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zhōng
cǎo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niǎo
xián
tián
cǎo
sāng
zhí
wēi
gēn
féng
chūn
yóu
cǎo
suī
qíng
yīn
shàng
shēng
tóng
zhī
yǒu
róng

译文

鸟在野草田间衔枝,却误入了枯桑丛里。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植生在异地的土壤上,适逢春天尚且不会枯死。草木虽然无情,因为彼此的依靠尚可以生存。为什么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命运却有枯荣的不同。

逐句剖析

"鸟衔野田草":鸟在野草田间衔枝,

"误入枯桑里":却误入了枯桑丛里。

"客土植危根":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植生在异地的土壤上,

# 危根:高处的根。,客土:从别处运来的泥土。

"逢春犹不死":适逢春天尚且不会枯死。

"草木虽无情":草木虽然无情,

"因依尚可生":因为彼此的依靠尚可以生存。

"如何同枝叶":为什么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

"各自有枯荣":命运却有枯荣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树中草》是唐代李白所作的诗。其创作于永王李璘兵败肃宗李亨后,借鸟衔草误入枯桑,即便扎根客土仍在春天存活,与同枝却枯荣不同的景象,以自然之景喻人事。运用比兴手法,委婉表达为永王鸣不平的情绪,抒发对世人命运无常的郁闷感慨。诗歌虽简短,却蕴含深意,展现出李白对世事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中先描述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扎根客土的草逢春不死的情景,后通过议论草木虽无情却能相依而生,与同枝叶却各自有枯荣的对比,借物叹世,以草木关系影射人世,抒发了对世人命运变幻莫测的郁闷之情,也暗含对因政治利益而手足相残现象的叹息。

2. 写作手法

对比:把草木虽无情却能相互依存尚可生存,与同枝叶却各自有枯荣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人世间关系的复杂与无常,引发读者对世事的思考。先叙后议:前四句叙述鸟衔草及草在客土生长的事情,为后文议论做铺垫;后四句展开议论,点明草木与人间类似却又不同的关系,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深化诗歌主题。

3. 分段赏析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简洁叙事,描绘出鸟衔草却意外进入枯桑的画面,为后文写草的生长做铺垫,自然流畅地引出下文。“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客土”“危根”写出草生长环境的艰难,然而“逢春犹不死”凸显出草顽强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从对具体景象的描写转为议论,指出草木虽无情感,却能相互依存得以生存,为后文对比人世间的关系埋下伏笔。“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作为全诗主旨句,运用反问,以同枝叶却有不同的荣枯状态,对比草木的相依相生,影射亲兄弟为政治利益而手足相残的现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与郁闷,语气强烈,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明皇之时,诸王相继诛戮,此诗似有感而作也。

宋萧立之《冰涯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鲍溶《杂曲歌辞·壮士行》

下一篇:唐·刘禹锡《插田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