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jǐn
shuǐ
zhǐ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ūn
西
zhēng
fēng
chén
zhàn
duō
yóu
wén
shǔ
lǎo
wàng
shùn
ōu
tiān
xiǎn
zhōng
nán
chái
mén
chóng
guò
zhāo
zhāo
xiá
shuǐ
yuǎn
dòu
jǐn
jiāng
wàn
qiáo
nán
zhái
bǎi
huā
tán
běi
zhuāng
céng
xuān
jiē
miàn
shuǐ
lǎo
shù
bǎo
jīng
shuāng
xuě
lǐng
jiè
tiān
bái
jǐn
chéng
xūn
huáng
zāi
xíng
shèng
huí
shǒu
máng
máng

译文

军队向西开赴讨伐邪恶,我似乎听到了成都一带的父老,正在吟诵着舜帝的《南风》之歌。云安天险终究难以立身,而况花溪边的柴门又岂可重过?朝朝暮暮的巫峡水啊,引我远思那锦江之波。万里桥西,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百花潭北,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高敞的轩廊都对着流水,苍老的树木饱经风霜。西部的雪岭呈现出接天的白色,夕归中的锦城一片金黄。可惜那山川壮美的地方,回首遥望已然模糊渺茫。

逐句剖析

"军旅西征僻":军队向西开赴讨伐邪恶,

"犹闻蜀父老":我似乎听到了成都一带的父老,

# 犹:一作独。

"不忘舜讴歌":正在吟诵着舜帝的《南风》之歌。

# 舜讴歌:出《孟子》。

"天险终难立":云安天险终究难以立身,

# 天险:剑门。《易》:天险不可升也。

"柴门岂重过":而况花溪边的柴门又岂可重过?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代指贫寒之家;陋室。

"朝朝巫峡水":朝朝暮暮的巫峡水啊,

"远逗锦江波":引我远思那锦江之波。

# 逗:引。一作远。

"万里桥南宅":万里桥西,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

# 南:南:一作西。,万里桥: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

"百花潭北庄":百花潭北,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

# 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潭北有唐著名诗人杜甫的草堂。

"层轩皆面水":高敞的轩廊都对着流水,

# 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老树饱经霜":苍老的树木饱经风霜。

"雪岭界天白":西部的雪岭呈现出接天的白色,

# 界天:接天。

"锦城曛日黄":夕归中的锦城一片金黄。

# 曛日:指天色已晚。曛,日落时的余光。

"惜哉形胜地":可惜那山川壮美的地方,

# 形胜地:山川壮美的地方。

"回首一茫茫":回首遥望已然模糊渺茫。

# 茫茫:比喻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锦水居止二首》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第一首以战乱为背景,首联直写蜀地战火频发(“战伐多,共讨崔旰”),颔联追忆玄宗幸蜀旧事,颈联痛陈天险难御乱、草堂不可归的现实困境,尾联借“巫峡水连锦水”的苍茫意象,暗喻漂泊无依;第二首聚焦草堂环境,颔联近写居所细节,颈联远绘山水形胜,尾联以“回首”呼应前诗“不复经过”,深化对旧居的眷恋。全组诗以白描手法勾画战乱实景(“王师未到”),兼用虚实相生(巫峡锦水之虚笔与草堂近景之实写)、借景抒情(山水映照离乱)等手法,结构上两诗形成“乱世流离—故园追怀”的对照,对仗工整而情感沉郁。此组诗既记录崔旰之乱的历史切片,又通过“草堂”这一私人空间折射唐王朝的衰微,体现杜甫“诗史”笔法中“以小见大”的深刻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怀锦水居止二首》是杜甫于唐代永泰元年(765年)秋所作。时年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浣花溪草堂,沿江东下避乱,九月抵达云安(今重庆云阳)时因肺病加剧暂居。彼时蜀中爆发柏茂林等将领讨伐叛将崔旰的战乱,社会动荡。诗人身处异乡,病困交加,遥想昔日草堂生活,遂以诗寄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以蜀中战乱为背景,第一首通过“战伐多”“天险难立身”等句,直写崔旰之乱下草堂难归的漂泊困境,尾联以“巫峡水连锦水”的苍茫意象勾连地理与心境;第二首聚焦草堂形胜,近绘“柴门”“层轩”等居所细节,远拓“西山雪影”“锦城曛黄”等壮阔景观,尾联“回首”呼应前诗,深化对旧居的眷恋。全组诗将个人流离与家国动荡交织,借草堂兴废折射唐末乱局,体现杜甫“诗史”笔法中“以小见大”的深刻性。

2. 写作手法

白描:“柴门岂重过”、“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柴门”“层轩”“经霜老树”等意象不加雕饰,以简笔还原草堂实景,反衬乱世中人居之艰。虚实相生:“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实写草堂近景(“百花潭北”),虚拓历史纵深(玄宗幸蜀、诸葛亮送别),暗喻个人命运与王朝盛衰的同构。借景抒情:“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雪岭白”与“锦城黄”的色彩对比,既写蜀地形胜,又暗示吐蕃侵扰与内部战乱的阴影,景语即情语。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以简笔勾勒蜀中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僻”字暗写地理偏远的割据隐患,“多”字凝练安史之乱后蜀地大小战事的层叠动荡。颔联“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借古讽今,用“舜讴歌”典故反衬现实暴政,暗讽统治者失德却强求百姓歌功颂德,虚写民心向背的尖锐矛盾。颈联“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以“天险”与“柴门”对比,揭示军事屏障的徒劳与个人归居的无望,虚实相生中投射诗人对流离现实的悲慨。尾联“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以流水意象串联巫峡与锦江,空间跨度中暗藏战火阻隔的无奈,“逗”字拟人化写江水缠绵,反衬诗人归思难遂的苍凉。第二首诗首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以精准地理坐标勾画草堂方位,借“万里桥”暗引诸葛亮送费祎“万里之行”的典故,将个人居所与历史宏图并置,抒壮志难酬之叹。颔联“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以“面水”写草堂临江之景的开阔,“饱经霜”拟人化喻老树历经沧桑,暗喻诗人与家国共担苦难的坚韧。颈联“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通过“白”与“黄”的色彩对比,渲染蜀地山河的壮丽与战云笼罩的压抑,明丽画面下暗藏“雪岭”(吐蕃威胁)与“曛日”(朝廷式微)的政治危机。尾联“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以“惜哉”直抒对形胜之地沦于战乱的痛惜,“茫茫”收束全篇,将个人漂泊之悲升华为对唐帝国衰颓命运的深重忧思,历史纵深感与家国情怀浑然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公作草堂,经营上元之始,断手宝应之年,始终四载,而其间往梓阆三年,公诗所谓“三年奔走空皮骨”也。其起居寝处之兴,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然自唐至今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不朽矣。

宋诗论家葛立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林园晚霁》

下一篇:唐·杜甫《中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