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来决昆仑":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
# 昆仑: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古代相传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咆哮万里触龙门":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哮:一作吼。
"波滔天":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
# 波滔天:“波滔天”二句:《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尧咨嗟":发出过慨叹。
"大禹理百川":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
# 大禹理百川:“大禹”二句:《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理,即治。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儿啼不窥家":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 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杀湍堙洪水":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
# 堙:堵塞。,湍:急流之水。,杀:减少。
"九州始蚕麻":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 蚕麻:养蚕种麻,此泛指农业生产。,九州:泛指天下。
"其害乃去":虽然消除了水害,
"茫然风沙":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 茫然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被发之叟狂而痴":古时有一个狂夫,
"清晨临流欲奚为":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
# 奚为:何为。,临流:指渡河。临,《全唐诗》校:“一作径。”
"旁人不惜妻止之":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
"公无渡河苦渡之":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虎可搏":猛虎虽可缚,
# 虎可搏:“虎可搏”三句:《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毛传:“徒涉曰冯河。”
"河难凭":大河却不可渡,
# 凭:徒步渡过河流。 一作:冯。
"公果溺死流海湄":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 流海湄:漂流到海边。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狂夫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他的尸骨挂于长鲸的雪齿之间。
# 挂罥:尸骨挂于雪齿之间。罥:一作骨。
"箜篌所悲竟不还":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 箜篌:古时的一种弦乐器。似琴而小,用拨弹之。有竖、卧两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公无渡河》是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借乐府古题与古老的渡河故事,介绍了狂夫不顾河水汹涌、执意渡河最终溺水身亡的悲剧场景,描绘了自然伟力与人类渺小之间的强烈对比。
2. 写作手法
夸张:“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决昆仑”“咆哮万里”夸张地描绘出黄河源起昆仑、奔腾万里的磅礴气势,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凸显黄河的雄浑与凶险。用典:“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运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展现大禹为治理水患,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同时侧面反映黄河水患治理之艰难。比喻:“长鲸白齿若雪山”将长鲸的白齿比作雪山,形象生动,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李白以这震撼人心的诗句,如同一把巨斧,瞬间劈开了历史与空间的帷幕,将黄河的磅礴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突兀且饱含惊叹的笔触,描绘黄河仿若在刹那间,冲破了象征着无尽力量与巍峨气势的昆仑山。那如雷般的“咆哮”,裹挟着无可阻挡的力量,径直冲撞向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仅仅用了这寥寥数笔,就在“昆仑”与“龙门”那令人震颤的回响之中,黄河自西而来的雄浑声威,便已跃然纸上,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第三、四句以简短的三言短句,犹如重锤,狠狠砸在人们的心坎上。滔天巨浪以一种不可一世的姿态,无情地吞噬着无数的生命。在那茫茫荒古的岁月里,仿佛整个天地间都弥漫着帝尧放勋那深沉而浩然的叹息。由于诗句采用了简洁有力的三言形式,这声声叹息,听来愈发急切而悲切,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远古时代人们面对洪水肆虐时的无助与绝望。“大禹理百川”以下六句,大禹这位治水英雄的身影出现在诗中。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就是一座充满奇幻与想象的宝库,足以激发诗人无尽的奇思妙想。然而在此处,诗歌的重心聚焦于黄河,所以诗人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轻描淡写却又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桀骜不驯、狂暴肆虐的洪水,在大禹这位英雄的脚下逐渐驯服的过程。尤为精妙的是,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刻画中,诗人巧妙地添上几声大禹之子的“儿啼”,一句“儿啼不归家”,仅仅五个字,一位为了天下苍生,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黄河那荒古以来为害人间的洪水虽已被成功驱除,但其浪波在汹涌归道的过程中,却在两岸留下了一片“茫然风沙”。这一节从远古时期黄河的泛滥成灾,写到洪水最终被成功平治,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黄河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伟奇异之景,更让我们从其“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深刻领略到了黄河那独有的狂暴与肆虐之性,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悲剧故事,做足了气势恢宏且饱含深意的铺垫。诗的最后九句,笔锋陡然一转,以一种极大的困惑与不解,向悲剧的主人公发出了震撼灵魂的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声呼喊,宛如“狂夫”之妻在目睹丈夫疯狂举动时,那陡然发出的惊恐尖叫!诗人在描述狂夫“临流”这一危险举动之后,迅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形象。刹那间,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那震耳欲聋、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仿佛悄然隐去了自身的身影,此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唯有一位悲痛欲绝、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人运用夸张至极的笔墨,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痛歌狂叟最终溺死于滚滚浪波之中,竟成为了那巨若“雪山”的鲸齿之下的冤魂。这一景象,充满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息。更何况,这一切都是从那位“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缓缓道来,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仿佛天旋地转般的强烈悲痛,那悲恸欲绝的号泣之声,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刺痛着每一位读者的心。那一声声“公乎!公乎”的凄惨呼叫,仿佛带着无尽的哀伤与绝望,震颤在每一位读者的耳边,让人实在不忍卒听。结尾处,诗人陡然从双行体转变为单行,仿佛是被那无尽的悲愤彻底笼罩,已悲痛到无以复言的境地,只能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黄河的裂岸涛浪却依旧在汹涌澎湃,“狂夫”之妻那悲恸欲绝的恻怛号泣之声,似乎仍旧压过滚滚浪波,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久久回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让人沉浸在这悲剧的氛围中,久久难以释怀。
4. 作品点评
从诗中描绘的黄河来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的形象,似乎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而“白齿若雪山”的“长鲸”,更可能另有所指,暗示着某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或力量。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艺术再创造,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仿佛在执着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或许正映射着诗人自己对理想的无悔追求与执着信念。这种追求虽充满悲剧性,却闪烁着不屈的精神光芒,令人深思。
# 诗谓洪水滔天,下民昏垫,天之作孽,不可违也。当地平天成,上下相安之时,乃无故冯(凭)河而死,是则所谓自作孽者,其亦可哀而不足惜也矣。故诗曰“旁人不惜妻止之”,是亦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借此以为喻云耳。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太白之极力于汉者也,然词气太逸,白是太白语。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是诗自昔不言所指,盖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诛死。而《新唐书》言永王璘辟白为府僚佐,及璘起兵,白逃还彭泽。盖永王初起事时,太白实望其勤王,不图其猖獗江淮,是以见机逃遁。及璘兵败身戳,太白被诬,坐流夜郎,至后遇赦得还,乃追悲之。“黄河咆哮”云云,喻叛贼之匈溃。“波滔天,尧咨嗟”云云,喻明皇之忧危。“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云云,谓肃宗出兵朔方,诸将载力,转战连年,乃克收复也,艰难若此,岂狂痴无知之永王所能立功乎?乃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豫章篇》云:“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不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即此诗所指。
清陈沆《诗比兴笺》
下一篇: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