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扑枣任西邻":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
#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任:放任,不拘束。,扑枣:扑枣:唐杜甫《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后以指对邻居宽容之典。清吴伟业《松鼠》诗:“扑枣听邻家,搔瓜任边邑。扑:打。
"无食无儿一妇人":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
#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困穷:艰难窘迫。,不为:要不是因为。
"只缘恐惧转须亲":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恐惧:害怕。,只缘:正因为。
"即防远客虽多事":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
#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即:就。
"便插疏篱却甚真":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 甚:太。,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已诉征求贫到骨":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
#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征求:指赋税征敛。
"正思戎马泪盈巾":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 盈:满。,戎马:兵马,指战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描绘了邻妇扑枣及吴郎插篱的生活场景,借寡妇的困境,体现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揭示了官吏剥削与战乱导致百姓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及对吴郎的劝诫。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结尾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由寡妇扑枣之事,延伸至官吏剥削、战乱等造成百姓穷困的社会根源,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相连,深化主题。对比:诗中隐含着对比,一方面是西邻妇人的贫困无依,“无食无儿”“贫到骨”,生活陷入极度困境;另一方面可能吴郎的生活相对较好,至少有枣可收,还有能力插疏篱。这种对比突出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公平,也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弱者的同情。虚实结合:眼前所见的西邻妇人扑枣、吴郎插篱是实写,而“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中,由眼前的贫困现象联想到百姓受到的赋税剥削以及战乱的影响,则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诗歌不仅仅局限于描写眼前的生活场景,更深入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根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以直白的方式,讲述自己过去任由西邻的寡妇在自家堂前扑枣的事。这里选用“扑”而非“打”字,“扑”短促、沉着的发音,与全诗同情悲悯的情感基调相契合。放任的原因,是因为这位西邻妇人既没有食物,又无儿无女,生活孤苦伶仃。杜甫这样说,就如同在问吴郎:面对如此无依无靠的可怜妇人,我们怎能不让她打些枣子呢?这简单的两句,尽显杜甫的善良与同情。三四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紧承接前两句。意思是,如果不是穷到走投无路,她怎么会去别人家打枣呢?正因为她扑枣时内心充满恐惧,我们不但不应阻止,反而要对她更加亲近友善。这充分体现了杜甫对穷苦人艰难处境的深刻理解与同情。这四句一气呵成,杜甫通过自述往昔经历,为后文劝诫吴郎埋下伏笔,目的在于启发吴郎,让他也能理解和同情寡妇。五六句“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话题转到吴郎身上。“防”的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这两句是说,寡妇因为吴郎插了篱笆,就防备他不让自己打枣,虽说有点多心;可吴郎刚搬进草堂就急忙插篱笆,看起来确实像要禁止寡妇打枣。言外之意是,不能怪寡妇过于敏感,而是吴郎不太能体谅人。她本就提心吊胆,吴郎不主动表示友好也就罢了,实在不该插篱笆。杜甫在此处措辞极为委婉,生怕话说得太直接、太严厉,带有过重的教训意味,引起吴郎的反感,导致他听不进劝告。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的关键与高潮。表面看是对偶句,但上下句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存在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上句借寡妇的诉苦,指出她以及当时广大百姓贫困的根源在于官吏的残酷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征求”,让她穷到了极点,进一步为寡妇扑枣的行为做了合理的解释。下句则将视野拓展得更为广阔和深远,揭示了让人民深陷苦难深渊的另一个社会根源——“安史之乱”以来长达十多年的战乱,即“戎马”。从一个穷苦寡妇扑枣这样的小事,杜甫联想到整个国家的艰难局势,不禁潸然泪下。这一方面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真挚深沉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在点醒、开导吴郎,让他明白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受苦的人不计其数,不止寡妇一人;战乱的局面若不改变,大家的生活都难以安稳,如今大家都因战乱漂泊异乡,吴郎还住着杜甫的草堂呢。希望吴郎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开,别在几颗枣子上过于计较。从这里,我们能深切体会到杜甫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对人民无私的关怀。
4. 作品点评
《又呈吴郎》在古诗文中价值非凡。其写作特色鲜明,杜甫现身说法,以自身任由邻妇扑枣的举动,结合穷苦人困窘处境的道理,以及忧国忧民的泪水,避免抽象说教,措辞委婉且入情入理。诗中巧用“不为”“只缘”等散文虚字转接,让律诗既有形式、音乐之美,又具散文灵活性,读来抑扬顿挫。在文学史上,该诗打破七言律诗常歌功颂德的“高华典雅”套路,以强烈鲜明的人民性独树一帜,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 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杜七言律,通体太拙者,“闻道云安曲米春”之类;太粗者,“堂前扑枣任西邻”之类……杜则可,学杜则不可。
明胡应麟《诗薮》
# 太白不成语者少,老杜不成语者多,如“无食无儿”“举家闻”“若咳”之类。凡看二公诗,不必病其累句,不必曲为之护,正使瑕瑜不掩,亦是大家。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钟云:“许妇人扑枣,已是细故,况吴郎之枣乎?当看其作诗又呈吴郎,是何念头?”钟云:“‘无食无儿’四字不合说不苦,近人以此为不成语,何故(“无食无儿”句下)?”钟云:“于困贱人非惟体悉,又生出一段爱敬,彼呼就者何人?”又云:“菩萨心肠,经济人话头(“不为穷困”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明末清初卢世㴶《读杜私言》
# 此章告以恤邻之道也。……“无食无儿一妇人”句,中含四层哀矜意:通章皆包摄于此。此诗是直写性情,唐人无此格调。然语淡而意厚,蔼然仁者痌瘝一体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李因笃云:“盛唐唯公有此等诗,未见超脱。”吴农祥云:”虽非公佳处,亦可见公爱物济世之心。”
清刘濬《杜诗集评》
# 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须味于无味之表。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与《题桃树》作,皆未可以寻常格律求之。体贴深至(“不为困穷”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邵长衡云:“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王慎中云:“不成诗。”
清卢坤《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 叫化腔,亦创格,不害为切至,然卑之甚。纯用议论,亦是新体。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白居易《冷泉亭记》
下一篇: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