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老人归未得":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
#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
"日暮东临大江哭":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 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
# 河源:在青海省境内。,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指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入侵,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胡骑羌兵入巴蜀":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 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
# 洪涛滔天风拔木:写江边所见,寓情于景,含世乱之象。
"前飞秃鹙后鸿鹄":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 鸿:一作黄。,秃鹙: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
# 洛阳:故里所在。,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
"十年骨肉无消息":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 骨肉:这里指兄弟。,十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天边行》是一首七言古诗,属于感怀时事、忧国思乡题材。诗中,杜甫以自身漂泊经历为线索,开篇“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直抒胸臆,尽显归乡不得的悲苦。颔联“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揭示了因吐蕃犯境,百姓田园荒芜、流离失所,国家山河破碎的现状,点明诗人痛哭缘由。颈联“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借临江所见之景,以自然的动荡象征社会的混乱,暗喻恶势力横行,正义难伸。尾联“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担忧。全诗描绘了一幅战乱中人民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场景,将个人的思乡之情、漂泊之苦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战争的谴责融为一体,含蕴着无限辛酸、悲苦,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诗人直接表明自己漂泊未归的处境,以及面对大江时悲苦爆发、声泪俱下的状态,毫无掩饰地抒发了内心的辛酸与悲苦,让读者能强烈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冲击。借景抒情:“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诗人描写了波浪滔天、狂风拔树以及秃鹙和鸿鹄飞行的景象,通过描绘这样的自然场景,将世乱的景象和自己不能奋翅急飞的感慨融入其中,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直入主题,杜甫以“天边老人”自称,勾勒出一位漂泊天涯、历经沧桑的老者形象。此时已至日暮,诗人伫立在嘉陵江畔,压抑已久的情感瞬间决堤。这两句诗情感浓烈且直白,将漂泊之苦、归乡不得的无奈与悲怆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诗人选择在大江边哭泣,大江不仅是眼前的自然景象,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命运的波澜壮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助,奠定了全诗沉郁悲痛的情感基调。“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承接上文,点明诗人悲痛的深层缘由。陇右、河源等地,本应是百姓安居乐业、耕种劳作之所,却因“胡骑羌兵”的入侵,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且战火已蔓延至巴蜀之地。这两句诗将个人的不幸遭遇置于国家山河破碎、外族入侵的宏大背景之下,既展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又深化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句中隐含着对战争的谴责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则笔锋一转,描绘眼前实景。嘉陵江波涛汹涌,似要吞天沃日,狂风呼啸,连树木都被连根拔起,秃鹙在前、鸿鹄在后仓皇飞逃。此景表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实则是借景抒情,以自然的狂暴隐喻社会的动荡不安。“秃鹙”象征着如外族侵略者般的恶势力,它们横行无忌;而“鸿鹄”则如同诗人及渴望和平、安宁的人们,在乱世中艰难求生。诗人通过这一画面,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自身处境的悲哀,景与情高度融合,进一步渲染了全诗的悲凉氛围。“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再次回到诗人的个人情感。多年来,诗人多次向洛阳的亲人寄信,却始终音信全无。“九度”与“十年”,以具体的数字强化了时间的漫长与思念的深沉,体现出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极度担忧。在国家动乱的背景下,这种对亲情的渴望与失联的痛苦愈发浓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乱世中孤独无助、举目无亲的悲凉心境,也使全诗在情感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哀伤。
4. 作品点评
《天边行》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真实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颠沛流离的悲惨景象,将时代的苦难具象化,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的生动素材。此诗写作特色鲜明,直抒胸臆的开篇“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瞬间将读者带入诗人的悲苦心境,情感真挚且浓烈;借景抒情之处,如“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巧妙地以自然之景映射社会动荡,让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此诗延续了杜甫一贯忧国忧民的创作风格,与《同谷七歌》等作品共同构成反映时代的史诗篇章,为后世展现了唐代动荡岁月的画卷。整首诗叙事清晰、重点突出,起笔便不同凡响,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将无限辛酸、悲苦的情感层层递进,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遭遇的同情,彰显出杜甫沉郁顿挫的独特艺术魅力。
# 至于中原何惨黩,余孽尚纵横,宣宣而谈,有人臣所不忍言者,正以激感中丞,使知急也。吐蕃蹂躏,陇蜀为之狼藉,自己年老未归,日暮临江,放声恸哭。
明王嗣奭《杜臆》
# 鹤注:此是永泰元年成都作。自天宝十四载至此,已恰十载。此诗为久客思乡而作也。陇右二句,天边忧乱。洪涛四句,欲归未得。皆申明临江哭泣之故。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多年来忧乱思归的苦闷压抑在杜甫的心头实在太久了,他再也忍不住滚滚的热泪。全诗直抒胸臆、真情奔涌而出,这首诗可看作是《同谷七歌》的续篇,写得异常感人。
现代王新龙《杜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