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ū
jiàng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hàn
cháo
líng
duì
nán
shān
qiān
qiū
shàng
guān
zuó
méng
zàng
zǎo
shí
jīn
wǎn
chū
rén
jiān
xiàn
chóu
hàn
西
róng
céng
shǎn
zhū
běi
dǒu
yān
duō
shǎo
cái
guān
shǒu
jīng
wèi
jiāng
jūn
qiě
chóu
yán
hán
gōng
běn
zhù
sān
chéng
jué
tiān
jiāo
hàn
jīng
wèi
jìn
fán
huí
fān
rán
yuǎn
jiù
shuò
fāng
bīng
lái
jué
tóng
guān
ài
lóng
yóu
wén
jìn
shuǐ
qīng
shǐ
使
zhì
zūn
yōu
shè
zhū
jūn
shēng
píng
luò
yáng
gōng
diàn
殿
huà
wéi
fēng
xiū
dào
qín
guān
bǎi
èr
chóng
cāng
hǎi
wèi
quán
guī
gòng
mén
chù
jìn
yáo
fēng
cháo
tíng
gǔn
zhí
suī
duō
tiān
xià
jūn
chǔ
gōng
shāo
lín
biān
wáng
xiàng
guó
kěn
xiāo
jīn
jiǎ
shì
chūn
nóng
huí
shǒu
sāng
tóng
zhù
biāo
míng
míng
fēn
jìn
wèi
quán
xiāo
yuè
cháng
fěi
cuì
xiāo
nán
hǎi
míng
zhū
jiǔ
liáo
shū
céng
wéi
zǒng
róng
jiē
chā
shì
zhōng
diāo
yán
fēng
shuò
xuě
tiān
wáng
zhǐ
zài
zhōng
chén
shèng
cháo
jǐn
jiāng
chūn
zhú
rén
lái
xiá
qīng
qiū
wàn
āi
zhèng
wǎng
shí
yán
gòng
yíng
zhōng
shǐ
使
wàng
xiāng
tái
zhǔ
ēn
qián
hòu
sān
chí
jié
jūn
lìng
fēn
míng
shuò
bēi
西
shǔ
xíng
tiān
xià
xiǎn
ān
wēi
zhàng
chū
qún
cái

译文

汉朝的陵墓正对着南山,然而胡虏即便过了千秋万代,仍然能够入侵入关。昨天贵重的玉鱼金碗还埋在葬地,今天早上这些殉葬品却出现在人间。现在最犯愁的是西戎骑着汗马进逼,只见他们的红旗在长安空中出现。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守卫着泾水和渭水一带,将军们千万别放松戒备去解闷寻欢。韩公原本的意图是修筑三座城池,打算阻断那骄横的胡虏拔掉汉朝的旗帜。哪里能想到最后竟然要劳烦回纥的战马,反而远来救助大唐的朔方军。胡虏来侵已经不觉得潼关是险隘了,听说皇帝在晋水起兵时还曾有祥瑞之象。诸君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们何以报答岂非坐享太平。洛阳宫殿早已化为烽火,不必再说秦关兵二万足以当敌百万。沧海一带还未完全纳入禹贡所记载的版图,蓟门一带哪里是大唐的疆土。朝廷中大臣们虽然大多参与政事,致使天下军粮不能自给。稍高兴的是出将临边的王相国,肯熔化金甲铸造犁锄从事农耕。回首遥望,扶桑和铜柱是那遥远地方的标志,只见那昏暗的妖氛至今未全销。历来越裳进翡翠,这些年来消息早已断绝,南海的奇珍异宝也已久未献呈。曾经受到特殊恩赐的人担任过大司马之职,元帅们冠上都插有侍中貂。在这炎风与朔雪交织的帝王之地,只有靠忠良的诸将来辅佐圣朝。锦江的春色仿佛追随着人们而来,巫峡在清秋时节万壑都充满了哀愁。回忆自己当年在严武幕府时,曾经同他一起到望乡台迎接中使。皇帝的恩宠使他前后三次持节出镇,军令严明,还曾多次举杯畅饮。西蜀的地形是天下极为险要的,其安全必须倚仗出现超群人才。

逐句剖析

"汉朝陵墓对南山":汉朝的陵墓正对着南山,

# 南山:终南山。,汉朝陵墓:汉朝的帝王陵墓,此以汉喻唐。

"胡虏千秋尚入关":然而胡虏即便过了千秋万代,仍然能够入侵入关。

# 关:泛指边关。,千秋:千年。,胡虏:指吐蕃。

"昨日玉鱼蒙葬地":昨天贵重的玉鱼金碗还埋在葬地,

# 玉鱼:雕成鱼状的美玉。旧注:汉楚王戊太子死,天子赐玉鱼一双以敛。

"早时金碗出人间":今天早上这些殉葬品却出现在人间。

# 金碗:旧注:卢充与崔少府女幽婚,赠充金碗,乃向时殉葬物也。,早时:今天早上。

"见愁汗马西戎逼":现在最犯愁的是西戎骑着汗马进逼,

# 见:同“现”。

"曾闪朱旗北斗殷":只见他们的红旗在长安空中出现。

# 殷:殷音胭,赤黑色。旧注:于颜切,红色也,一作閒。,北斗:北辰,此指朝廷。,朱旗:红旗,此指吐蕃之旗。

"多少材官守泾渭":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守卫着泾水和渭水一带,

# 材官:勇武之士、武将。

"将军且莫破愁颜":将军们千万别放松戒备去解闷寻欢。

# 将军且莫破愁颜:旧注:钱谦益曰:“安禄山犯阙,继以吐蕃,焚毁不已。必有发掘陵寝之虞,故告戒诸将以守泾渭也。是春,吐蕃请和,郭子仪遣兵屯奉天。”破愁颜:忘却忧愁。

"韩公本意筑三城":韩公原本的意图是修筑三座城池,

# 韩公:指张仁愿。

"拟绝天骄拔汉旌":打算阻断那骄横的胡虏拔掉汉朝的旗帜。

"岂谓尽烦回纥马":哪里能想到最后竟然要劳烦回纥的战马,

# 尽烦:犹多劳。

"翻然远救朔方兵":反而远来救助大唐的朔方军。

# 翻然远救朔方兵:旧注:郭子仪以孤军起朔方,沣上之战,克复长安。新店之战,再收东都,皆用回纥之力。

"胡来不觉潼关隘":胡虏来侵已经不觉得潼关是险隘了,

"龙起犹闻晋水清":听说皇帝在晋水起兵时还曾有祥瑞之象。

# 晋水清:旧注:唐高祖次龙门,代水清。,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

# 至尊:指唐代宗。

"诸君何以答升平":你们何以报答岂非坐享太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洛阳宫殿早已化为烽火,

"休道秦关百二重":不必再说秦关兵二万足以当敌百万。

# 百二:二万人足抵百万人。

"沧海未全归禹贡":沧海一带还未完全纳入禹贡所记载的版图,

"蓟门何处尽尧封":蓟门一带哪里是大唐的疆土。

# 尧封:旧注:时河北幽、瀛皆安史余孽盘据。,尽:一作觅。,蓟门:指卢龙等处。

"朝廷衮职虽多预":朝廷中大臣们虽然大多参与政事,

# 虽多预:一作谁争补。,衮职:指三公。

"天下军储不自供":致使天下军粮不能自给。

"稍喜临边王相国":稍高兴的是出将临边的王相国,

# 稍喜临边王相国:旧注:广德二年,王缙以同平章事,代李光弼都统行营,岁余,迁河南副。元帅。王相国:王缙。

"肯销金甲事春农":肯熔化金甲铸造犁锄从事农耕。

"回首扶桑铜柱标":回首遥望,扶桑和铜柱是那遥远地方的标志,

"冥冥氛祲未全销":只见那昏暗的妖氛至今未全销。

# 未:一作不。,氛祲:即所谓“妖氛”。

"越裳翡翠无消息":历来越裳进翡翠,这些年来消息早已断绝,

# 越裳:周代南方国名,唐时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

"南海明珠久寂寥":南海的奇珍异宝也已久未献呈。

"殊锡曾为大司马":曾经受到特殊恩赐的人担任过大司马之职,

# 殊锡:犹异宠。

"总戎皆插侍中貂":元帅们冠上都插有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在这炎风与朔雪交织的帝王之地,

# 炎风朔雪天王地:旧注:钱谦益曰:“此深戒朝廷,不当使中官出将也。杨思勖讨安南五溪,残酷好杀,故越裳不贡,吕太一收珠南海,阻兵作乱,故南海不靖,李辅国以中官拜大司马,所谓殊锡也。鱼朝恩等以中官为观军容使,所谓总戎也。炎风朔雪,皆天王之地,只当精求忠良,以翊圣朝,安得偏信一二中人,据将帅之重任,自取溃偾乎?”

"只在忠臣翊圣朝":只有靠忠良的诸将来辅佐圣朝。

# 翊:辅佐。,臣:一作良。

"锦江春色逐人来":锦江的春色仿佛追随着人们而来,

"巫峡清秋万壑哀":巫峡在清秋时节万壑都充满了哀愁。

# 巫峡:在今重庆巫山与湖北巴东两县境内。

"正忆往时严仆射":回忆自己当年在严武幕府时,

"共迎中使望乡台":曾经同他一起到望乡台迎接中使。

# 望乡台:在成都之北。

"主恩前后三持节":皇帝的恩宠使他前后三次持节出镇,

# 主恩前后三持节:旧注:严武一镇东川,两镇剑南。

"军令分明数举杯":军令严明,还曾多次举杯畅饮。

# 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

"西蜀地形天下险":西蜀的地形是天下极为险要的,

"安危须仗出群材":其安全必须倚仗出现超群人才。

# 安危: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律诗。诗人怀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对当时朝廷武将群体的渎职无能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旨在通过诗歌警示与激励并重的方式,唤起边将们的爱国热忱与职责意识。全诗五章内容各有侧重:前二首针对吐蕃侵扰长安、发掘唐室陵寝,以及唐朝借助回纥兵力平定叛乱却导致回纥、吐蕃联合犯边的复杂局势,谴责将领们贪图安逸、玩忽职守;第三首揭示安史之乱后洛阳屡遭焚掠、史思明降将割据河南,而边将却未实行屯田自救、自给军需的失策;末二首则转向西南边陲:第四首记述南诏与吐蕃勾结、南疆动荡,而边将只知享乐、不思报国的状况;第五首特别追忆严武镇蜀时的雄才大略,对比当下蜀中将领平庸无能、叛乱频发的严峻局面,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与期盼良将安边的迫切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诸将五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期间(766年)创作的一组政治抒情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边患未息的动荡时期。诗人目睹朝廷武官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的无能表现,深感忧虑与愤慨,故通过这组诗作对当朝将领的昏聩无能予以批判与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政论诗,诗人怀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对当时朝廷武将群体的渎职无能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旨在通过诗歌警示与激励并重的方式,唤起边将们的爱国热忱与职责意识。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与期盼良将安边的迫切心情。

2.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此联借汉喻唐,暗含深沉的历史悲慨。“陵墓”特指皇帝陵寝,“南山”即终南山。汉代帝王将相的陵墓多建于咸阳北原,正对终南山而立:汉高祖长陵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汉武帝茂陵在兴平县东十五里,霍去病墓紧邻茂陵东北。长安城坐落在终南山南麓,依山傍水,地势险固,既是京畿重地,亦是皇家陵寝所在,本应固若金汤。然而东汉末年长安沦陷时,皇家陵墓竟遭叛军盗掘。“胡虏千秋尚入关”紧承上句,表面追述汉代旧事,实则暗指唐朝当下。“千秋”并非确指千年,而是喻指后世变迁,安史之乱后,吐蕃、回纥等外族趁唐朝衰微,屡次攻破萧关(位于唐时甘肃固原县北)侵入关中。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联合党项、吐谷浑等部族,一度攻陷长安,连皇家陵寝也未能幸免,正应了“尚入关”的谶语。颔联“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着重陵墓被盗的惨状。“玉鱼”“金碗”皆是皇室陪葬的珍贵器物。《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楚王太子下葬时用玉鱼殉葬;戴叔伦诗中亦提及“汉陵帝子黄金碗”。诗人以“昨日”“早时”的对比,极言叛军发展之迅速、场景之惨烈。表面追述汉代旧事,实则影射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后,大肆焚掠宫室、盗掘帝陵的历史伤痛。诗人不便直言当朝之痛,只得借汉喻唐,含蓄表达哀愤。颈联“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描摹外族入侵的危急局势。自代宗广德元年起,吐蕃连年犯边:首次纠合二十万部族攻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次年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联军再度压境,迫使京城戒严;永泰元年(765年),叛军深入奉天(今陕西乾县),关中震动。“汗马”形容战马奔腾出汗,暗喻战事紧迫;“西戎”特指吐蕃等西北外族。“朱旗闪动染红北斗”的震撼画面,既写叛军嚣张气焰直逼长安,又隐喻王朝命运如北斗星黯淡失色。尾联“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表面褒扬将领戍守之功,实则暗讽朝政弊端。“材官”指智勇双全的将领,“泾渭”指长安西北的泾水、渭水流域,正是吐蕃入侵的主要通道。据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朝廷部署了郭子仪屯泾阳、李忠臣驻东渭桥、马璘守便桥等多路防御,其中郭子仪堪称中流砥柱。然而代宗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曾因谗言削夺郭子仪兵权,直至国难当头才重新启用。但此时叛军势大,郭子仪所部兵力单薄,难以独撑危局。《资治通鉴》引独孤及奏疏称“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揭露武将骄奢腐化的现实。诗人责诸将“莫破愁颜”,既讽刺其醉生梦死,更暗讽代宗昏庸。其二此诗承接上篇所述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入侵及唐朝借兵回纥的史实,直指唐肃宗战略决策的严重失误。当时宰相李泌曾提出周密的战略方案:命李光弼、郭子仪兵分两路,分别从冯翊、河东牵制叛军;朝廷驻军扶风,与两路大军协同出击,使叛军疲于奔命;再派建宁王李倓配合主力攻占范阳叛军老巢。此策立足以逸待劳、避实击虚,本可扭转战局。然而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强攻坚城,导致兵力捉襟见肘,最终不得不向回纥借兵,酿成藩镇割据的长期隐患。全诗表面谴责诸将无能,实则深刻批判肃宗的战略短视与决策失当。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韩公”指张仁愿,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任朔方军总管时,在灵州(今甘肃灵武)主持修筑三受降城,用以防御突厥南侵。“天骄”借匈奴自称“天之骄子”代指胡族首领,“拔汉旌”暗喻侵犯疆土。此联借汉唐边防史事对比:张仁愿筑城旨在主动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当下朝廷却因战略失误被迫求援外族,形成鲜明反差。​​颔联“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岂谓”表强烈反诘,“尽烦”凸显无奈与讽刺。当年李泌战略本可凭唐军之力破贼,如今却劳师远求回纥骑兵救援。此联暗藏双重批判:既指责当下决策者违背良策,又警示借兵外族实为饮鸩止渴,与张仁愿主动防御的战略精神背道而驰。杜甫在《留花门》中曾痛陈借兵之害:“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宝。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瑟。”诗中描绘回纥铁骑蹂躏中原的场景:“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揭露其劫掠百姓、破坏生产的暴行。此诗“岂谓尽烦回纥马”与之呼应,进一步对借兵决策的批判。颈联“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前句承首联,言安史叛军突破潼关天险,暴露守将无能;后句双关历史典故:唐高祖晋阳起兵时“晋水清”预兆祥瑞,太宗借兵突厥后能制其骄横;广平王收复西京亦传河清之兆,却重蹈借兵覆辙。此联通过历史对照,揭示关键问题不在天险而在用人与战略。尾联“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至尊”直指代宗,明责诸将尸位素餐,暗讽肃宗决策失误。“答升平”质问将领未能驱敌卫国,更暗含对王朝复兴无望的悲愤。此联将批判芒直指最高统治层,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其三首联“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洛阳宫殿化为烽”回顾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攻陷洛阳、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焚宫阙的惨痛历史,昔日繁华帝都屡成焦土。“秦关百二重”化用《史记》“秦地险固,二万兵可当诸侯百万”之典,强调潼关天险本应固若金汤。诗人反诘“休道”,既讽刺统治者凭借地利的侥幸心理,更暗含对防敌失效的悲愤。颔联“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沧海”泛指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蓟门”代指幽燕北部边陲,两地皆属上古“禹贡”“尧封”的华夏版图。然而此时,李忠臣、田承嗣等降将仍盘踞此地,自署官吏、截留贡赋,名为归顺实则独立。诗人借古喻今,质问“何处尽尧封”,暗讽朝廷权威名存实亡。颈联“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兵储不自供”直指朝廷权力结构的致命缺陷。“衮职”代指朝中宰辅重臣,“多预”揭露其兼任地方节度使的乱象(如杨国忠、李林甫皆身兼将相)。这种“既握朝纲又掌兵权”导致将相不分,大臣们忙于争权夺利,既不屯田积粮亦不保障军队需要,致使“天下兵储不自供”。诗人透过现象拷问本质,直指朝廷用人失当的错误。尾联“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以局部善政反衬全局颓势。“王相国”指王缙,其任河南副元帅期间推行屯田政策,使边军自给的能力显著提升。然“稍喜”二字已暗含悲凉:王缙的作为仅是乱世中的微光,既无法扭转整体颓势,更凸显朝廷国库储备的失败。诗人借褒扬良将来反衬统治阶层的无能。其四首联“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回首”二字承接前三首对北疆战事的关注,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南方疆域。“扶桑”泛指南海至东南亚的广袤区域,唐时岭南道扶桑县(属禺州)是有名的地方;“铜柱”则源自东汉马援平定交趾后所立界柱(《后汉书·马援传》载“立铜柱为汉之极界”),玄宗朝何履光征讨南诏时曾重树此柱以宣示主权。“氛祲”指弥漫的战乱阴霾,暗合广德元年(763年)南诏背唐联吐蕃、市舶使吕太一逐杀节度使张休的叛乱事件(《旧唐书·代宗纪》)。诗人登高南望,铜柱所标示的帝国边界已笼罩在未散的战乱阴云中,既控诉边患未平,更隐喻朝廷权威在岭南的减弱。颔联“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越裳”(今越南南部)与“南海”(泛指南洋诸国)皆唐代重要藩属,《后汉书·贾琮传》载其地盛产“明玑、翠羽、王毒瑁、异香、美木”,《太平御览·珍宝部》引《邹子》称“珠生于南海”。昔日“翡翠”“明珠”络绎不绝的朝贡盛况,此刻已成遥远的记忆;贡道断绝、珍奇匿迹的背后,是朝廷对岭南市区控制。诗人借“无消息”“久寂寥”的对比,不动声色地勾勒分裂现实。颈联“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直指宦官专权的弊端。“殊锡”指皇帝超越常规的恩宠赏赐,“大司马”(太尉)与“侍中貂”(宰相饰物)皆象征国家核心权力。李辅国拜兵部尚书仍判元帅行军司马(《旧唐书·李辅国传》),鱼朝恩任观军容使仍兼国子监事(《新唐书·宦官传》),程元振更“尽总禁兵”权震天下(《新唐书·官专》)。诗人以排比句式罗列宦官群体“既掌军政又涉文教”的全方位渗透,揭露从玄宗朝始,皇帝对宦官“奴才哲学”的依赖如何酿成“主子反被奴才架空”的悲剧。此联不仅批判宦官专权本身,更直指最高统治者授权失当的错误。尾联“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炎风”(南疆)与“朔雪”(北疆)的对举,既呼应首联南望,又涵盖全境;“天王地”借《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典故,重申领土完整的国家根本利益。诗人提出“只在忠良翊圣朝”的解决方案,表面勉励将领效忠报国,实则暗含双重警示:既呼吁君主破格擢用贤能,更隐晦批评当权者排斥忠良、纵容阉宦。此联将边患、内乱与权力结构问题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径国家复兴的深刻思考。其五首联“锦江春色逐人来,锦江春色来天地”“锦江春色逐人来”以诗人的感受开篇,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夏历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时,虽已进入夏季,但记忆中仍是“锦江春色”,“逐人来”三字既强化了诗人对成都风物的眷恋,又巧妙呼应了他寓居成都期间创作的《登楼》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这种艺术化的景物描写,实则是诗人对往昔安定生活的深情追忆,为全诗奠定了怀旧与感伤的基调。“巫峡清秋万壑哀,”此时的杜甫已流寓夔州,地处巫峡之畔,正值清秋时节。地方(从锦江到巫峡)与季节(从春日到清秋)的变化,共同烘托出“万壑生哀”的苍凉氛围。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此联以景衬情,为后文追忆严武的生平事迹铺设了浓厚的情感基础。颔联“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转入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严仆射”指严武死后获赠的官职“尚书左仆射”,既表明其显赫地位,亦暗含诗人对其功业的认可。“望乡台”位于成都县北,是中使(皇帝特派宦官)抵达时的迎候之处。诗人回忆与严武共赴此地迎接中使的场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实则蕴含双重深意:既有对君臣际遇的追慕,亦暗含对严武妥善处理朝廷关系的赞赏。而“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的今昔对比,更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颈联“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聚焦严武镇蜀期间的文治武功。“三持节”浓缩了严武的政治履历:初任东川节度使,后两度执掌剑南节度使印信,足见朝廷对其信任。“军令分明”凸显其治军严整,而“数举杯”则勾勒出儒将风范——既能运筹帷幄,又不失文人雅趣。杜甫与严武“举杯赋诗”的交往细节(见《严中丞枉驾见过》等诗),在此转化为对严武文武兼资形象的生动诠释。尾联“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西蜀北倚剑门天险,东据夔巫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西蜀地形天下险”既是对地理形势的客观描述,亦隐喻蜀地治理的艰巨性。诗人断言“安危须仗出群材”,既是对严武能力的肯定,更是对继任者的警示:若无卓越统帅坐镇,蜀地随时可能陷入危局。此论断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之上,上元二年(761年)高适代严武后爆发徐知道叛乱,广德二年(764年)郭英乂接任不久即遭遇崔旰之乱,皆印证了蜀地“非才莫属”的特殊性。“安危须仗出群材”作为全诗结句,既是历史教训的凝练总结,亦是面向未来的政治箴言。诗人通过严武这个案例,揭示出蜀地治理的核心命题:必须仰赖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的杰出人才,方能确保一方平安。此论断充分展现了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与忧国情怀。

3. 作品点评

《诸将五首》作为政论诗,将杜甫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议论之中。其诗不仅能让读者明晰事理,更以真挚情感触动人心,引发强烈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陈继儒曰:《诸将》诗俱明正剀切,不落影响,一腔忠悃可鉴。陆时雍曰:《诸将》五首,多以议论行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四首皆责备天宝以来诸将,而末章颂严武以愧之。观武镇蜀,来则安,去则乱,无忝将才,亦非阿其所好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余尝谓此数诗(按指《诸将》)可与《小雅·雨无正》篇相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郝敬曰:……各首纵横开合,宛是一章奏议,一篇训诰,与《三百篇》并存可也。又曰:五首慷慨蕴籍,反复唱叹,忧君爱国绸缪之意,殷勤笃至,至末及蜀事,深属意于严武,盖己尝与共事,而勋收未竟,特致婉惜,亦有感于国士之遇耳。陈廷敬曰:五首合而观之,“汉朝陵墓”、“韩公三城”、“洛阳宫殿”、“扶桑铜柱”、“锦江春色”皆从地名叙起;分而观之,一、二章言吐蕃、回纥,其事对,其诗章、句法亦相似;三、四章言河北、广南,其事对,其章、句法又相似;末则收到蜀中,另为一体。杜诗无论其他,即如此类,亦可想见当日炉锤之法,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也。与《秋兴》诗并观,愈见。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诸将》,此崆峒所宗。在杜诗不是绝调,特其一支耳。

《茧斋诗谈》

# 骨力如马、班,议论如董、贾,特缘以韵语耳。既已精理、为文亦复秀气成采,读者于此沿洪流而穷深源,然后知甫之所以度越千古也。黄生曰:《有感》五首与《诸将》相为表里,大旨在于忠君报国,休兵恤民,安边而弭乱。其老谋硕画,款款披陈,纯是至诚血性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五首纯以议论为叙事,吁谟壮彩,与日月争光,出《秋兴》之上。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秋兴》、《诸将》同是少陵七律圣处。沈实高华,当让《秋兴》:深浑苍郁,定推《诸将》。有谓《诸将》不如《秋兴》者,乃少年耳食之见耳。此与《有感》五首皆以议论为诗,其感愤时事处慷慨蕴藉,反复唱叹;而于每篇结末,尤致丁宁,所谓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与《三百篇》并存可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五首感时,勃郁盛气而言非无典实,全用峭笔。转掣每句必下上三虚活字作眼。他人便须软嫩,此家转得遒拔。评:五首纯以议论骨力胜,骨力全在虚字转掉得妙,句法便成遒紧。若一味呆实,议论虽佳,不板滞亦软靡矣。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少陵七律,自当以《诸将五首》为压卷。关中、朔方、洛阳、南海,西蜀,直以天下全局运量胸中。如借兵回纥,府兵法坏,宦官监军,皆是当时大利大害,而廷臣无能见及者。气雄词杰,足以称其所欲言,每章起结,皆具二十分力量。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此咏时事,存为诗史,公所擅场。大抵从《小雅》来,不离讽刺,而又不许讦直,致伤忠厚。总以吐属高深,文法高妙,音调响切,采色古泽,旁见侧出,不犯正实。情以悲愤为主,句以朗俊为宗,衣被千古,无能出其区盖。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诸将》、《秋兴》、《咏怀古迹》皆集中杰作。分读合读,暂读久读,触处皆有领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曰:《诸将》之作,所以纪当时天下之形势,作者闳略也。步瀛按:此子美深忧国事,望武臣皆思报国,而朝廷用得其人,故借诸将以寓其意焉。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赵彦材云:前内句言既有胡虏之祸发掘冢墓矣,今继有吐蕃之难,而诸将不知愤激,速来长安御戎也。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 周珽曰:前四句借汉事以言禄山之始祸,后四句悲时事,警今吐蕃告预防。曰“见愁”,我见之也,谓见诸将不胜戎寇之逼,以汗马为劳也。曰“曾闪”,言汝尝建牙要地,以享安闲富贵,今日始劳,何必用愁也!“破愁颜”谓为乐也。言不用愁,亦不可玩也。此见老杜忠国本心处。读“昨日”“早时”二语,令人惨不能终篇,玩“见愁”、“曾闪”、“多少”、“且莫”八字,令人激不能释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借汉以伤时。公他诗止云焚烧宫殿,观此诗则陵寝亦遭发掘,更惨矣。

明王嗣奭《杜臆》

# 首篇“玉鱼”、“金碗”,是言兵燹之余,冢墓多伤。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陵墓残毁,臣子之至痛,故托言汉事。第二句又逗出“千秋”二字,见赤眉之祸又见于今日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此为吐蕃内侵,诸将不能御侮而作也。不忍斥言,故借汉为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焚陵系广德事,“见愁”,指永泰事也。诗特用两截递写者,盖谓陷京之惨,前事痛心;曾不旋踵,震惊又告:益显寇警非时,刻不可玩。……公遂有一虚一实之妙用。上截意中之唐,言中则汉也;故下截用“见愁”字递落,便无复举之病。既曰“千秋”,又曰“昨日”、“早时”,以“千秋”字避指斥之嫌,以“昨日”、“早时”,显惨祸之速,既隐之,复惕之也。两“愁”字复,偶失检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极伤心语偏写得工丽(“昨日玉鱼”二句下)。婉挚(“将军且莫”句下)。此以吐蕃侵逼责诸将也。吐蕃于广德元年一陷京师,上年永泰元年再逼京师,最为迩年大患,故首论之。上四,援往事以惕之也。吐蕃之祸至于辱及陵寝,为臣子者能自安乎?下四,言京畿之间,近复告警,虽暂行退去,而出没不常,守御者正当时时警戒,未可一时安枕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以汉比,点陵墓简省。“昨日”、“早时”,言禄山之发冢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诸将》篇云:“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其责望诸将深矣。此篇谓张仁愿筑三城,本欲扫平吐蕃,岂知乃用以救朔方,言九节度之败。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明是升平难冀,不忍明言,而委曲如此。

明王嗣奭《杜臆》

# “胡来不觉潼关隘”,“不觉”二字最妙,即孟子所云: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末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读至此,真令顽者泚颜,懦者奋勇,可谓深得讽喻之道。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邵长蘅云:通首一气抟皖,格力高绝。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 俯仰感慨,无限曲折,剧言借助回纥之非。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感伤目前,追忆盛时,龙跳虎卧之笔(“胡来不觉”二句下)。此为回纥入境,责诸将不能分忧而言也。筑城本以御寇,岂谓反赖回纥以平乱耶!故追思开创之主以勖诸君。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借先臣拒突厥事作引。突厥、回纥,俱在漠北也。三、四紧承作转,手腕跳脱。……此一结,用诘问之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感叹愁绝(“岂谓尽烦”句下)。对法奇变不测,有龙跳虎卧之观(“胡来不觉”二句下)。此以借助回纥责诸将也。自回纥助顺,肃宗之复二京,雍王之讨朝义,皆用其兵力,卒之恃功侵扰,反合吐蕃入寇。公故追感晋阳起义之盛,而叹诸将之不能为天子分忧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以回纥言,抚今追昔,笔若游龙。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陈德公曰:老气自稳。五、六序事用异笔,绝成生面。句法飞舞,五篇中最是生骏之作。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起四句大往大来,一开一合,所谓来得勇猛,乾坤摆雷硠也。五句宕接,六句绕四,言后之弱,以思祖宗之盛为开合,笔势宏放。收点明作意归宿,作诗之人本意。此直如太史公一首年月表序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诗但举王缙而不及李、郭,时缙为河南副元帅,特就河北诸帅而较论之耳,玩“临边”二字可见。

明王嗣奭《杜臆》

# 此责朝廷之大臣出将者也。如王缙者,不过募耕劝农,修承平有司之职业而已。曰:“稍喜”者,盖深致不满之意,非褒词也。朝廷衮职,思得中兴贤佐如仲山甫以补衮缺,非寻常谏诤之谓也。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 “禹贡”“尧封”,是言安、史虽诛,卢龙、魏博诸镇犬牙负固。故前责诸将之逗留,后奖边臣之效职,八句中劝惩咸备。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洛阳宫殿化为烽”,九庙为烬,但举其半言之。“休道秦关百二重”,此言秦关难恃,隐显见意。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其人只此一事可嘉,故曰“稍喜”(末句下)。起追忆安、史陷京,下指河北余孳。因伤转输不继,而以王缙愧励诸藩,其言微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为制河北者告也。……虽次第三,实为五首中权。……三、四,实拈藩镇,谓此辈多其余孳,至今犹然梗化也。五、六,彼此双摄,作上下转关,蹑上截来……七、八,又奖借得好。此一结,用忻动之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开合动荡,出化入神,不复知为律体。此境系少陵独步,后惟遗山善学之。邵云:语意深浑(“稍喜临边”二句下)。此责诸将之坐视河北沦弃,不修屯营之制,而姑举王缙以愧励诸藩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通首自念耳。非有实地沈炼,而粗笔所道,自不觉其薄弱。结笔入一人,更见槎枒,粗态自喜。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告洛阳诸将:东京之陷,秦关不守。沧海指淄、青之先陷于禄山者。蓟门则遍指河北三郡。“朝廷”二句,蒙叟、义门皆混解。光聿原云:“时方镇皆令仆,又各有军资钱,皆取给度支,故云云。”按:王缙领诸道节度,兼留守东京,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笺》以为讥缙,非是。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此时诸将被殊宠,有为大司马,则兵权在握;又有总戎而兼侍中,则莫为中制,而未有能恢复旧疆者。……此本刺诸臣之不忠,而第云“忠良翊圣”;如前章西戎之逼,诸将应诛,而第云“莫破愁颜”;国不升平,诸苕之罪,而第云“何以答之”;不行屯田以济军储,亦当事者之罪,而第称“王相国”,皆风人温柔敦厚之旨,词不迫切,而意实恳至者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此深戒朝廷不当使中官出将也。杨思勖讨安南五溪,残酷好杀,故越裳不贡;吕太一收珠南海,阻兵作乱、故南海不靖;李辅国以中官拜大司马,所谓殊锡也;鱼朝恩等中官为观军容使,所谓总戎也。炎风朔雪,皆天王之地,只当精求忠良,以翊圣朝,安得偏信一二中人,据将帅之重任,自取溃偾乎?肃、代间,国势衰弱,不复再振,其根本胥在于此。斯岂非忠规切谏救世之针药乎?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 “越裳翡翠”、“南海明珠”,是言拥兵者专殖自封,贡献亏缺,即《春秋》诘包茅意。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言南方不靖,贡献久稀,由诸将膺异宠,拥高官,而不尽抚绥之道耳。故于忠良有厚望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回首”二字,蒙上三首来。……五、六,极写镇帅武臣之威耀,言外正见其不必。……“炎风”带“朔雪”,与前诗有左萦右拂之致,且与“回首”相应,而略轻之意,亦见矣。此一结,用开晓之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王士禛云:同意俱绝顶。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前三首皆北望发叹,此方及卤望,故用“回首”字。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殊锡”二句,可慨,可愧。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评:通首味炎方,结处夹下“朔雪”二字,遂使前四,如归取影,章笔二法,两俱开宕。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此诗悲情壮采,尤为警动,可谓诗史矣。首二句言勿谓炎荒之地,绥定为难,但看铜柱标勋,当日伏波横海,曾建奇功,何以至今氛祲尚未销耶?三、四谓化外越裳,固无翡翠;即境中南海,谁贡明珠!五、六谓环顾廷臣,司马则登坛节钺,侍中则上服金貂,邀殊锡而冀总戎,接踵于朝;乃求官时逢硕鼠,御将而得饥鹰,可为长太息矣。时方回纥窥边,故末句因炎风扇海而兼及朔雪防秋,听鼓鼙而思将帅,有望于方召之忠良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演义》谓公春发成都,秋至巫蛱。解首二句是矣。此诗作于严武死后,故以“万壑哀”起下“正忆”,而以“迎中使”起下“主恩”,此篇中血咏。

明王嗣奭《杜臆》

# 此言蜀中将帅也。崔旰杀郭英又,柏茂林、李昌夔、杨子琳举兵讨旰,蜀中大乱。杜鸿渐受命镇蜀,畏旰,数荐之于朝,请以节制让旰,茂、琳等各为本州刺史,上不得已从之。鸿渐以宰相兼成都尹,剑南东西川副元帅。主恩尤隆于严武,而畏怯无远略,惮旰雄武,反委以任,姑息养乱,日与从事置酒高会,其有愧于前镇多矣。公诗标巫峡锦江,指西蜀之地形也。曰“正忆”,曰“往时”,感今而指昔也。主恩则是,军令则非,昔人之三杯,何如今人之纵饮,如武者真出群之材,可以当安危之寄,而今之非其人,居可知也。公身居蜀中,而讽刺出镇之宗衮,故其诗指远而词义如此。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 末篇光焰稍减,乃因严武初丧,郭英又骄纵,恐复致乱,故先叙武事,末又叮咛郑重,有阴雨彻桑之虑。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通首逐句递下,此流水格也。细玩文气,“望乡台”与“锦江”相应,“出群才”与“军令”相应,仍于四句作截。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诗学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乃能斟的裁补,合度如律。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有雅歌投壶气象(“军令分明”句下)。思严武,伤武后之镇蜀者,皆非其人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邵云:好起(“锦江春色”句下)。慨然遐思(“西蜀地形”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严已殁矣,极序六句而用末二冷语,不满后人言表而已。前四,止是忆严时“清秋迎使”一事耳。如此起法入手最倩。五、六实写严事,简括生俊,亦是圆溜之音。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诗先兴象声律而后义意。此诗起二句,兴象声律极佳。以义意求之,则见于第七句,以兴易赋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曰:“军令分明”句,此就己所亲见言之,谓其军令既严,而复数开雅宴,见有古人投壶雅歌之致。《左传》所谓“好整似暇”者也。盖必言及此而后名将之风度跃然纸上。末乃以蜀地形胜之险要结之,意不可轻以托人,神危语重,有撼山震岳之势。诗人之能事毕矣。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下一篇:唐·钱起《访李卿不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