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西征僻":军队向西开赴讨伐邪恶,
"犹闻蜀父老":我似乎听到了成都一带的父老,
# 犹:一作独。
"不忘舜讴歌":正在吟诵着舜帝的《南风》之歌。
# 舜讴歌:出《孟子》。
"天险终难立":云安天险终究难以立身,
# 天险:剑门。《易》:天险不可升也。
"柴门岂重过":而况花溪边的柴门又岂可重过?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代指贫寒之家;陋室。
"朝朝巫峡水":朝朝暮暮的巫峡水啊,
"远逗锦江波":引我远思那锦江之波。
# 逗:引。一作远。
"万里桥南宅":万里桥西,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
# 南:南:一作西。,万里桥: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
"百花潭北庄":百花潭北,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
# 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潭北有唐著名诗人杜甫的草堂。
"层轩皆面水":高敞的轩廊都对着流水,
# 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老树饱经霜":苍老的树木饱经风霜。
"雪岭界天白":西部的雪岭呈现出接天的白色,
# 界天:接天。
"锦城曛日黄":夕归中的锦城一片金黄。
# 曛日:指天色已晚。曛,日落时的余光。
"惜哉形胜地":可惜那山川壮美的地方,
# 形胜地:山川壮美的地方。
"回首一茫茫":回首遥望已然模糊渺茫。
# 茫茫:比喻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以蜀中战乱为背景,第一首通过“战伐多”“天险难立身”等句,直写崔旰之乱下草堂难归的漂泊困境,尾联以“巫峡水连锦水”的苍茫意象勾连地理与心境;第二首聚焦草堂形胜,近绘“柴门”“层轩”等居所细节,远拓“西山雪影”“锦城曛黄”等壮阔景观,尾联“回首”呼应前诗,深化对旧居的眷恋。全组诗将个人流离与家国动荡交织,借草堂兴废折射唐末乱局,体现杜甫“诗史”笔法中“以小见大”的深刻性。
2. 写作手法
白描:“柴门岂重过”、“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柴门”“层轩”“经霜老树”等意象不加雕饰,以简笔还原草堂实景,反衬乱世中人居之艰。虚实相生:“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实写草堂近景(“百花潭北”),虚拓历史纵深(玄宗幸蜀、诸葛亮送别),暗喻个人命运与王朝盛衰的同构。借景抒情:“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雪岭白”与“锦城黄”的色彩对比,既写蜀地形胜,又暗示吐蕃侵扰与内部战乱的阴影,景语即情语。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以简笔勾勒蜀中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僻”字暗写地理偏远的割据隐患,“多”字凝练安史之乱后蜀地大小战事的层叠动荡。颔联“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借古讽今,用“舜讴歌”典故反衬现实暴政,暗讽统治者失德却强求百姓歌功颂德,虚写民心向背的尖锐矛盾。颈联“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以“天险”与“柴门”对比,揭示军事屏障的徒劳与个人归居的无望,虚实相生中投射诗人对流离现实的悲慨。尾联“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以流水意象串联巫峡与锦江,空间跨度中暗藏战火阻隔的无奈,“逗”字拟人化写江水缠绵,反衬诗人归思难遂的苍凉。第二首诗首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以精准地理坐标勾画草堂方位,借“万里桥”暗引诸葛亮送费祎“万里之行”的典故,将个人居所与历史宏图并置,抒壮志难酬之叹。颔联“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以“面水”写草堂临江之景的开阔,“饱经霜”拟人化喻老树历经沧桑,暗喻诗人与家国共担苦难的坚韧。颈联“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通过“白”与“黄”的色彩对比,渲染蜀地山河的壮丽与战云笼罩的压抑,明丽画面下暗藏“雪岭”(吐蕃威胁)与“曛日”(朝廷式微)的政治危机。尾联“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以“惜哉”直抒对形胜之地沦于战乱的痛惜,“茫茫”收束全篇,将个人漂泊之悲升华为对唐帝国衰颓命运的深重忧思,历史纵深感与家国情怀浑然交融。
# 公作草堂,经营上元之始,断手宝应之年,始终四载,而其间往梓阆三年,公诗所谓“三年奔走空皮骨”也。其起居寝处之兴,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然自唐至今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不朽矣。
宋诗论家葛立方
上一篇:唐·韦应物《林园晚霁》
下一篇:唐·杜甫《中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