友的怀念之情。直抒胸臆:全诗直抒对李白的思念、同情、牵挂等情感,如“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等句,不借景物修饰,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3. 分段赏析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两句开篇点题。“不见”置于句首,突出了渴望见到李白的急切心情,“久”字放在句末,强调了思念时间之久。杜甫与李白在兖州分手后,已长达十五年未见。紧接着诗人流露出对李白因怀才不遇而佯狂避世的哀怜,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却只能如此,实在是悲剧,“真可”二字生动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两句形成强烈对比。“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因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他们叫嚷着要将李白处以极刑,而杜甫却“独怜才”,这里的“怜才”不仅指文学才能,还包含对李白政治蒙冤的同情,同时也有自怜之意,共同遭遇使二人情谊更深厚。​“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两句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杜甫想象李白在漂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慰藉他的忧愁,此联进一步抒发了对挚友的绵绵情思,意在写李白的不幸遭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两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匡山”是李白少时读书之地,杜甫客居成都,希望李白回归蜀中在情理之中。从章法看,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4. 作品点评

《不见》是杜甫诗歌艺术的典型体现。其在艺术上最大特色为直抒胸臆,不假藻饰。打破律诗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的传统写法,通篇以倾诉心曲的方式,不装点景物却感情深厚,产生巨大艺术感染力。语言质朴自然,看似平常之语却饱含对友人的一往情深;通过散文化使律体变得灵活多姿,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改变传统律诗刻板的风格,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展现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宸曰:公与白同游齐鲁,在天宝四载。白有《鲁郡石门别杜》诗,自此以后,公屡形怀忆,竟不得再见。

清何焯《杜诗详注》

# (李白)不过佯狂纵酒,遂致世人欲杀,触此骇机,真可哀也。……深讽其自爱也。

清仇兆鳌《义门读书记》

# 三诗真朴,若自胸臆流出,所谓文生于情,不求工而自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不见”、“可哀”四字,八句之骨。只五、六着李说,余俱就自心上写出“不见”之哀,笔笔凌空。上四,泛言其概,下乃从放遂后招之。然放逐之由,已含“欲杀”内;招之之神,已舍“怜才”内。公忆李诗,首首着痛痒。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真知己语。结语抵一篇《大招》。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善为《九月九日》

下一篇:唐·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