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zèng
wéi
zuǒ
chéng
zhàng
èr
shí
èr
yù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wán
è
饿
guān
duō
shēn
zhàng
rén
shì
jìng
tīng
jiàn
qǐng
chén
shào
nián
zǎo
chōng
guān
guó
bīn
shū
wàn
juàn
xià
yǒu
shén
liào
yáng
xióng
shī
kàn
jiàn
qīn
yōng
qiú
shí
miàn
wáng
hàn
yuàn
lín
wèi
tǐng
chū
dēng
yào
jīn
zhì
jūn
yáo
shùn
shàng
zài
shǐ
使
fēng
chún
jìng
xiāo
tiáo
xíng
fēi
yǐn
lún
shí
sān
zǎi
shí
jīng
huá
chūn
zhāo
kòu
ér
mén
suí
féi
chén
cán
bēi
lěng
zhì
dào
chù
qián
bēi
xīn
zhǔ
shàng
qǐng
jiàn
zhēng
rán
qiú
shēn
qīng
míng
què
chuí
chì
cèng
dèng
zòng
lín
shèn
kuì
zhàng
rén
hòu
shèn
zhī
zhàng
rén
zhēn
měi
bǎi
liáo
shàng
wěi
sòng
jiā
xīn
qiè
xiào
gòng
gōng
nán
gān
yuán
xiàn
pín
yān
néng
xīn
yàng
yàng
zhǐ
shì
zǒu
cūn
cūn
jīn
dōng
hǎi
jiāng
西
qín
shàng
lián
zhōng
nán
shān
huí
shǒu
qīng
wèi
bīn
cháng
bào
fàn
kuàng
huái
怀
chén
bái
ōu
hào
dàng
wàn
shuí
néng
xùn

译文

纨绔子弟不会饿死,读书人倒大多误了前程。请您静心听我说,请容许我这卑贱的人把事情说清。从前我杜甫还是青年的时候,早就充当了有用的观国之宾。读书超过一万卷,拿起笔写文章好似通神。辞赋估计可以比美扬雄,诗歌看来与曹植接近。李邕求着要认识我,王翰愿意结邻。那时候我自以为才学相当杰出,很快会做大官登上要路之津。辅佐君王成为尧舜,要重新使风俗厚淳。不料我的理想遭受冷落,虽没有隐逸却只能漫步歌吟。骑了十三年的毛驴,旅居寄食在繁华如春的京城。早晨去敲开富儿的大门,傍晚追随权贵车马。喝一杯剩酒,吃一块冷肉,到处使我深藏悲哀酸辛。皇上不久下诏书征召,忽地里我想到壮志能伸。可仍像大鸟在天空垂下了翅膀,失势的鱼没能跳过龙门。十分愧对您老对我的重视,十分理解您老对我的真诚。您常常在僚属们的集会上,屈尊吟诵我的新诗。我私下怀着贡禹为王吉在位般的欣喜,实在不能甘心于原宪似的清贫。我怎能内心怏怏不平,只是来回奔走而停滞不进。如今我想往东直到大海,又要西离长安。还爱怜着终南山,还回头眺望渭水之滨。常想报答那一饭之恩,更何况情意满怀来告别大臣。像白鸥消失于浩荡烟波,翱翔万里有谁能把我约束制驯?

逐句剖析

"纨绔不饿死":纨绔子弟不会饿死,

#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纨绔:指富贵子弟。

"儒冠多误身":读书人倒大多误了前程。

# 误身:耽误出身,不能获得施展才学的机会。,儒冠:用儒者的帽子代称儒者,指有才学的读书人。

"丈人试静听":请您静心听我说,

#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贱子请具陈":请容许我这卑贱的人把事情说清。

# 具陈:细说。,请:意调请允许我。,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

"甫昔少年日":从前我杜甫还是青年的时候,

# 甫昔少年日:“甫昔”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早充观国宾":早就充当了有用的观国之宾。

# 观国宾:“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读书破万卷":读书超过一万卷,

#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破,超过。一说是熟读识透的意思。

"下笔如有神":拿起笔写文章好似通神。

#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赋料扬雄敌":辞赋估计可以比美扬雄,

# 敌:匹敌。,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

"诗看子建亲":诗歌看来与曹植接近。

# 亲:接近。,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

"李邕求识面":李邕求着要认识我,

#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愿卜邻":王翰愿意结邻。

# 卜邻:选择邻居。,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自谓颇挺出":那时候我自以为才学相当杰出,

# 挺出:特出,杰出。,自谓:自认为。

"立登要路津":很快会做大官登上要路之津。

#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立:立刻。要路津:重要的渡口,比喻重要的职位,做大官。

"致君尧舜上":辅佐君王成为尧舜,

# 致君尧舜上:“致君”两句: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绩,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尧舜,唐尧和虞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再使风俗淳":要重新使风俗厚淳。

# 风俗淳:社会风俗朴素厚道,古代太平盛世的气象。

"此意竟萧条":不料我的理想遭受冷落,

# 此意竟萧条:“此意”两句: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意,指上二句的政治抱负。萧条,冷落不景气。一作“萧索”。

"行歌非隐沦":虽没有隐逸却只能漫步歌吟。

# 隐沦:隐士的意思。,行歌:边走边唱歌。

"骑驴十三载":骑了十三年的毛驴,

# 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

"旅食京华春":旅居寄食在繁华如春的京城。

# 京华:京师,指长安。,旅食:寄食。

"朝扣富儿门":早晨去敲开富儿的大门,

# 扣:敲。

"暮随肥马尘":傍晚追随权贵车马。

# 肥马:指富贵的高头大马。

"残杯与冷炙":喝一杯剩酒,吃一块冷肉,

# 冷炙:吃剩的冷烤肉。,残杯:喝剩的酒。

"到处潜悲辛":到处使我深藏悲哀酸辛。

# 潜:心头藏着。

"主上顷见征":皇上不久下诏书征召,

# 见征:被征召。,顷:不久前。,主上:指唐玄宗。

"欻然欲求伸":忽地里我想到壮志能伸。

# 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欻然:忽然。

"青冥却垂翅":可仍像大鸟在天空垂下了翅膀,

# 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青冥:青云。垂翅:垂下翅膀,形容大鸟不能高飞。

"蹭蹬无纵鳞":失势的鱼没能跳过龙门。

# 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纵鳞,跃起的鱼,形容得意。,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

"甚愧丈人厚":十分愧对您老对我的重视,

# 愧:一作媿,惭愧。

"甚知丈人真":十分理解您老对我的真诚。

"每于百僚上":您常常在僚属们的集会上,

# 每于百僚上:“每于”两句: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百寮,官僚们。寮,同“僚”。

"猥颂佳句新":屈尊吟诵我的新诗。

# 佳句新:新作的好词。,猥:自谦之词。

"窃效贡公喜":我私下怀着贡禹为王吉在位般的欣喜,

# 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效:效法。,窃:私下里。

"难甘原宪贫":实在不能甘心于原宪似的清贫。

#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难甘:难以甘心忍受。甘,以为甘甜。

"焉能心怏怏":我怎能内心怏怏不平,

# 怏怏:不满意,气愤不平。,焉能:怎能。

"只是走踆踆":只是来回奔走而停滞不进。

# 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走:跑步。

"今欲东入海":如今我想往东直到大海,

#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

"即将西去秦":又要西离长安。

# 去秦:离开长安。

"尚怜终南山":还爱怜着终南山,

# 终南山:在长安东南。,怜:爱。

"回首清渭滨":还回头眺望渭水之滨。

# 清渭:渭水清故称“清渭”。,回首:回头顾望,表示依恋。

"常拟报一饭":常想报答那一饭之恩,

#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拟:想要。

"况怀辞大臣":更何况情意满怀来告别大臣。

# 大臣:指韦济。,辞:告别。,况:何况。

"白鸥没浩荡":像白鸥消失于浩荡烟波,

# 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没:出没,形容自由行动。浩荡:浩荡的烟波。,白鸥:海鸟名,诗人自比。

"万里谁能驯":翱翔万里有谁能把我约束制驯?

#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驯:驯服,指外在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借赠诗言志,既展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学自信,又倾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诗人于困顿中直抒胸臆,既道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仕途坎坷,又揭露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社会现实,将个人遭际与时代隐痛熔铸一炉。全诗结构严谨,前半以才学抱负自许,后半以困顿处境自陈,在慷慨悲凉的倾诉中,既见儒者“穷年忧黎元”的赤子之心,亦显文人不媚世俗的孤傲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年三十七岁的杜甫困守长安已三载。此前一年(747年),他参加唐玄宗下诏的天下应试,却因李林甫操纵的“野无遗贤”闹剧而落第,这对急于施展“致君尧舜上”抱负的诗人是沉重打击。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虽赏识杜甫诗才(此前杜甫曾两次赠诗求荐),却未能给予实际援引,促使杜甫在仕途无望、生活潦倒之际(“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以这首二十二韵长诗向韦济告别,吐露“儒冠多误身”的愤懑,并表明退隐江海的决心。 从二十四岁洛阳应试落选到创作此诗,杜甫已历经十三年求仕坎坷。长安三年间,他目睹“纨绔不饿死”的社会不公,亲历“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青年豪情化为对现实的深刻抨击。此诗以直抒胸臆的自白式书写,将才学自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政治理想与仕途挫败熔铸一炉,成为杜诗中最早、最系统自叙生平的代表作。尽管非杜甫最早作品,却被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最早杜集置于卷首,因其首次完整展现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儒者情怀与“浩歌弥激烈”的批判精神,堪称理解杜甫早期思想的关键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自叙言志兼赠别为内容的五言排律诗。全诗以长篇排偶句式,诗人以长篇排偶铺陈叙事,酣畅淋漓地抒发内心情感,全方位展现了杜甫困守长安时的复杂境遇,既彰显其才学抱负,又道出仕途失意之悲,同时还折射出时代的弊病,既饱含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有对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现状的批判,是杜诗“沉郁顿挫”早期风格的有力体现。

2. 写作手法

对比:“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以惊雷之势,将权贵子弟与寒士命运作尖锐对比: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脑满肠肥,正直儒者却挣扎于饿死边缘,直揭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本质。

3. 分段赏析

开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如惊雷乍响,以强烈对比直揭社会不公。不学无术的权贵子弟衣食无忧,饱读诗书的儒者却困厄潦倒,这一尖锐反差道尽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奠定全诗悲愤基调。“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语气转为恳切,以谦卑姿态开启对自身经历与心志的诉说,将读者引入其坎坷的人生叙事中。​“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至“再使风俗淳”:追忆往昔,展露抱负​此段诗人回溯年少时光,“早充观国宾”点明曾获赏识、参与盛典的荣耀经历,展现其早年出众才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陈博学与文采;“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以扬雄、曹植为比,显其创作自信;“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借名流倾慕侧面烘托声名。“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透露少年意气,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更是直抒胸臆,将个人抱负升华为治国安邦、匡扶天下的宏大理想,展现其儒家济世情怀。​“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至“到处潜悲辛”:现实困境,悲辛尽显​笔锋陡转,“此意竟萧条”宣告理想破灭。“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勾勒出漫长的困顿岁月,“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以白描手法写尽寄人篱下的屈辱,每日奔走权贵之门,看尽冷眼。“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中,“残杯冷炙”的细节与“潜”字,将悲苦辛酸刻画得入木三分,道出在长安求仕期间的辛酸与无奈。​“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至“蹭蹬无纵鳞”:应试受挫,希望破灭​叙述曾获皇帝征召的短暂希望,“欻然欲求伸”写出其满怀期待、渴望施展抱负的急切心情。然而“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以大鹏折翅、鲸鱼搁浅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应试落第后的绝望与困顿,暗示李林甫操纵下“野无遗贤”的闹剧对其造成的沉重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其陷入更深的痛苦。​“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至“只是走踆踆”:感激期望,矛盾交织​转而向韦左丞表达感激,“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直言对方的赏识与关怀。“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回忆韦左丞对自己诗作的赞赏,暗含希望对方能给予实际帮助的期盼。“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以典故表明不甘贫贱、渴望出仕之心,“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却又道出虽心有不甘,却只能无奈奔走的矛盾与挣扎。​“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至“万里谁能驯”:无奈抉择,孤傲收尾​“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表明决心离开长安,或归隐东海,或漂泊他乡。“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却又流露出对长安的眷恋,毕竟这里承载着他的理想与追求。“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强调自己重情重义,不会轻易忘却韦左丞的知遇之恩。最后“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以白鸥翱翔于广阔天地为喻,展现其高洁傲岸的品格,即使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不向现实屈服的倔强与自由,使全诗在慷慨悲壮中收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直抒胸臆为基调,大量排比句式层层推进,行文跌宕起伏,字里行间激荡着感愤悲壮的情绪。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在曲折婉转的笔触中,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却处处可见锤炼之功,蕴含深厚的思想与情感。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为例,短短十字便将世态炎凉、精神创伤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潜”字尤为精妙,生动展现出悲辛如影随形、渗透骨髓的状态,相比普通的“是”“有”等字,表现力更为细腻深刻。在句式结构上,诗歌骈散相间且以散句为主,既保留了对仗工整的韵律之美,又增添了自由奔放的灵动气韵。这些艺术特色,不仅彰显出诗人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底,更预示着随着时代浪潮的冲击与人生阅历的积淀,诗人必将创作出更为成熟的鸿篇巨制,在中古诗坛绽放璀璨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

# 仆谓善为诗者,但形容浑涵气象,初不露圭角。玩味“白鸥波浩荡”之语,有以见沧浪不尽之意;且沧浪之中,见一白鸥,其浩荡之意可想,又何待言其出没邪?改此一字(按指改“波”为“没”),反觉意局。

宋王楙《野客丛书》

# 杜《赠骥子》诗:“熟精《文选》理”,则其所取,亦自有本矣。如《赠韦左丞》诗,皆仿鲍明远《东武吟》:“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然古《咏香炉》诗:“四座且勿喧,愿听歌一言。”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 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如杜子美《赠韦见素》诗云:“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

宋范温《潜溪诗眼》

# 《与韦左丞》五言二篇,当以古风为胜。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老杜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而至破万卷,则抑扬上下,何施不可;非谓以万卷之书为诗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起二句潦倒悲愤,得此振起,以下二百言纵笔恣意,真有建瓴之势。

明李沂《唐诗援》

# 钟云:胆到,识到,力到,直直吐出,觉谦让者反琐甚,伪甚(“甫昔”四句下)。谭云:好大本事!不作诳语(“致君”二句下)。钟云:五字堪哭!堪笑(“暮随”句下)!谭云:英雄低首心肠(“残杯”二句下)。钟云:自“致君尧舜上”至此十句内,妙在说得屈伸悬绝之极。又云:李杜同负才名,同居乱世,李调羹赐锦不以为荣,杜冷炙残杯不以为辱,高人慢世,胸中各有所主(“残杯”二句下)。钟云:好前辈!今人不肯(“每于”二句下)。钟云:六句慢调(“窃效”六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刘辰翁曰:肮脏悲愤具见起语。周敬曰:此诗见公之抱负,而浩然之气,终不可回。唐汝洵曰:此杜壮年作。犹露鲍、谢蹊径。起便感激,豪气自在。周珽曰:句句转,字字快,烹炼极化,通体皆灵。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诗犹有颂丞语,此诗全篇陈情,诗题曰“赠”,似误。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风,直抒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末段愤激语,纡回婉转,无限深情。

明王嗣奭《杜臆》

# 英雄失路,满腹牢骚,虽有丈人,其如之何?肮脏悲愤,出口便见(开头二句下)。连用四人名,而两古两今,殊为奇肆(“赋料”四句下)。此自道素志耳,非大言也(“致君”二句下)。句法古甚(“甚愧”二句下)。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骑驴”六句,极言困厄之状,略不自讳,隐然见抱负如彼,而厄穷乃如此,俗眼无一知己矣。

明末清初黄生《杜工部诗说》

# 诗到尾梢,他人几于力竭,公独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正所谓“篇终接混茫”也。然须玩其转折层次,不可增减,非汗漫敷陈者比。董养性曰: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采,未尝少挫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观唐代赠送之诗,惟老杜篇篇意思深长。此篇发端二语,气象褊迫,早年诗如此。此诗兼带齐梁气调。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杜之五古,从占人变化而出,独辟境界。严羽谓其“宪章汉魏,取材六朝。其自得之妙,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王世贞谓其“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是已。此篇起语兀傲;“甚愧丈人厚”二句叠语归题,别有风神;一结旷达,收转前半,意在言外,所谓“篇终接混茫”也。故前人多取为压卷。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抱负如此,终遭阻抑。然其去也,无怨怼之词,有“迟迟我行”之意,可谓温柔敦厚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应诏退下后,将归东都时作也。……起四句,愤激而有古趣。既以自提,兼提韦丈,开手老到。“甫昔”一段叙杜心也。志大言大,尤妙在“自谓”四句,横空盘郁。“此意”一段,慨失职也。而前八泛述,后四入事,关目清晰。“甚愧”至末,乃赠韦本旨,接法古朴而陡健。一结高绝,昌黎不及。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突兀二语,一肚皮牢骚愤激,信口冲出(首句下)。一篇之主(“儒冠”句下)。乐府调,开出全篇(“丈人”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吴曰:局势甚大,故以淡笔开拓(“丈人”二句下)。吴曰:反跌下文有神力,四句一气读(“自谓”四句下)。吴曰:转笔隽快(“此意”句下)。刘开:入得磊落。吴曰:接笔奇矗(“甚媿”句下)。吴曰:二语中截断多少语,所谓呜咽之音也(“焉能”二句下)。吴曰:此下雄奇万变,苍莽无端,不可一世矣(“今欲”句下)。吴曰:兜转万钧神力(“即将”二句下)。吴曰:收束尤超恣奇横,神变不测(“白鸥”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又呈吴郎》

下一篇: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