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hūn
bié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péng
yǐn
màn
cháng
jià
zhēng
páng
jié
wéi
jūn
nuǎn
jūn
chuáng
hūn
chén
gào
bié
nǎi
tài
cōng
máng
jūn
xíng
suī
yuǎn
shǒu
biān
yáng
qiè
shēn
wèi
fēn
míng
bài
zhāng
yǎng
shí
lìng
cáng
shēng
yǒu
suǒ
guī
gǒu
jiāng
jūn
jīn
wǎng
chén
tòng
zhōng
cháng
shì
suí
jūn
xíng
shì
fǎn
cāng
huáng
wèi
xīn
hūn
niàn
shì
róng
háng
rén
zài
jūn
zhōng
bīng
kǒng
yáng
jiē
pín
jiā
jiǔ
zhì
luó
cháng
luó
shī
duì
jūn
hóng
zhuāng
yǎng
shì
bǎi
niǎo
fēi
xiǎo
shuāng
xiáng
rén
shì
duō
cuò
jūn
yǒng
xiāng
wàng

译文

菟丝子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逐句剖析

"兔丝附蓬麻":菟丝子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

# 蓬麻:低矮的蓬草和大麻。,兔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引蔓故不长":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 故:一作固。

"嫁女与征夫":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

"不如弃路旁":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

# 君妻:一作子妻,一作君妻。,结发:这里作结婚解。

"席不暖君床":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 席:指睡觉时的床席。

"暮婚晨告别":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

"无乃太匆忙":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 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

# 虽:一作既。

"守边赴河阳":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赴:一作戍。

"妾身未分明":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

#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何以拜姑嫜":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 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我做女儿的时光,

"日夜令我藏":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日:一作月。

"生女有所归":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鸡狗亦得将":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 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得:一作相。,鸡:一作犬。

"君今往死地":你今天就要上战场,

#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死:一作死生。,今:一作生。

"沉痛迫中肠":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

# 去:一作往。

"形势反苍黄":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

# 为:一作改。

"努力事戎行":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

# 妇人在军中: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妇人:妇女。

"兵气恐不扬":恐怕会影响士气。

# 兵气恐不扬: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

"久致罗襦裳":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 裳:下衣。,襦:短衣。,久致:许久才制成。一作致此。

"罗襦不复施":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

# 不复施:不再穿。

"对君洗红妆":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

"大小必双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

"人事多错迕":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

#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事:一作生。

"与君永相望":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婚别》是杜甫“三吏三别”组诗中的经典乐府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绘了一对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形象,她在结婚次日便要面对丈夫出征的残酷现实。尽管悲恸万分,她却清醒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毅然强忍悲痛鼓励丈夫投身军旅,同时立下坚贞不渝的爱情誓言。全诗以新娘独白贯穿始终,从初嫁时的羞涩温婉,到离别时的悲戚哀怨,再到深明大义的理解与不舍,情感层层递进,真实细腻。“席不暖君床”“何以拜姑嫜”等细节描写,将新婚骤别的慌乱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开篇“兔丝附蓬麻”的比兴手法,更以藤蔓依附难长的意象,巧妙奠定全诗悲剧基调。这首诗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悲剧完美融合,兼具浪漫主义的艺术虚构与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深刻揭露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饱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新婚别》创作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肆虐中原。至759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在邺城之战中溃败,为补充兵力,统治者推行残酷的拉夫政策,百姓苦不堪言。此时,杜甫辗转途中亲眼目睹民间惨状,怀着矛盾与悲痛的心情,写下“三吏三别”组诗。这六首诗作深刻揭露战争伤痛与社会乱象,饱含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新婚别》作为“三别”开篇之作,以独特视角展现乱世离殇,成为反映时代苦难的不朽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新婚别》是一首新题乐府叙事诗,以安史之乱为时代背景,通过一对新婚夫妻次日即被迫分离的悲剧场景,深刻揭露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以新娘自述的独特视角,将新婚喜悦与离别悲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塑造出深明大义的新娘形象,细腻展现乱世中民众的无奈、哀怨与对和平的深切渴望。诗人大胆运用浪漫主义虚构手法,突破个人经历局限,赋予新娘理想化色彩,情节发展自然流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以柔弱的兔丝依附蓬麻生长,却难以蓬勃伸展为喻,形象地暗示新娘婚后与丈夫聚少离多、难以依靠的命运。兔丝本就纤弱,依附的蓬麻亦非稳固依靠,恰似新娘与丈夫仓促结合后,便因战乱面临分离,未来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委婉地表达出新娘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也为全诗奠定悲剧基调。细节描写: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通过新娘担忧自己礼仪未全,还没正式拜见公婆就要面临分离的心理细节,增添了悲剧色彩。对比:诗中将新娘的新婚之喜与离别之悲进行对比,“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将新娘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进行对比,在国家战乱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幸福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全诗可清晰划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逐步升华,且每层内部亦不乏情感的跌宕起伏,这源于诗中人物本就复杂矛盾的心境。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至“何以拜姑嫜”,新娘子倾诉自身不幸命运。作为初嫁新娘,此前与丈夫素未谋面、未通言语,故而言辞间透着羞涩与拘谨。开篇“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以精妙比喻起兴,贴合其身份与心理。菟丝本是寄生于他物的蔓草,依附于蓬麻这样的小植物,其藤蔓自然难以伸展。封建社会里,女子仰仗丈夫安身立命,可她嫁的偏偏是“征夫”,婚姻前景未卜,此喻恰如其分。“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般夸张之语,道尽新娘悲戚缘由。“结发为君妻”后的八句,点明关键——新婚当夜即成生离死别,次日清晨便分离,床席未暖,婚后生活全无正常模样。“无乃太匆忙”以反问语气,强化仓促之感。更糟的是,丈夫要赴河阳作战,新娘连正式拜见公婆、确立媳妇身份的机会都没有。“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既点明战争致使新婚分离的根源,也暗示当时“守边”竟在唐王朝腹地,暗含对统治阶层昏聩的委婉讥讽。第二段,自“父母养我时”至“形势反苍黄”,新娘子将关注点转向丈夫,关切其安危,表白忠贞之情,甚至愿一同赴战。忆及往昔,“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足见父母疼爱。可女大当嫁,“鸡狗亦得将”,嫁为人妇便要相随。然而,“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即将踏入九死一生的战场,未来充满未知,怎能不让她肝肠寸断。她继而吐露心声,本想随夫同去,生死与共,却又顾虑重重。军队不许女子加入,随军多有不便,加之自己初出闺阁、不懂战事,左右为难间,尽显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第三段,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女主人公历经痛苦倾诉与内心挣扎,跳出个人悲戚,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态度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一改哀怨,话语铿锵有力。为让丈夫安心作战,她以实际行动表明心迹,“自嗟贫家女”四句,新娘表示不再穿精心置办的嫁衣,当场洗去脂粉,此后也无意梳妆,尽显对爱情的忠贞。这不仅是情感的承诺,更是对丈夫的有力鼓舞。她深知,唯有寄希望于丈夫奋勇杀敌、凯旋归来,幸福才有望实现,尽显识大体、明大义的品质。结尾“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虽仍含哀怨伤感,却以鼓励为主调。虽感慨人不如鸟能成双成对,但随即以“与君永相望”传递坚定信念,用不渝的爱情为丈夫鼓舞斗志。

4. 作品点评

《新婚别》是杜甫“三吏三别”组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典范之作。诗人突破现实经历的桎梏,大胆运用浪漫主义虚构手法,以新娘自述为叙事主线,赋予其理想化色彩;同时又以现实主义笔触精雕细琢,通过“席不暖君床”“何以拜姑嫜”等细腻入微的生活细节,将新婚即别的仓促与悲怆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跃然纸上。在人物塑造上,杜甫巧妙捕捉新娘从羞涩哀怨到深明大义的情感转变,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刻画了“沉痛迫中肠”的儿女情长,又凸显了“努力事戎行”的家国大义,使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交织,彰显出乱世中的人性光辉。此外,诗歌语言极具个性化特色。杜甫化身贫家新娘,以其口吻诉说心声,并融入大量俗语,生动还原人物身份与心境。押韵上,全诗一韵到底,如滔滔江水奔涌不绝,使情感表达一气呵成,更便于读者沉浸式感受主人公的倾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君今往死地”以下,层层转换,发乎情,止乎礼义,得《国风》之旨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

刘云《唐诗品汇》

# 含几许凄恻,又极温厚。

现代吴山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国风》:“岂尤膏沐,谁适为容。”杜诗:“罗襦不复施,对行洗红妆”,尤为悲矣。《国风》之后,唯杜陵为不可及者,此类是也。

宋理学家、文学家罗大经《鹤林玉露》

# 杜子美《新婚别》云:“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无家别》云:“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又“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杳眇之极,足泣鬼神。

明冯时可《雨航杂录》

# 钟云:“无乃”二字,新妇口语、只得如此(“无乃”句下)。钟云:五字吞吐难言,羞、恨俱在其中(“形势”句下)。钟云:绝是妇人对男子勉强别离口角(“勿为”二句下)。钟云:“对君”二字有意,妙!妙(“对君”句下)!钟云:军中诗,男子要他忠厚,女子要他贞烈,看杜老胸中三代!

明文学家、佛学家钟惺、文学家,“竟陵派”创始人之一谭元春《唐诗归》

# 《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叙情若诉,皆苦心精思,尽作者之能,非卒然信笔所能办也。

明诗词作家许学夷《诗源辩体》

# 王深甫曰:此诗所怨,尽其常分而能不忘礼义。周珽曰:起兴“兔丝”,愿情“鸡狗”,羡心“百鸟”,合情理、事势、节义,以劝勉誓守。如怨如诉,如泣如慕,一腔幽衷,令人读不得。胡应麟曰:起四语,子美之极力于汉者也。然音节太亮,自是子美语。陆时雍曰:此作气韵,不减汉魏。“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建安中亦无此深至语。吴山民:“自嗟”一字,含几许凄侧,又极温厚。

清书画家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来四句,是真乐府,是《三百篇》兴起法。“暮婚晨告别”是诗柄。……“洗红妆”加“对君”二字,精妙。

明文学家王嗣奭《杜臆》

# 少陵《新安》、《石壕吏》,与《新婚》、《垂老》、《无家别》五篇皆可泣鬼,而引篇尤为悲惨。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黄周星《唐诗快》

# 此下三题相似,独新婚之妇,起难设辞,故特用比兴发端。《新安吏》以下,述当时征戍之苦,其源出于“变风”、“变雅”,而植体于苏、李、曹、刘之间。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设为问答,此“三吏”、“三别”请篇所自来也。而《新婚》一章,叙室家离别之情,及夫妇始终之分,全祖乐府遗意,而沉痛更为过之。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语浅情深,从古乐府得来。

清诗坛“清初六家”之一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与《东山》“零雨”之诗并读,吋之盛衰可知矣。“君今往死地”以下,层层转换,发乎情,止乎礼义,得《国风》之旨矣。

清大臣、诗人、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少陵《新婚别》云:“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近于怨矣。

清大臣、诗人、学者沈德潜《说诗晬语》

# 李安溪云:小窗嚅喁,可泣鬼神,此《小戎》“板屋”之遗调。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下一篇: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