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ē
yuà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jiē
shēng
bái
jiǔ
qīn
luó
què
xià
shuǐ
jīng
lián
líng
lóng
wàng
qiū
yuè

译文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逐句剖析

"玉阶生白露":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

# 玉阶:玉砌的石阶。

"夜久侵罗袜":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

#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水晶:一作“水精”,即水晶。,却下:回房放下。却:还。

"玲珑望秋月":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 望:凝望。,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阶怨》系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援引乐府旧题巧妙创作而成的一首诗歌。。此诗细腻描绘了一位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愁绪。开篇两句,展现女主人公默默伫立于玉阶之上,任由厚重的露水浸透罗袜,而她依然痴情地等待着,未曾言语;随后的两句,寒气逼人,她无奈返回屋内,轻轻放下窗帘,但那轮皎洁的秋月却依然牵动着她的目光,令她难以释怀。前半部分借由长时间的等待,深刻揭示了女子的深情与执着;后半部分则以月之玲珑,映衬出她内心的幽怨与哀愁。全诗并未直接抒发怨情,而是巧妙地捕捉了宫女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微场景及其心理变化,便生动地勾勒出了宫女生活的孤寂与凄凉。全诗虽未直言怨意,但怨情却深沉厚重,展现出一种幽远深邃的美学境界,堪称古诗中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玉阶怨》这首诗是李白写的。李白拟写了这首诗,是受南朝齐谢朓《玉阶怨》诗的启发,而谢朓的诗则是取材于西汉班婕妤《自悼赋》中的“华殿尘兮玉阶苔”之句。西汉时期的班婕妤,因失宠于汉成帝而退居长信宫,心中悲愤交加,遂作《自悼赋》,其中有“华殿尘兮玉阶苔”之句,描绘了宫殿的荒凉与自身的落寞。南朝齐的谢朓,读到此句深受触动,便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玉阶怨》诗。而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不知具体年份的情况下,拟写了这首同题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宫女秋夜孤寂的怨情,同时也融入了诗人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玉阶怨》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的孤寂怨情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女子默默站立于玉阶之上,厚重的露水悄然浸湿了她的罗袜,而她依然无言地痴痴等待,这一场景凸显了她的长久守候与深情执着;后半部分则转而写寒气逼人,女子不得不返回屋内,轻轻放下窗帘,但那轮皎洁的秋月却依然吸引着她的目光,让她无法释怀,这里以月之玲珑剔透,映衬出她内心的幽怨与寂寥。全诗并未直接抒发一丝怨情,而是巧妙地捕捉了宫女日常生活中的这一细微瞬间及其心理波动,便深刻揭示了宫女生涯的孤独与凄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绘秋夜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和秋月等景物,将女子的孤寂与哀怨之情寓于其中。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怨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让读者在感受景物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女子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动静结合:“玉阶生白露”是静景,“夜久侵罗袜”则是动景,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女子长时间站立于玉阶之上,露水逐渐浸湿罗袜的场景。虚实相生:“却下水晶帘”是实写女子的动作,“玲珑望秋月”则是虚写女子的内心活动,虚实相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意象组合:诗中运用了多个意象,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和秋月这些意象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还相互叠加,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象征:玉阶象征着高贵与清冷,白露则暗示了夜晚的寒意和时间的流逝,罗袜透露出女子的柔弱与精致,水晶帘则增添了画面的透明感和梦幻色彩,秋月则寄托了女子的相思之情。象征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丰富。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细腻地勾勒出一幅画面:女主人公默默站立于玉石砌成的台阶上,任由冰冷的露水悄然浸湿了她精致的罗袜。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夜色之深沉、伫立之久长,更隐含了她内心深深的怨情。“罗袜”一词,既展现了女主人公的高雅仪态与尊贵身份,又仿佛让人窥见了她内心的幽怨与哀愁,仿佛三国时期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梦幻意境跃然纸上。末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则以“却下”二字巧妙地传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微妙变化。这两个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意,是诗家秘传的传神之笔。它们既像是要一笔荡开内心的仇怨,又似在不经意间将情感推向更深的层次。女主人公在夜深怨重之时,无奈地回到室内,却又害怕那皎洁的明月映照出她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于是轻轻放下水晶帘。然而,帘下的她更加难以忍受这凄苦无眠的夜晚,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再次隔帘望月。这“却下”与“望”之间,蕴含着无数愁思的转折与反复,真正做到了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

4. 作品点评

此诗并未直接描绘人物的姿容或心理状态,作者似乎也并未刻意渲染情感,而是巧妙地通过人物的行动来传达深意,引领读者缓缓步入诗情的幽微之境,同时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诗情变得无限辽远且幽深,恰恰体现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以叙述的笔触来抒发情感,这种做法较为常见,也相对容易掌握;然而,以抒情的笔调来刻画人物,则显得尤为罕见且难以驾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晦庵所谓“圣于诗者”,此欤!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刘云:矜丽素净,自是可人。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怨而不怨,可入风雅,后之作者多少,无此浑雅。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郭云:怨而不怨,浑然风雅。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从未有过下帘望月者,不言怨而怨自深。

明李沂《唐诗援》

# 钟云:一字不怨。深,深!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吴敬夫云:是“玉阶怨”,而诗中绝不露怨意,故自佳。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妙写幽情,于无字处得之。“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不免露却色相。蒋杲曰:玉阶露生。待之久也;水晶帘下,望之息也。怨而不怨,惟玩月以抒其情焉,此为深于怨者,可以怨矣。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题为“玉阶怨”、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晶帘,则羊车之望绝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帏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 严沧浪云:上二句,行不得,住不得;下二句,坐不得,卧不得。赋怨之深,只二十字可当二千言。翼云云:从帘隙中望玲珑之月,则望幸之情,犹未绝也。虽不说怨,而字字是怨。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下一篇:唐·李商隐《流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