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zhuàng
shì
xíng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2
西
fāng
tài
bái
gāo
zhuàng
shì
xiū
bìng
xīn
zhī
bào
ēn
chù
duì
jiǔ
shuǐ
shā
hóng
鸿
háo
tiān
héng
jiàn
bié
zhí
jié
guī
bān
chāo
shù
shū
shān
zhòng
zhòng
zài
zhī

译文

西方太白星高高悬挂,壮士以平庸病死为羞。心中明白报恩的去处,对着美酒在易水畔悲歌。天边沙鸿发出悲号,横握长剑与妻子告别。像苏武持节最终归汉,如班超投笔从戎奋起。山河并非最为重要,重要的是遇到知己。

逐句剖析

"西方太白高":西方太白星高高悬挂,

# 太白:指金星。晨出东方时为启明、晓星、明星,晚现西方时称长庚、黄昏星。在西方高空说明是深夜时分。

"壮士羞病死":壮士以平庸病死为羞。

# 病死:得病而死。,羞:羞愧于。,壮士:心雄胆壮之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心知报恩处":心中明白报恩的去处,

# 报恩处:报知遇之恩的处所或处境(在于)。,心知:心里知晓。

"对酒歌易水":对着美酒在易水畔悲歌。

# 易水:指荆轲所唱歌曲《易水寒》。河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歌:歌唱。,对酒:面对浊酒。对酌美酒。

"沙鸿嗥天末":天边沙鸿发出悲号,

# 天末:苍天的末端。,嗥:(禽兽的)嗥鸣。大声鸣叫。,沙鸿:沙漠里的鸿雁。沙,同‘砂’。

"横剑别妻子":横握长剑与妻子告别。

# 别妻子:别离妻子和儿女。,横剑:横端宝剑。横亘宝剑。

"苏武执节归":像苏武持节最终归汉,

# 归:归来。意为放弃使命赶回来。,执节:手持符节。,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班超束书起":如班超投笔从戎奋起。

# 起:起身(相迎)。,束书:束缚书简。意为文人愿意放下重要的书案工作。,班超: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文人、军事家、外交家。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余年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国,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河不足重":山河并非最为重要,

# 重:贵重,重视。,不足:不足以。,山河:山川和河流。指江山社稷。

"重在遇知己":重要的是遇到知己。

# 知己:知晓自己的人。理解并赏识自己的人。,遇:逢遇。,重在:贵重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壮士行》是唐代鲍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围绕壮士的豪情壮志与感恩之情,开篇彰显壮士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的气魄,借易水典故,暗示壮士为报恩不惜赴险。“砂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描绘出壮士离别家人、毅然前行的悲壮场景。接着用苏武持节归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激励壮士投身大业。尾句直抒胸臆,点明知己的重要性。此诗最大特点是将壮士的家国情怀、感恩之心与离别愁绪巧妙融合,情感真挚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对酒歌易水”,化用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在易水畔,饮酒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踏上刺秦之路,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赴死的决心。此处诗人借此典故,暗示壮士为报知己之恩,有着视死如归的豪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西方太白高”,太白星在西方高悬,古人常将太白星与战事、勇力联系起来,这里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且略带肃杀的氛围,暗示着远方有征战之事。“壮士羞病死”,直接表明壮士以平庸地生老病死为羞耻,凸显出壮士渴望在有生之年建立功勋、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为全诗奠定了激昂慷慨的基调。颔联“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心知报恩处”,表明壮士心中明确知晓自己要去报答恩情的地方,体现出其重情重义、怀有感恩之心。“对酒歌易水”,化用荆轲在易水畔慷慨悲歌的典故,暗示壮士即将踏上充满危险的征程,如同荆轲赴秦一般,虽前途未卜,但义无反顾,既增添了悲壮色彩,也进一步烘托出壮士的英勇无畏。颈联“砂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砂鸿嗥天末”,天边的沙鸿发出悲号,以景衬情,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愁绪。“横剑别妻子”,壮士手持长剑,与妻子诀别,“横剑”这一动作,既展现出壮士的英武姿态,又透露出他内心的不舍与坚定,将壮士的铁骨柔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运用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历经十九年不屈,最终归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诗人借此激励壮士,要像苏武、班超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勇敢地投身于伟大的事业,成就一番功绩,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深化了壮士的壮志豪情这一主题。尾联“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山河不足重”,直言大好山河在壮士心中并非最为重要,这种看似夸张的表述,实则是为了突出后一句“重在遇知己”。强调在壮士的生命中,遇到真正理解、赏识自己的知己才是最为珍贵的,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将壮士的情感从单纯的豪情壮志升华到对知己之情的珍视,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殷遥《春晚山行》

下一篇:唐·李白《树中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