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江多风飙":锦江的江面上常常刮起狂风,
# 风飙:疾风,暴风。,苍江:指成都锦江。
"云雨昼夜飞":云和雨日夜不停地飘飞。
# 昼夜飞:形容阴云密布,风雨昼夜不停。
"茅轩驾巨浪":草堂水亭凌驾在巨浪上面,
# 驾巨浪:凌驾在巨浪上面。,茅轩:指用茅草作顶的草堂水亭。
"焉得不低垂":怎么能不低垂下来呢。
# 低垂:歪斜下垂。,焉得:哪能。
"游子久在外":漂泊在外的游子长久地离乡在外,
#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作者自谓。
"门户无人持":家中的门户没有人照管。
# 持:撑持。
"高岸尚如谷":高高的河岸尚且像山谷一样低陷,
# 如:一作为。
"何伤浮柱攲":又何必为那浮在水上的柱子倾斜而感伤呢。
# 攲:倾斜。,浮柱:水中支撑水槛的木柱。,何伤:何须悲伤。
"扶颠有劝诫":挽救危局有劝诫之言,
"恐贻识者嗤":却担心会遭到有见识的人的嘲笑。
# 嗤:嗤笑。,识者:有见识的人。,贻:遗留,留下。
"既殊大厦倾":既然和大厦倾倒的情况不同,
# 殊:不同。
"可以一木支":那么用一根木头支撑还是可以的。
# 一木支:用一根木头支撑起来。
"临川视万里":站在河边能看到万里之外,
# 临川:指站在江边。
"何必阑槛为":又何必依靠栏杆呢。
# 为:语气词,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人生感故物":人生中看到旧物会引发感慨,
"慷慨有余悲":慷慨激昂之余还有许多悲伤。
# 慷慨:感慨,感叹。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苍江多风飙,云雨昼夜飞。”:开篇描绘了苍江上狂风呼啸、云雨昼夜不停的恶劣景象,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茅轩驾巨浪,焉得不低垂。”:将茅轩比作驾在巨浪之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和不稳定,暗示自己漂泊的生活如同在巨浪中飘摇的茅轩,随时可能陷入困境。“游子久在外,门户无人持。”:由景及人,点明自己作为游子长久漂泊在外,家中门户无人照管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无奈。“高岸尚如谷,何伤浮柱攲。”:以高岸尚且像山谷一样低陷的自然现象,来类比世事的变化无常,认为浮柱倾斜也不必过于感伤,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一种豁达但又无奈的态度。“扶颠有劝诫,恐贻识者嗤。”:提到挽救危局有劝诫之言,但担心会遭到有见识的人的嘲笑,反映出诗人在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表明自己所处的情况和大厦倾倒不同,用一根木头或许还能支撑,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仍抱有一丝希望和积极的心态。“临川视万里,何必阑槛为。”:诗人站在河边能看到万里之外,认为不必依靠栏杆,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超脱思考。“人生感故物,慷慨有余悲。”:结尾由前面的写景叙事升华到对人生的感慨,看到旧物引发感慨,慷慨激昂之余又有许多悲伤,深化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会。
# “临川”二句意甚豁达。人生凡事皆作此观,省多少心计,省多少繁费。
清张溍《读书堂杜诗注解》
# 清转百折,极老极熟之境。……意多词简,笔笔转侧,语语筋节。
清鲁一同《鲁通甫读书记》
上一篇:唐·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下一篇:唐·刘禹锡《磨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