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余为僇人":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
#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居是州":住在这个州里,
#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惴栗":就常常恐惧不安。
#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恒:常常。
"其隟也":如有空闲时间,
# 隟:指空闲时间。,其:如果,连词。
"则施施而行":就慢慢地行走,
#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束地游玩。
#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
#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入深林":入深林,
"穷回溪":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 回溪:曲折溪流。,穷:走到尽头。
"幽泉怪石":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
#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则披草而坐":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
#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而醉":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醉则更相枕以卧":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
# 更相:互相。
"卧而梦":睡觉了就做梦。
"意有所极":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
# 意有所极: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梦亦同趣":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 梦亦同趣: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趣:同“趋”,往、赴。
"觉而起":睡醒了就起来,
# 觉:睡醒。
"起而归":起来了就回家;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
# 异态:奇特的形状。,以为:认为。
"皆我有也":我都游过了,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 怪特:奇异特别。,未始:未曾。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今年九月二十八日,
#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因坐法华西亭":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
#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望西山":眺望西山,
"始指异之":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始:才。
"遂命仆人过湘江":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
#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染溪":沿着染溪,
#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缘:沿着。
"斫榛莽":砍伐荆棘,
#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斫:砍伐。
"焚茅茷":焚烧乱草,
#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攀援而登":(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
"箕踞而遨":随意坐下观赏,
# 遨:游赏。,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则凡数州之土壤":附近几个州的土地,
# 土壤:土地,指地域。
"皆在衽席之下":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 衽席:坐垫、席子。
"其高下之势":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
#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洼然":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
#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若垤若穴":像蚁封,像洞穴,
#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蹙累积":(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
# 累积:堆积。,蹙:紧缩在一起。,攒:聚集在一起。
"莫得遁隐":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 遁隐:隐藏。,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
#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外与天际":外与天边相接,
#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
#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
# 特立:特别突出。,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不与培塿为类":与小土丘不一样。
# 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与颢气俱":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
# 俱:在一起。,颢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而莫得其涯":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
# 涯:边际。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
#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而不知其所穷":而不知它的尽期。
"引觞满酌":(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
# 满酌:斟满酒。,引觞:拿起酒杯。
"颓然就醉":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
# 就:接近,进入。,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不知日之入":不知太阳下了山。
"苍然暮色":灰暗的暮色,
#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自远而至":由远而至,
"至无所见":直到看不见什么了,
"而犹不欲归":还不想返回。
# 犹:还,仍然。
"心凝形释":(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
#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与万化冥合":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
#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向:以前。
"游于是乎始":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
# 于是:从这里。
"故为之文以志":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 志:记载下来。,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是岁":这一年,
# 是岁:这一年。
"元和四年也":是元和四年。
#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借景抒情文。文章紧扣题目“始得”二字,五次或明或暗点题,记述发现并宴游西山的经过,先写情形,再叙过程与感受,将游览经历与内心感触融为一体。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将作者游遍永州山水的自满,与见到西山后的惊叹形成对比;“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把往日游览的普通感受与游西山时的超然境界对比,突出西山之独特与游览带来的心灵震撼。叠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漫漫”描绘出作者漫步时迟缓、随意的状态,既表现出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面貌,又与后文游西山时的投入形成反差,为情感转变做铺垫。承上启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总结前文游永州众山水的经历,又以“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引出下文对西山景色的描写,自然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情景交融:“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暮色渐浓却不愿归,将作者沉醉于西山景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融入暮色之景中,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正面描写:“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直接描写作者登上西山后的俯瞰视角,展现众山在脚下的场景;“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直接描绘西山及周边地势高低起伏的样子,突出西山高峻。反衬:“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以千里之景如在尺寸之间,众景汇聚无法隐藏,反衬西山的高耸,站在西山可将广阔景色尽收眼底,凸显西山超越众山的雄伟。比喻:“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把西山周边高低起伏的地势,比作蚁封和洞穴,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从西山俯瞰时,地势的奇特形态,增强画面感与读者的直观感受。承上启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之前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简洁的几笔,小结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3. 分段赏析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几句直陈心境。“僇人”二字点明被贬身份,“恒惴慄”三字凝练概括长期压抑恐惧的状态,既交代创作背景,又为后文游西山的情感转变埋下伏笔,真实反映柳宗元被贬后内心的忧惧与孤苦,奠定全文沉郁基调。“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描写游山常态。“施施”“漫漫”以叠词摹写漫步情态,看似悠游实则透露无聊倦怠;“上”“入”“穷”等动词串联起游览轨迹,表面写遍访山水的兴致,实则暗含借山水排遣愁绪却始终难释的无奈,为西山之游的独特体验做铺垫。“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刻画游后状态。连续的动作描写形成循环,“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是即时排遣,“梦亦同趣”则揭示内心深处未消的理想追求,“起而归”的重复收束,强化了日常游览的机械感与精神的空虚,反衬后文西山之游带来的心灵震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承上启下。前句以“凡是”“皆”的绝对表述,凸显对永州山水的“掌控感”,后句突转“未始知”,以“怪特”二字设置悬念,既收束前文常规游览的平庸,又引出下文对西山独特风貌的探寻,体现作者从“自满”到“发现”的认知转折。“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交代游西山缘起。时间点的精确记录,“望”“指异”的动作描写,既呼应题目“始得”,又以“异”字点燃情感,标志着作者从被动排遣到主动发现的转变,简洁笔触中见情感起伏,为后续登山过程蓄势。“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详述登山准备。“过”“缘”“斫”“焚”“穷”一系列动词,构成连贯的行动链条,展现披荆斩棘、一探究竟的决心,“穷山之高”既写物理攀登的极致,也暗示精神探索的开端,为后文登高所见的震撼蓄足张力。“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写登山后俯瞰之景。“攀援”“箕踞”的动作描写,见随性洒脱;“衽席之下”以夸张手法极写西山之高,将数州土地纳入眼底,空间的压缩感凸显西山的独特地位,视角的转换标志着作者从“身游”到“心游”的递进。“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细腻摹写地貌。“岈然洼然”以叠词状高低起伏,“若垤若穴”以小喻大显空间层次,“尺寸千里”用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多重手法结合,将宏观地貌转化为微观图景,既见西山雄视天下的气势,也暗含作者对世事的新认知。“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勾勒全景。青白山色缭绕,与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画面由实入虚,从具体地貌转向整体意境,“一”字凝练天地交融的壮阔,既是自然景观的写照,也隐喻作者此时物我两忘的心境,为后文的哲思感悟做视觉与情感的双重铺垫。“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直抒观感。“特立”二字既写西山高耸独立的形态,又暗喻其卓尔不群的品格,以“培塿”对比,突出西山的独特价值,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评判,也是作者对自身人格理想的映射,借山水言志,含蓄而有力。“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展开哲思。“悠悠”“洋洋”状精神遨游之态,“颢气”“造物者”指自然本源,作者将西山之“特立”升华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莫得其涯”“不知其所穷”既写自然之浩瀚,也表心灵之自由,标志着情感从压抑到超脱的飞跃。“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刻画沉醉状态。饮酒至醉、忘乎时间,暮色四合仍不愿归,行为的“反常”恰见心灵的“正常”——在与西山的对话中,作者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犹不欲归”的执着,与前文“起而归”的机械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此次游览的特殊意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凝练升华体验。“心凝”谓精神专注,“形释”谓肉身超脱,物我界限消融,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这是前文写景、叙事的情感顶点,标志着作者从“恒惴慄”的压抑中解脱,完成精神的救赎与重生,揭示“始得”的深层内涵——不仅是发现西山之景,更是发现生命新境界。“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收束全文。以“未始游”否定过去,以“游于是始”肯定当下,对比中见认知飞跃;“为之文以志”交代写作目的,看似平淡,却蕴含对此次心灵蜕变的珍视,“始得”二字贯穿始终,总结游览过程。
4. 作品点评
这篇游记语言清新明丽,结构严谨完整,景物与情感浑然交融,写景注重以简练笔墨勾勒意韵,抒情则深沉蕴藉,含而不露。
# 前后将“始得”二字,极力翻剔。盖不尔,则为“西山宴游记”五字题也。可见作文,凡题中虚处,必不可轻易放过。其笔力矫拔,故是河东本来能事。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
# 从“始得”字着意,人皆知之。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此篇领起后诸小记。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九
# 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以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
# “始得”有惊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此扼题眼法也。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
# 此篇极写山之状态,细按似属悔过之言。子厚负其才,急欲自见,故失身而党叔文。既为谬人,以山水放,何必“惴栗”?知“惴栗”,则知过矣……未始知山,即未始知“道”也,斫莽焚茅,除旧染之污也。穷山之高,造“道”深也。然后知山之特出,即知“道”之不凡也。不与培楼为类,是知“道”后远去群小也。悠悠者,知“道”之无涯也。洋洋者,抱“道”之真体也。无所见犹不欲归,知“道”之可乐,恨已往之未见也。于是乎始,自明其投足之正……全是描写山水,点眼处在“惴栗”、“其隙”四字,此虽鄙人臆断,然亦不能无似。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九
上一篇: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