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ěng
quán
tí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dōng
nán
shān
shuǐ
háng
jùn
wéi
zuì
jiù
jùn
yán
líng
yǐn
wéi
yóu
yóu
guān
lěng
quán
tíng
wéi
jiǎ
tíng
zài
shān
xià
shuǐ
zhōng
yāng
西
nán
gāo
bèi
xún
guǎng
广
lěi
zhàng
ér
cuō
yào
sōu
shèng
gài
dùn
xíng
chūn
zhī
ài
cǎo
xūn
xūn
xīn
xīn
dǎo
cuì
chàng
rén
xuè
xià
zhī
ài
quán
tíng
tíng
fēng
líng
líng
juān
fán
chéng
rén
xīn
qíng
shān
shù
wéi
gài
yán
shí
wéi
píng
yún
cóng
dòng
shēng
shuǐ
jiē
píng
zuò
ér
wán
zhī
zhě
zhuó
chuáng
xià
ér
xiá
zhī
zhě
chuí
diào
zhěn
shàng
shěn
yòu
chán
yuán
jié
chè
cuì
lěng
róu
huá
ruò
shì
ruò
dào
rén
yǎn
ěr
zhī
chén
xīn
shé
zhī
gòu
dài
guàn
jiàn
zhé
chú
qián
yīn
shèng
yán
zāi
suǒ
zuì
háng
ér
jiǎ
líng
yǐn
háng
jùn
chéng
fēng
cóng
shān
wéi
xíng
shèng
xiān
shì
lǐng
jùn
zhě
yǒu
xiāng
jūn
zào
bái
tíng
yǒu
hán
gāo
zuò
hòu
xiān
tíng
yǒu
péi
shù
táng
zuò
guān
fēng
tíng
yǒu
shì
yuán
zuò
jiàn
shān
tíng
yòu
láng
zhōng
nán
yuán
zuì
hòu
zuò
tíng
shì
tíng
xiāng
wàng
zhǐ
zhī
liè
wèi
jiā
jìng
dān
néng
shì
hòu
lái
zhě
suī
yǒu
mǐn
xīn
qiǎo
suǒ
jiā
yān
zhī
shù
ér
zuò
cháng
qìng
sān
nián
yuè
shí
sān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尹,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逐句剖析

"东南山水":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

"余杭郡为最":余杭郡的最好。

# 余杭郡:今浙江杭州市。杭州在唐天宝年问曾称为余杭郡,后不久又废郡为州。作者沿用前称。

"就郡言":在郡里,

# 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灵隐寺为尤":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

# 尤:突出。,灵隐寺:杭州名寺。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326年)僧人慧理修建。

"由寺观":寺庙中,

# 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冷泉亭为甲":冷泉亭第一。

# 为甲:数第一。甲:第一。

"亭在山下":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

# 山:指灵隐山。

"水中央":石门涧中央,

"寺西南隅":灵隐寺西南角。

# 隅:角。

"高不倍寻":它高不到十六尺,

# 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广不累丈":宽不超过两丈,

# 不累丈:即不到两丈。累:累积。

"而撮奇得要":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

# 得要:获得要领。,撮奇:聚集奇景。

"地搜胜概":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 地搜胜概:所处的地方包罗了最美的景色。胜概:优美的山水。

"物无遁形":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 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春之日":春天,

"吾爱其草薰薰":我爱它花草的芬芳,

# 薰薰:草木的香气。

"木欣欣":树林的茂盛,

# 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

"可以导和纳粹":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

# 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

"畅人血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

# 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

"夏之夜":夏夜,

"吾爱其泉渟渟":我爱它泉水轻流,

# 渟渟:水止不流动的样子。

"风泠泠":清风凉爽,

# 泠泠:形容风清凉。

"可以蠲烦析酲":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

# 蠲烦析酲:免除烦恼,消去困乏。蠲:免除;酲:酒醉后的困顿疲乏。

"起人心情":激发游人的兴致。

# 起:启发,振足。

"山树为盖":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

# 盖:伞。

"岩石为屏":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

"云从栋生":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

# 云从栋生:云彩缭绕在屋宇之旁,好像从房屋栋梁上生出来。栋:指亭梁。

"水与阶平":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 阶:指亭的台阶。

"坐而玩之者":你坐着玩赏,

"可濯足于床下":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

# 床:坐的用具。,濯:洗。

"卧而狎之者":你卧着玩赏,

# 狎:亲昵,亲近。

"可垂钓于枕上":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矧又潺湲洁沏":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

# 洁沏:水洁净清澈。,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

"粹冷柔滑":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 粹冷柔滑:形容水的清凉和缓。

"若俗士":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

"若道人":或者是出家的人,

# 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

"眼耳之尘":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

"心舌之垢":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

# 心舌之垢: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人们在世俗中沾染的不纯洁的东西。

"不待盥涤":不待那清泉洗涤,

# 涤:洗涤干净。,盥:浇水洗手。

"见辄除去":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

# 见辄除去:看到这种景色就立即除去(尘垢)。辄:立刻,就。

"潜利阴益":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

# 潜利阴益:看不见的好处。

"可胜言哉":说不完!

# 可胜言:岂能说尽。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杭:指杭州,即余杭郡。

"杭自郡城抵四封":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

# 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

"丛山复湖":山连山、湖连湖,

"易为形胜":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先是领郡者":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

# 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先是:在此之前。

"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位相里尹,修筑了虚白亭,

# 相里君造:相里造,任杭州刺史后,又为河南尹,故称相里尹。相里:复姓。

"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

# 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

# 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

"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

# 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

"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

# 此亭:即指冷泉亭。,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右司郎中:尚书省官员,协助尚书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之事。

"于是五亭相望":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

"如指之列":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

# 如指之列:像五个手指的排列。指:手指。

"可谓佳境殚矣":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

# 殚:尽。

"能事毕矣":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

# 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

"无所加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

"故吾继之":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

# 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

"述而不作":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原意是只陈述前人的成说,自己并不创作。这里是说只作修葺整理,不在创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 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8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冷泉亭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所作的一篇风景小品,以冷泉亭为载体展现自然意趣。文章不拘泥于亭台建筑的具体形制,而是以游赏者视角展开叙事:通过登临亭台时移步换景的观察,将四时风物、晨昏光影与心境感悟交织,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全文以景入情,借景达意,在方寸尺幅间勾勒出钱塘山水的气韵流动,更通过情随景生,境与意谐的艺术手法,赋予冷泉亭超越物理空间的精神意蕴。全篇构思精巧,落笔轻灵,虽是一篇景物小记,却写得别具匠心,风神俊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至四年(822-824年),白居易出守杭州期间,于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题刻《冷泉亭记》。彼时诗人初履浙地,公务之余暂显倦意,却在与吴山秀水的朝夕相对中渐生眷恋。任内他主持修筑钱塘六井、疏浚西湖堤岸,惠民之政与山水之趣相映成趣。赴任期间,白居易不仅建堤疏井,惠泽百姓,而且西湖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冷泉亭记》就是其中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风景小品,介绍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以冷泉亭为核心意象,通过地理形胜、四时风物与人文胜迹的三维铺陈,展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审美意境。

2. 写作手法

寄情于景:“草薰薰,木欣欣”看似白描草木繁茂,实则暗含“导和纳粹”的生命能量。“泉渟渟,风泠泠”以水石之静、风声之清,隐喻“蠲烦析酲”的精神净化功能。春之生机、夏之清冽等自然意象,使读者在感官愉悦中自然接受作者的情感引导。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递进式地理坐标锁定亭台位置——“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三重定位如镜头推近,最终定格于“亭在山下水中央”的画境核心。这种由宏观至微观的叙述策略,既确立地理坐标,更为后文预留伏笔:当文人墨客在虚白亭、候仙亭等前代胜迹流连时,冷泉亭正以“水中央”的独特区位,成为观照万象的绝佳支点。春日的“草薰薰,木欣欣”与夏日的“泉渟渟,风泠泠”构成季节变奏,而“山树为盖,岩石为屏”的静态构图,则与“云从栋生,水与阶平”的动态笔触形成虚实对话。更妙的是,作者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场域——当“濯足于床下”的亲水之乐与“垂钓于枕上”的闲适之趣交织,冷泉亭便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涤荡尘虑的心灵净土。对水之“潺湲洁沏”的视觉凝视与“粹冷柔滑”的触觉感知,实则是以自然物象为镜,照见“眼耳之尘,心舌之垢”的消弭过程,完成从感官愉悦到精神超拔的升华。在收束处,作者以五亭并置的时空坐标系作结:虚白亭等前贤遗迹已臻“佳境殚矣”,冷泉亭的书写则显“述而不作”的智慧。这种举重若轻的收笔,既暗含对前代文脉的承续,又彰显“此刻此地”的独特发现。五亭如五指并列的意象,恰似文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化呈现。全文以建筑为媒,将治世理想(疏浚西湖的实绩)与诗性追求(亭台书写的雅趣)熔铸一体。当白居易在冷泉亭“坐而玩之”“卧而狎之”时,既见六井清泉润泽民生的实干家身影,亦显独坐观云的文人风骨。

4. 作品点评

《冷泉亭记》以“情”为经纬编织山水长卷,在物象与心象的交织中构筑起独特的抒情范式。全文如水墨晕染般展开三重抒情维度:春景“导和纳粹”的生机、夏景“蠲烦析酲”的澄明,实则是以四时风物为琴弦,拨动文人雅士的精神共鸣。当“山树为盖”的穹顶意象与“岩石为屏”的框架结构并置,建筑构件已升华为情感容器——“盖”字暗含天人同构的庇护感,“屏”字投射出主客交融的观照视角,使冷泉亭成为承载性灵的立体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写景状物,朴素自然;抒情议论,意趣隽永,含蕴深刻,别有风味。

现代现代学者刘孝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金昌绪《春怨》

下一篇:唐·杜甫《又呈吴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