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ū
dēng
xiàn
shā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rén
shì
yǒu
dài
xiè
wǎng
lái
chéng
jīn
jiāng
shān
liú
shèng
bèi
dēng
lín
shuǐ
luò
liáng
qiǎn
tiān
hán
mèng
shēn
yáng
gōng
bēi
zài
lèi
zhān
jīn

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逐句剖析

"人事有代谢":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

#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成古今":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

# 胜迹:指羊祜庙与堕泪碑。

"我辈复登临":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 复登临:对羊祜(字叔子)曾登岘山而言。羊叔子镇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

#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天寒梦泽深":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字在":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

# 字:一作尚。,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读罢泪沾襟":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创作于诗人科举失意、归隐襄阳时期,当他与友人登临岘山时,触景生情间涌起深沉的人生喟叹。全诗以“人事代谢”与“江山胜迹”的时空对话为脉络,前四句以哲理性开篇,后四句借冬日鱼梁洲浅、云梦泽寒的萧瑟景致铺陈,最终在羊公碑前迸发出“读罢泪沾襟”的悲慨。诗中“尚在”二字力透纸背,既暗含对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的悲悯,又流露出对功业未就的深切自伤,将山水意境、历史沉思与生命感悟熔铸为平淡中见奇崛的千古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该诗创作于诗人隐居乡野、以诗书自娱的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某日,诗人与友人结伴登临岘山游览胜景,在凭吊羊公碑时不禁想起西晋名臣羊祜的慨叹:“自宇宙初开,此山便已矗立。古往今来多少贤士登临远眺,正如你我这般,最终都难逃湮没无闻的命运,实在令人唏嘘。”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恰与诗人身处乱世、仕途困顿的境遇形成深刻共鸣。诗人遂以岘山为时空坐标,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历史长河,借羊公碑这一文化符号,抒发了对功名虚幻、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孟浩然创造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人登上岘山,指尖轻抚羊公碑,追怀往昔贤良之风采,怅叹今朝志士之蹉跎。念及半生襟抱空悬如檐角铜铃,徒有清音难振风云,不觉泫然泪下,任濡湿青衫的凉意,浸透这苍茫天地间的孤绝心绪。

2. 写作手法

烘托: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浅”代表水,后面的“深”代表云梦泽一望无际,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借古抒怀: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两句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用典:“羊公碑尚在”“羊公碑”直接指向羊祜的典故(堕泪碑)。羊祜死后名垂千古,碑刻留存至今,与诗人自身的“布衣”身份形成对比。“羊公”一词明确引用历史人物,属于直接用典,借典故抒发对人生无常、功业未就的伤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以极简笔墨道出亘古通律。王朝更迭的史诗洪流,家族浮沉的悲欢纹路,乃至个体生命的荣枯消长,皆在这永不停歇的代谢轮回中悄然演绎。寒暑相推,春秋代序,时光长河奔涌向前,万物生灵无不浸润其间。这看似超脱的时空观照,实则是诗人将个人生命体验熔铸于宇宙规律,在不动声色间托起整篇作品的苍茫底色。颔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承前启后,以“古”“今”二字勾连时空。“胜迹”既实指岘山摩崖石刻,亦虚喻历史长河中那些镌刻文明印记的精神坐标。当诗人与友人踏上这浸透沧桑的古迹,四百载光阴在登临的步履间骤然浓缩,历史回响与当下生命产生共振,为尾联的追怀感慨埋下伏笔。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以诗家语勾勒冬景。鱼梁洲因水位下降显露出嶙峋肌理,云梦泽在寒雾中氤氲出苍茫意境。诗人择取最具时令特征的意象,通过“浅”“深”的空间对照,既定格了严冬特有的萧疏画境,更将内心的苍凉况味悄然注入天地万象,达到物境与心境的浑融。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陡然振响全篇。一个“尚”字如金石裂帛,既见证晋代羊祜德政的永恒光芒,更照见诗人身处盛唐却功名未竟的生命困境。当历史丰碑与布衣身世在时空坐标系中陡然对峙,四百年光阴沉淀的不仅是文明传承,更是个体生命在永恒与须臾间的深沉叩问。这穿越时空的情感共振,终化作碑前泪渍,成为解读整首诗的精神密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质朴笔触间流淌着悠远哲思,前两联如静水深流般暗含人生况味,后两联则似泼墨山水般既勾勒出月光浸润的哲思图景,又饱蘸着诗人炽热的生命温度。全篇在浅白如话的语言肌理下,涌动着情感的暗流,于平淡处见惊雷,恰似陶渊明笔下的秋菊,在素朴中绽放出摄人心魄的诗意光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风神兴象,空灵淡远,一味神化。中晚涉意,去之千里矣。

明邢昉《唐风定》卷十二上

# 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

宋刘辰翁《孟浩然集评》卷二

# 结语妙在不翻案。后人好议论,殊觉多事,乃知诗中著议论定非佳境。孟诗一味简淡,意足便止,不必求深,自可空前绝后。子美云:“吾爱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太白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二公推服如此,岂虚语哉!

明李沂《唐诗援》

# 结语妙在前半首说得如此旷达,而究竟不免于堕泪也,悲夫!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前四语略率,得五、六一联精警,振起其势。“一”字大妙,有聊复尔尔之意。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我辈”二字,浩然何等自负,却在“登临”上说,尤妙。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浩气回旋,前六句含情抱感,末一句一点,通体皆灵。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卷十

# 羊公百世后能令人思,以比己之他日,可有人思之否,意在及时修德,正风也。

清叶蓁《唐诗意》

# 前半首似泛而实切,此起法之高也。“羊公碑尚在”,推门落日矣。“人事有代谢”云云,直是恰好,不知者道是遇山便可如此起。

《此木轩论诗汇编》

# 清远之作、不烦攻苦著力。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

# (前四句)流水对法,一气滚出,遂为最上乘。意到气足,自然浑成,逐句摹拟不得。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卷五

# 起四语凭空落笔,若不著题,而与羊公登山意自然神会。移置他处登山,便成泛语。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卷一

# 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

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

# 吴曰:死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昔人所为兴慨也。读罢沾襟,能自已乎?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前半本色高浑之笔,所谓神足。五六承以景联,章法方称,而第六尤稳,结仍浑然,有起句故有结句,亦有结意故有起句耳。慨当以慷,无限牢骚形于登眺。落句:“尚”不如“字”,“字在”乃可读也。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先生

# (前四)此等句须有下联方好,不然便是村夫子也。

明顾璘《批点唐音》卷六

# 钟惺曰:(“成古今”)三字旷识妙口。(“水落”二句)二语可评孟诗。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

# 清超。又:孟浩然、李太白俱以古行律,故多率意一往,不为律束。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一

# 清·昌祺吴《删订唐诗解》卷十七:非有深思,而意趣清迥。结与起正相应。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七

# 要知渠心眼中自有一羊公在,故(起句)飘然而来,全神已摄。

清杨逢春《唐诗绎》卷十七

# 炼意则同是一意,或高出一层,或翻进一层,或加以含蓄,或出以委婉,有与人不同处。即如登岘山者,胸中谁不有羊公数语,而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四句,更有人再能著笔否?此可隅反

清陈仅《竹林答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春居》

下一篇: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