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yī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liú
yīng
piāo
dàng
cēn
lín
liú
chí
qiǎo
zhuàn
néng
běn
liáng
chén
wèi
yǒu
jiā
fēng
zhāo
yīn
qíng
wàn
qiān
mén
kāi
shí
céng
shāng
chūn
rěn
tīng
fèng
chéng
chǔ
yǒu
huā
zhī

译文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我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它的哀鸣,然而这京城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逐句剖析

"流莺漂荡复参差":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

#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渡陌临流不自持":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

#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岂能无本意":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

# 啭:鸟宛转地鸣叫。

"良辰未必有佳期":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

# 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风朝露夜阴晴里":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

"万户千门开闭时":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 万户千门开闭时:《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我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它的哀鸣,

#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何处有花枝":然而这京城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流莺》是李商隐的七言律诗,为托物寓怀之作。首联“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借“漂荡”等词描绘流莺漂泊之态,“不自持”暗喻诗人仕途沉浮、身不由己。颔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从声音角度揭示流莺啼叫却无人懂其“本意”的悲哀,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颈联“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写流莺无论何时都不停啼叫,暗喻诗人执着追求。尾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诗人对流莺遭遇满怀同情,“凤城何处有花枝”既是对流莺的担忧,也象征诗人对自身归宿的迷茫。此诗风格轻倩流美,将咏物与抒情相融,借流莺细腻传达复杂情感,艺术境界极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采田在《玉溪生年谱会笺》中,将李商隐这首《流莺》的创作时间系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春天,地点为长安。从诗中“漂荡”“巧啭”以及“凤城”等词句推断,此诗很可能作于诗人“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之后。在公元849年(大中三年)春天,李商隐暂时在京兆府担任掾属一职。那时他的生活与心境,正如其诗句“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所描述的那般,在官场中忙碌奔波,身形清瘦且内心满是疲惫,而《流莺》一诗,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承载着他彼时复杂的情感与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流莺》是一首七言律诗,属咏物题材。李商隐借流莺漂泊不定、啼鸣无人赏识的境遇,抒发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自身漂泊无依、理想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流莺自喻,通过描写流莺漂泊无依、巧啭无人欣赏的遭遇,来寄托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与人生悲叹。借景抒情:“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通过描写流莺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穿梭于万户千门之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落寞、迷茫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对比:流莺“巧啭”的美好与“良辰未必有佳期”的现实形成对比,突出了流莺不被赏识的悲哀,也衬托出诗人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抱负难展的悲愤。象征:诗中的流莺象征着诗人自己,流莺的漂泊、啼叫等行为,象征着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漂泊不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种种无奈与痛苦。

3. 分段赏析

李商隐的《流莺》是一首托物寓怀之作,借流莺形象抒发自身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开篇“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着重刻画流莺的“流”态。“参差”生动描绘出流莺飞翔时翅膀的动作,“漂荡复参差”强调其持续漂泊的状态,“度陌”“临流”则点明漂泊路径。而“不自持”三字为关键,暗示流莺如同被无形力量操控,无法主宰命运。这不仅用流莺漂泊比喻诗人辗转幕府的生活,更融入诗人独特的无奈之感,引发读者对其悲剧身世背后社会根源的思考,深化了意境。颔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从流莺的“巧啭”入手,深入挖掘其内心。流莺美妙的啼叫蕴含着对美好期遇的热切期盼,然而它的本意却无人领会,即便身处良辰也难盼来“佳期”。在这里,流莺的飘荡象征诗人飘零的身世,“巧啭”恰似诗人的美妙歌吟。诗人通过“岂能”“未必”一纵一收,将自己不被理解的委屈和良辰不遇的伤感曲折地传达出来,诗句既婉转优美又深沉蕴藉,实现了深与婉的统一。颈联“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承接“巧啭”,继续写莺啼。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不管京城万户千门何时开闭,流莺始终啼啭不停。它执着地想将“本意”诉说,痴痴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佳期”。此联由两个省略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风朝”与“露夜”等词语两两相对,读来节奏整齐、韵律优美,表意既清晰又含蓄。尾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联系诗人自身,点明“伤春”主题。“凤城”指代长安,“花枝”是流莺栖息之所。诗人因伤春而不忍听流莺哀啼,同时感慨偌大长安竟无流莺栖息之地。伤春即伤佳期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之情越浓烈。流莺不仅无法留住春天,连暂时的栖息之所都难以寻觅,尽显凄怨。诗人借“不忍听”流莺哀啼,强烈抒发了自己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表面写流莺,实则暗指自身,既像是对无枝可栖流莺的关怀,又像是从其啼声中领悟的寓意,更像是诗人的心声,措辞精妙,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全诗移情于物,借流莺的遭遇寄寓自身的愁苦,情感悲苦,寓意深刻,格调苍凉,尽显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流莺》以流莺自比,借其漂泊、巧啭却无人理解,遇不上佳期的境遇,将自身辗转漂泊、怀才不遇的悲苦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构思精巧,托物言志,移情于物,情感深婉,用语精妙,在轻倩流美的风格中尽显深沉蕴藉,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玉阶怨》

下一篇: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