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君若天覆":天子好像大地能覆载万物一样,
# 大君若天覆:“大君”二句:谓天子之仁德,如天之覆盖万物,东西南北,无不广布。大君,天子。《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孔颖达疏:大君,谓天子也。天覆,上天覆被万物。后用以美称帝王仁德广被。《汉书·匈奴传下》: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广运,犹广袤,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广运无不至":东西南北没有不孕育其中的。
# 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黄帝的两个臣子常先、太山稽,
# 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谓黄帝治理天下,以常先、太山稽(泰山稽)为辅佐之臣。轩后,指黄帝。爪牙,本为鸟兽的爪和牙,引申为国之武臣。《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常先、太山稽,黄帝大臣。《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正义:四人皆帝臣也。《淮南子·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泰山稽辅之。高诱注:力牧、泰山稽,黄帝师。
"如心之使臂":竭力辅佐黄帝,就像黄帝的左膀右臂。
# 如心之使臂:言黄帝用大臣,如同大脑指挥肢体一样。
"小白鸿翼于夷吾":齐桓公重用管仲,齐国才得以称霸诸侯,
# 小白鸿翼于夷吾:言齐桓公治国,离不开管仲的得力辅佐。齐桓公名小白。管仲字夷吾。《管子·霸形》: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仲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寡人之有中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以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刘葛鱼水本无二":刘备重用诸葛亮,像鱼水不能相离。
# 刘葛鱼水本无二:言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跟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刘葛:刘备和诸葛亮。
"土扶可成墙":土尚可扶起为墙,
# 土扶可成墙:“土扶”二句:谓土相扶,可以成高墙,多积善,可以成厚德。喻人君靠大臣辅佐,可以成治世;多为善政,可施惠于民。扶,一作“校”。《北齐书》卷十五《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淮南子·地形·》:山为积德。高诱注:山仁万物。
"积德为厚地":如果君王能施恩惠于臣子的话,那国家会非常兴旺昌盛。
# 积德:这里指君王能施恩惠于臣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相和歌辞·君道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通过“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等句子,描绘了君主的仁德广被,同时运用黄帝、齐桓公、刘备等历史典故,说明君主需要贤臣猛将的辅佐,才能成就大业。诗的结尾“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则进一步强调积累善行的重要性。此外,李白在这首诗中也隐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以及渴望报国的壮志雄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黄帝与泰山稽、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等,通过这些历史典故来说明君臣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比喻:“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诗人以“土扶可成墙”比喻人与人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并以“积德为厚地”升华主题,强调积累善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一结句点明了诗的主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诗人以“大君”(帝王)比作天,强调其庇护百姓如同天之覆地,无所不至。这一开篇点明了帝王的职责与使命,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第三、四句:“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诗人引用黄帝(轩后)的典故,以“爪牙”比喻贤臣,如太山稽这样的贤能之士辅佐黄帝治理天下。此句通过典故说明贤臣对帝王的重要性。第五、六句:“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诗人分别引用齐桓公(小白)与管仲(夷吾)的“羽翼”关系,以及刘备与诸葛亮“鱼水”相依的典故,进一步强调君臣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这种用典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论证更具说服力。第七、八句:“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诗人以“土扶可成墙”比喻人与人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并以“积德为厚地”升华主题,强调积累善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一结句点明了诗的主旨。
# 都不成语,当时醉中口滕率笔耳。
宋严羽《严羽评点李集》
上一篇:唐·李白《湖边采莲妇》
下一篇: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