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酒渭城边":在渭城边的酒家尽情饮酒,
# 渭城:秦咸阳故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为渭城。故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斗:盛酒器。
"垆头耐醉眠":一直喝到酩酊大醉还不肯睡去。
# 耐醉眠:甘愿大醉。耐,甘愿,值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耐,犹宜也,称也,配也。”一作醉不眠。,垆头:酒店。垆,古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梨花千树雪":朵朵雪白的梨花在树上竞相开放,
"杨叶万条烟":柳树枝叶茂密像是笼上了一层烟雾。
# 杨叶:一作“柳叶”。
"惜别添壶酒":不忍离别,请将壶中的美酒一饮而尽。
# 添壶酒:一作倾壶醑。
"临岐赠马鞭":临别时赠给你一根马鞭,祝你一路顺风。
# 赠马鞭:以示激励。,临岐:临别。岐,岔路口,分手处。一作临分。
"看君颍上去":看着你向颍上去,
# 颍上:县名,唐属河南道颍州,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君:指友人。,看:估量之辞。
"新月到家圆":想必你到家时月亮会由新月变成圆月。
# 到家圆:谓到家恰值月中,月亮正圆。亦暗寓与家人团圆之意。一作到应圆。,新月:农历月初之月。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题材的五言律诗,借渭城斗酒、梨花似雪、杨叶含烟等景象,写出了诗人与友人杨子临别之际的惜别之情。诗中描绘饮酒饯行、临歧赠物的场景,既展现出送别的真挚情谊,又通过“新月到家圆”的美好祝愿,表达出对友人旅途平安、早日归家的殷切期盼,情感质朴而深厚。
2. 分段赏析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描绘出渭城之畔饯行的场景,诗人与友人相聚酒垆旁,开怀畅饮,醉意朦胧间尽显不舍。此句以送别的地点与酒宴切入,看似随意的叙述,实则饱含深情。酒在李白笔下常是情感的载体,或借酒抒怀,或借酒壮情,此处的酣饮,既是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也彰显出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情。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运用精妙的比喻,将盛开的梨花比作皑皑白雪,嫩绿的杨叶描绘成袅袅轻烟,对仗工整,画面清丽。千树梨花如雪绽放,万条杨柳如烟轻拂,如此明媚春景,本应令人欣喜,却因友人即将远行,更添离别的愁绪。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借美景反衬内心的不舍,同时“杨叶”谐音“杨柳”,暗合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使惜别之意更为含蓄深沉。李白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常见意象,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普遍的离别愁绪。颈联“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直抒胸臆,点明送别主题。宴席上,诗人为表惜别之情,不断添酒,以豪饮寄托不舍;临别之际,赠送马鞭,看似豪爽之举,实则藏着细腻深情。没有缠绵悱恻的言语,只有充满男儿气概的送别方式,将真挚情谊寓于行动之中,尽显豪迈与深情交织的复杂心绪。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诗人目送友人朝着颍水方向远去,思绪也随之飘远。通过想象友人抵达时,新月应已圆满,以月之圆缺寄托对友人行程的牵挂与美好祝愿。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既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期盼,又将无尽的离别愁思融入这轮想象中的圆月,引发读者共鸣,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久久伫立、遥望友人背影的画面。
3. 作品点评
从整体而言,《送杨子》以送别人的视角与情感为脉络,巧妙串联起景、事、情,将离别时的复杂心绪与沿途所见所感熔铸一体。诗中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渭城边的酒肆酣饮,还是梨花如雪、杨叶似烟的春景,亦或是想象中友人抵达时的月圆之景,都随着诗人送别时的心境流转而铺展,情与景自然交融,真挚动人而又韵味悠长。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既有“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这般质朴如话的直白表述,也有“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对仗工整、辞藻秀美的精工之句,雅俗交叠。俗语的运用增添了生活气息,工丽之语则提升了诗歌的美感与意境。尾联抛开对仗束缚,以充满温情的想象收尾,使真情实感与浪漫遐思相互交织,余味萦绕,尽显送别诗的婉转深情与独特魅力。
# (“梨花”二句)今人为之,便成村学究课联矣。
宋严羽《评点李太白集》
# (“梨花”二句)点景轻妙。(“惜别”句)“壶醑”重“斗酒”意。
明闻启祥《李杜全集》
# 太白气厚,多以清转见长。(“斗酒”四句)四句即见一种行色别情,当以意会。(“惜别”句)接出醒。(“看君”二句)又从上一气转下,洒脱。
清应时、丁谷云《李诗纬》
# 此送别祖饯而预计其程期也。今扬子之行,我以斗酒饯于渭城之边,且傍垆头以便取酒,而醉不眠矣。此时春色之浓,梨花布千树之雪,杨叶垂万条之烟。我惜别则倾一壶之酒,临行则赠策马之鞭。看君之向颖上而去矣,计其程途,新月到彼应当圆满也。
清沈寅、朱昆《李诗直解》
上一篇:唐·李世民《临洛水》
下一篇:唐·杜甫《游修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