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xiū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iāng
tiān
huò
shān
fēi
huā
zhú
yōu
shī
yīng
yǒu
shén
zhù
chūn
yóu
jìng
shí
xiāng
yíng
dài
chuān
yún
liú
chán
zhī
宿
zhòng
niǎo
piāo
zhuǎn
guī
chóu

译文

野外的寺院旁,江水和天空显得格外开阔,寺院的门扉边,鲜花和翠竹一片清幽。写诗的时候应该是有神灵相助吧,我才能在这美好的春天来此游览。小路上的石头相互萦绕如同丝带,江面上的云彩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禅院的树枝上栖息着许多鸟儿,天色已晚,我却因漂泊不定而满怀愁绪地归去。

逐句剖析

"野寺江天豁":野外的寺院旁,江水和天空显得格外开阔,

"山扉花竹幽":寺院的门扉边,鲜花和翠竹一片清幽。

"诗应有神助":写诗的时候应该是有神灵相助吧,

"吾得及春游":我才能在这美好的春天来此游览。

"径石相萦带":小路上的石头相互萦绕如同丝带,

# 萦带:相互紫绕连接。,相:一作深。

"川云自去留":江面上的云彩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

# 去留:或去或留,一任自在。,自:一作晚。

"禅枝宿众鸟":禅院的树枝上栖息着许多鸟儿,

# 禅枝:寺中树上之枝。

"漂转暮归愁":天色已晚,我却因漂泊不定而满怀愁绪地归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修觉寺》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春日游览修觉寺之际。诗中先描绘了修觉寺野寺江天开阔、山扉花竹清幽的环境,表达了春游时的喜悦以及写诗的灵感迸发。接着通过对径石、川云等景物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悠然。最后以鸟儿宿枝和自己的漂泊暮归形成对比,抒发了内心的愁绪。整首诗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自然沉郁,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偶:“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等句对仗工整,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借景抒情:全诗借对修觉寺景色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如“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诗人看到鸟儿栖息在禅枝上,而自己却漂泊不定,借这一景象抒发了自己漂泊的愁苦。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绪。动静结合:“径石相萦带”是静景,描绘了小径旁石头相互萦绕的状态;“川云自去留”是动景,写出了江上云朵自由飘动的情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层次感,也更好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机与活力。

2. 分段赏析

《游修觉寺》首联开篇便描绘出修觉寺的环境。野外的寺院临江而建,视野开阔,江天相连,给人以豁达之感;寺院的门扉旁,鲜花盛开,翠竹摇曳,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这两句从大处着眼,勾勒出修觉寺的整体环境,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颔联写诗人感慨此次春游十分畅快,灵感泉涌,觉得自己写诗如有神助。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也流露出能在这样美好的季节游览修觉寺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美景对诗人创作的激发作用。颈联进一步描写寺中的景色。小路旁的石头蜿蜒曲折,如同相互萦绕的丝带;江面上的云朵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此联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细腻地描绘出景物的形态和动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也体现出自然的悠然之态。尾联写黄昏时分,鸟儿纷纷栖息在禅院的树枝上,而诗人却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不禁在暮归之时生出无限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送杨子》

下一篇:唐·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