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酌山花开":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
# 对酌:相对饮酒。
"一杯一杯复一杯":一杯又一杯。
# 复:又。
"我醉欲眠卿且去":我已喝得昏昏欲睡您可自行离开,
# 我醉欲眠卿且去:此用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 明朝:明天早上。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中与幽人对酌》出自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李白之手。诗的开篇,交代了诗人与友人饮酒的特定地点以及周遭环境,于山林之间,营造出一种清幽且闲适的氛围。次句凭借反复的修辞手法,将开怀畅饮的热烈场景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杯一杯复一杯”,那连续不断的饮酒动作,尽显主客二人的豪迈与畅快。第三句巧妙地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于微醺之际,随性地告知友人自己已然沉醉,让对方自便。突出了诗人不拘小节、洒脱率性的性格特点。末句则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与友人定下了下次相聚的约定,盛情相邀改日再一同把酒言欢。“明朝有意抱琴来”,这一邀约,既充满了诗意,又饱含着对下次相聚的美好期待。整首诗生动地表现出一种不受拘束、随心所欲,尽情纵酒且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的人生态度,成功塑造出一个极具个性魅力、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从语言层面来看,全诗气势磅礴,词气飞扬,充分体现出歌行体自由奔放、挥洒自如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局诗以山花烂漫的山中美景为背景,描绘出与幽人对酌的场景,借眼前之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相聚饮酒的畅快与惬意,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悠然自得。反复: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用典:“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化用《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直抒胸臆:整首诗语言直白自然,诗人将自己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毫无掩饰与做作。展现了诗人的率真性情和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3. 分段赏析
诗一开篇,便将当筵情景鲜活呈现。于李白而言,“山中”仿若“别有天地非人间”般超凡。烂漫盛开的“山花”,让环境更显清幽雅致。况且,此番并非“独酌无相亲”的孤寂,而是与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两人对酌”。这般情境,事事皆称心意,自然引得诗人“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次句连续三次重复“一杯”,借词语的叠加,不仅将饮酒之多极力渲染,更将快意之至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若能亲眼目睹那酣畅淋漓、狂歌纵饮的画面,亲耳听闻“将进酒,杯莫停”般热情洋溢的劝酒声。诗歌后两句,诗人对友人说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因贪杯,诗人或许已酩酊大醉,言语直白坦率,却生动勾勒出饮酒者酒酣耳热的模样,同时彰显出对酌双方“忘形到尔汝”的深厚情谊。即便已然颓然醉倒,诗人兴致依旧未减,还不忘邀约友人“明朝有意抱琴来”。此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诗中随心所欲、肆意纵饮的洒脱姿态,挥手即去、相招即来的豪爽声口,不拘小节、自由随性的态度,为读者塑造出一个极具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从艺术表现看,盛唐绝句多已律化,风格含蓄委婉、回环曲折,与古诗歌行截然不同。但《山中与幽人对酌》却反其道而行之,既不拘泥于声律,词气又豪迈奔放,开篇便有无可阻挡之势,尽显歌行风格。也正因如此,方能将那种极度畅快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此诗虽与常见绝句不同,却又遵循绝句艺术法则,虽豪放却并非毫无保留地直白表露,仍有波澜起伏、曲折之态,即直中有曲意。前两句极力铺陈痛饮场景,第三句陡然一转,切入“醉”态。从两人对酌到请友人自便,是诗情的一次跌宕;在友人离去之时,末句又委婉约定改日再饮,又是一次跌宕。这般擒纵之法,使得诗人能在率真的言行中,将深情婉转道出,韵味无穷。此诗直白之处在于全写眼前之景、口中之言,含蓄之处在于蕴含的情意与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纯真自然的妙处,又并非一泻千里,故而耐人寻味,引人遐想。此诗在语言上,口语化的同时不失文学语言的凝练隽永。“我醉欲眠卿且去”一句,近乎白话,实则化用晋代陶渊明的典故。据《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几乎照搬陶潜原话,恰恰体现出一种率真超脱的风度。而末句“抱琴来”,并非单纯追求声乐享受,重点在于“抚弄以寄其意”、尽情尽兴,从其典故出处便能领会其中深意。
4. 作品点评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直中有曲意,更具古诗歌行的豪放洒脱之风,成功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诗人形象。
# 太史公《淳于髡传》云:“操一豚蹄酒一盂。”夫叙事犹尔,所谓“一胡卢酒一篇诗”,自有七立,无此句法也。或曰:李白不云乎“一杯一杯复一杯”?余曰:古者豪杰之士,高情远意,一寓之酒。存所感发,虽意于饮,而饮不能自已则又饮,至于三杯五斗,醉倒而后已。是不云尔,则不能形容酒客妙处。夫李白意先立,故七字六相犯,而语势益健,读之不觉其长。……惟第三句,若有意而语亦不工。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用成语妙如己出,前二句古调,后二句谐,拗体正格。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此诗写对幽人,情致栩栩欲活。言我意中惟幽人,幽人意中惟我,相对那能不酌?酌而忽见山花,便似此花为我两人而开者,意投神洽,杯难手,故不觉陶然至醉也。“我醉欲眠卿且去”固是醉中语,亦是幽人对幽人,天真烂漫,全忘却形迹周旋耳。幽意正浓,幽兴颇高,今日之饮,觉耳中不闻雅调,空负知音,大是憾事,君善琴,明日肯为我抱来一弹,才是有意于我。两个幽人何等缠绵亲切!刘仲肩曰:坦率之至,太古遗民。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 作诗用字,切忌相犯,亦有犯而能巧者。如“一胡芦酒一篇诗”,殊觉为赘。太白诗“一杯一杯复一杯”,反不觉相犯。夫太白先有意立,故七字六犯,而语势益健,读之不觉其长。如“一胡芦”句,方叠用一字,便形萎弱。此中工拙,细心人自能体会,不可以言传也。
清王晓堂《嵎阳诗话》
# 严沧浪曰:麾之可去,招之可来,政见同调。诙谑得好,不是作傲语。
近代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商隐《流莺》
下一篇:唐·李白《长干行·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