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山水":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
"余杭郡为最":余杭郡的最好。
# 余杭郡:今浙江杭州市。杭州在唐天宝年问曾称为余杭郡,后不久又废郡为州。作者沿用前称。
"就郡言":在郡里,
# 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灵隐寺为尤":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
# 尤:突出。,灵隐寺:杭州名寺。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326年)僧人慧理修建。
"由寺观":寺庙中,
# 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冷泉亭为甲":冷泉亭第一。
# 为甲:数第一。甲:第一。
"亭在山下":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
# 山:指灵隐山。
"水中央":石门涧中央,
"寺西南隅":灵隐寺西南角。
# 隅:角。
"高不倍寻":它高不到十六尺,
# 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广不累丈":宽不超过两丈,
# 不累丈:即不到两丈。累:累积。
"而撮奇得要":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
# 得要:获得要领。,撮奇:聚集奇景。
"地搜胜概":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 地搜胜概:所处的地方包罗了最美的景色。胜概:优美的山水。
"物无遁形":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 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春之日":春天,
"吾爱其草薰薰":我爱它花草的芬芳,
# 薰薰:草木的香气。
"木欣欣":树林的茂盛,
# 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
"可以导和纳粹":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
# 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
"畅人血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
# 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
"夏之夜":夏夜,
"吾爱其泉渟渟":我爱它泉水轻流,
# 渟渟:水止不流动的样子。
"风泠泠":清风凉爽,
# 泠泠:形容风清凉。
"可以蠲烦析酲":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
# 蠲烦析酲:免除烦恼,消去困乏。蠲:免除;酲:酒醉后的困顿疲乏。
"起人心情":激发游人的兴致。
# 起:启发,振足。
"山树为盖":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
# 盖:伞。
"岩石为屏":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
"云从栋生":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
# 云从栋生:云彩缭绕在屋宇之旁,好像从房屋栋梁上生出来。栋:指亭梁。
"水与阶平":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 阶:指亭的台阶。
"坐而玩之者":你坐着玩赏,
"可濯足于床下":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
# 床:坐的用具。,濯:洗。
"卧而狎之者":你卧着玩赏,
# 狎:亲昵,亲近。
"可垂钓于枕上":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矧又潺湲洁沏":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
# 洁沏:水洁净清澈。,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
"粹冷柔滑":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 粹冷柔滑:形容水的清凉和缓。
"若俗士":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
"若道人":或者是出家的人,
# 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
"眼耳之尘":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
"心舌之垢":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
# 心舌之垢: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人们在世俗中沾染的不纯洁的东西。
"不待盥涤":不待那清泉洗涤,
# 涤:洗涤干净。,盥:浇水洗手。
"见辄除去":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
# 见辄除去:看到这种景色就立即除去(尘垢)。辄:立刻,就。
"潜利阴益":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
# 潜利阴益:看不见的好处。
"可胜言哉":说不完!
# 可胜言:岂能说尽。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杭:指杭州,即余杭郡。
"杭自郡城抵四封":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
# 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
"丛山复湖":山连山、湖连湖,
"易为形胜":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先是领郡者":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
# 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先是:在此之前。
"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位相里尹,修筑了虚白亭,
# 相里君造:相里造,任杭州刺史后,又为河南尹,故称相里尹。相里:复姓。
"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
# 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
# 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
"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
# 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
"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
# 此亭:即指冷泉亭。,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右司郎中:尚书省官员,协助尚书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之事。
"于是五亭相望":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
"如指之列":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
# 如指之列:像五个手指的排列。指:手指。
"可谓佳境殚矣":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
# 殚:尽。
"能事毕矣":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
# 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
"无所加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
"故吾继之":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
# 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
"述而不作":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原意是只陈述前人的成说,自己并不创作。这里是说只作修葺整理,不在创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 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823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风景小品,介绍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以冷泉亭为核心意象,通过地理形胜、四时风物与人文胜迹的三维铺陈,展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审美意境。
2. 写作手法
寄情于景:“草薰薰,木欣欣”看似白描草木繁茂,实则暗含“导和纳粹”的生命能量。“泉渟渟,风泠泠”以水石之静、风声之清,隐喻“蠲烦析酲”的精神净化功能。春之生机、夏之清冽等自然意象,使读者在感官愉悦中自然接受作者的情感引导。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递进式地理坐标锁定亭台位置——“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三重定位如镜头推近,最终定格于“亭在山下水中央”的画境核心。这种由宏观至微观的叙述策略,既确立地理坐标,更为后文预留伏笔:当文人墨客在虚白亭、候仙亭等前代胜迹流连时,冷泉亭正以“水中央”的独特区位,成为观照万象的绝佳支点。春日的“草薰薰,木欣欣”与夏日的“泉渟渟,风泠泠”构成季节变奏,而“山树为盖,岩石为屏”的静态构图,则与“云从栋生,水与阶平”的动态笔触形成虚实对话。更妙的是,作者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场域——当“濯足于床下”的亲水之乐与“垂钓于枕上”的闲适之趣交织,冷泉亭便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涤荡尘虑的心灵净土。对水之“潺湲洁沏”的视觉凝视与“粹冷柔滑”的触觉感知,实则是以自然物象为镜,照见“眼耳之尘,心舌之垢”的消弭过程,完成从感官愉悦到精神超拔的升华。在收束处,作者以五亭并置的时空坐标系作结:虚白亭等前贤遗迹已臻“佳境殚矣”,冷泉亭的书写则显“述而不作”的智慧。这种举重若轻的收笔,既暗含对前代文脉的承续,又彰显“此刻此地”的独特发现。五亭如五指并列的意象,恰似文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化呈现。全文以建筑为媒,将治世理想(疏浚西湖的实绩)与诗性追求(亭台书写的雅趣)熔铸一体。当白居易在冷泉亭“坐而玩之”“卧而狎之”时,既见六井清泉润泽民生的实干家身影,亦显独坐观云的文人风骨。
4. 作品点评
《冷泉亭记》以“情”为经纬编织山水长卷,在物象与心象的交织中构筑起独特的抒情范式。全文如水墨晕染般展开三重抒情维度:春景“导和纳粹”的生机、夏景“蠲烦析酲”的澄明,实则是以四时风物为琴弦,拨动文人雅士的精神共鸣。当“山树为盖”的穹顶意象与“岩石为屏”的框架结构并置,建筑构件已升华为情感容器——“盖”字暗含天人同构的庇护感,“屏”字投射出主客交融的观照视角,使冷泉亭成为承载性灵的立体诗笺。
# 文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写景状物,朴素自然;抒情议论,意趣隽永,含蕴深刻,别有风味。
现代现代学者刘孝严
上一篇:唐·金昌绪《春怨》
下一篇:唐·杜甫《又呈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