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xiāo
shē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xiāo
shēng
qín
é
mèng
duàn
qín
lóu
yuè
qín
lóu
yuè
nián
nián
liǔ
líng
shāng
bié
yóu
yuán
shàng
qīng
qiū
jié
xián
yáng
dào
yīn
chén
jué
yīn
chén
jué
西
fēng
cán
zhào
hàn
jiā
líng
què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逐句剖析

"箫声咽":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

#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秦娥:本指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列仙传》载,箫史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秦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此处泛指美貌的女子。

"秦楼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

"年年柳色":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

"灞陵伤别":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乐游原上清秋节":又是一年重阳佳节,

#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咸阳古道音尘绝":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

#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

"西风残照":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

#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陵阙":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汉家:汉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箫声咽》传为李白佳作,意蕴深邃。上片聚焦伤别,细腻勾勒离人愁苦;下片着眼伤逝,借往昔追思感慨岁月,借古喻今,情思深远。全词以长安秋景为依托,围绕秦娥离愁,用“忆”串联内容,达至情景交融。清冷夜,秦娥见明月柳色,离别之痛顿生;望悠悠古道、残阳余晖,又叹世事无常。其触景生情,景与情浑然一体。词中意象色彩鲜明,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用语兼具悲壮雄浑的豪迈与委婉含蓄的细腻,读来韵味悠长,艺术感染力十足,予人无尽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两宋之交的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率先称此词为李白之作,南宋黄昇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也将其收录于李白名下。有人依据词意推测,此词可能创作于天宝(742-756年,唐玄宗年号)后期。当时李白身处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经历了在长安为官却壮志难酬,又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的坎坷境遇。他在漂泊途中,目睹世态炎凉、山河变迁,借女子思念爱人的愁苦,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借古伤今,感慨历史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忆秦娥·箫声咽》据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词。这一经典词作别具韵味,上片着重抒发离别之伤,下片则倾向于感慨时光流逝。词人借由对长安秋日景致的描摹,细腻地勾勒出秦娥内心的离愁别绪,以一个“忆”字贯穿始终,将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秦娥望见明月洒辉、柳色摇曳,心中离情别绪被瞬间勾起;而当她目睹古道上残阳余晖洒落,又不禁生发对当下的伤怀之情。整首词中,她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营造出极为动人的氛围。词中的意象色彩鲜明,所展现出的景象开阔宏大。其语言风格悲壮雄浑,却又不失委婉含蓄,读来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词中多处将景色与情感交织。“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凄咽的箫声,秦娥从梦中惊醒看到楼头明月,开篇便营造出凄清氛围,暗示其内心的愁苦;“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清秋时节的乐游原,咸阳古道的寂寥,衬托出秦娥苦苦等待却音信全无的失落与哀伤。烘托: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情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用萧瑟的西风、落日的余晖,以及古老的汉代陵墓宫阙,渲染出一种雄浑、苍凉、悲壮的氛围,不仅深化了秦娥的伤感情绪,还上升到对历史兴衰、人世沧桑的感慨。借古伤今:结尾“汉家陵阙”提及汉代的陵墓宫阙,借由对历史遗迹的描写,以古喻今,引发对朝代更迭、时光流逝的思考,使词作的内涵更具深度和广度。

3. 分段赏析

《忆秦娥·箫声咽》是一篇令人动容的词作,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女子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之苦。开篇上片,词人便直入主题,精准勾勒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呜咽的箫声如同一把锐利的钥匙,瞬间打开了秦娥的梦境之门,将她从虚幻的美好中拉回现实。此时,一钩残月斜倚窗前,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孤寂的纱衣。尽管梦境已断,但她的思绪却依旧沉浸在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之中,久久无法自拔。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陪伴她的唯有这冰冷的残月,这强烈的反差,愈发凸显出她的落寞与哀愁。在无数个这样的月夜,她黯然神伤,独自品味着相思的苦涩,顾影自怜。词人巧妙地通过两个不同时空场景的切换,细腻地展现了秦娥梦醒后的情感波澜和内心的思索。从秦楼的月色,秦娥联想到灞陵的柳色。在传统文化中,“柳色”向来是离别的象征,而“灞陵”更是人们送别的常选之地。“年年”二字,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时光的钟声,点明了离别之久。柳色一年又一年地变绿,可她的爱人却始终远在天涯。呜咽的箫声、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葱绿的柳色,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不仅勾起了秦娥对往昔的回忆,更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执着却无果的追求。下片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笔,画面陡然一转,展现出清秋时节乐游原上佳侣云集、狂欢热闹的场景。然而,主人公却茕茕孑立,独自置身于西风残照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她个人的忧愁仿佛被这宏大的历史场景所吞噬,又或是融入到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忧愁之中。词人选取咸阳古道、汉代陵墓这些与秦、汉王朝相关的遗迹,引领读者进入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古道悠悠,不见归人,曾经的繁华、奢靡与放纵,都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消逝,只留下古老的陵墓在萧瑟的西风和如血的残阳中默默伫立。作者并非单纯地凭吊秦皇汉武,而是借古喻今,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里,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相互交织碰撞。虽然词人未直接描绘唐王朝的奢华景象,但一句“乐游原上清秋节”,便足以让人联想到天宝后期那种如同古罗马般的穷奢极欲。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潜在的危机与破碎感。秦、汉的辉煌已成过往,如今只剩下悠悠古道和孤独的陵墓,在西风残照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眼前真实的景象,而这景象又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在这一刻模糊了,融为一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人们的只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一悲壮的画面,带来一种历史消亡与毁灭之感,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这便是历史反思的沉重结果。如此一来,上片的个人忧愁在这种宏大的历史感面前,只能退居其次,成为下片的陪衬。

4. 作品点评

《忆秦娥·箫声咽》其文字自然浑成,如潺潺溪流,畅达无阻,却又处处可见词人雕琢的匠心。诵读之时,音节响亮,声调铿锵,恰似金石掷地,清脆作响,极具听觉冲击力。节奏上更是起伏有致,抑扬顿挫间尽显韵律之美,且格律谨严,无丝毫错漏。每一字皆言之有物,毫无空洞浮泛之感,也没有丝毫卖弄文辞才情的痕迹。论及风格,比起人们常认为的李白之风,它反倒更具杜甫诗歌那种沉郁顿挫的笔力与韵味。在五代花间盛行之时,该词风格独树一帜,与那些流连于歌席宴会的词曲截然不同,格调更为高远。它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率先点亮了宋代词的发展之路,为后世词的创作与演变,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词家有长腔,有短阕。坡公《戚氏》等作,以长而工也。唐人《忆秦娥》之词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清平乐》之词曰:“夜常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以短而工也。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刘叔安感秋八词跋》

# 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

明顾起纶《〈花庵词选〉跋》

# 太白此词,有林下风气。《忆秦娥》词,故是闺房之秀。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最多,无出此右者。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 太白此词,实冠今古,决非后人可以伪托。

近代吴梅《词学通论》第六章

# 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

现代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 “西风”二句表现的思想感情不是仅仅悲征戍、怀远人的妇女所能有的,不是一般思念丈夫的妻子所能有的。

现代安旗《李白词二首之我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公无渡河》

下一篇: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