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本无根":富贵原本就是无根无种的,
# 无根:旧注,无根无种,非自然生成。
"尽从勤里得":全凭人们通过辛苦勤劳获取。
# 得:得到。,勤:勤俭。,尽:都。
"请观懒惰者":请你看看那些懒惰的人,
# 观:看。
"面待饥寒色":饥饿并且寒冷。
# 饥寒:饥饿并且寒冷。
明代文学家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字犹龙、子犹、耳犹,别号绿天馆主人、可一居士、茂苑野史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为诸生,晚年以贡生历官丹徒县训导、寿宁知县。他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主要致力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创作与研究。他倡导言情文学,抨击伪道学,提出“情生万物”的情本主张,编纂“三言”。在戏曲方面,他著有《墨憨斋定本传奇》,其中自撰《双雄记》《万事足》两种,改订汤显祖、李玉、袁于令诸人之作十余种。今人编有《冯梦龙全集》。此外,他在白话小说的收集整理、加工改订上贡献巨大。主要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1. 分段赏析
明代话本大师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题写的这首五言绝句,以质朴的语言道破人世生存的根本法则。四句二十字构成的微型箴言,揭示了富贵表象下的生命真相,其字面浅近却暗含深意,值得逐句推敲。第一句:富贵本无根。此句以“富贵”为切入点,直指财富地位的本质。“本无根”三字撕开世俗对富贵的误解——人们常以为靠出身、运气或投机就可永保富贵,实则富贵像浮萍般没有固定根基。冯梦龙提醒世人:财富本无有永恒的归属。历史上多少显赫家族一夜败落,恰因财富如流沙,抓得越紧流失越快。此句颠覆了“富贵天定”的偏见,暗示真正的富贵需要持续行动——像农民耕种、工匠打磨、商人经营那样不停劳作,财富才能像活水一样流动,长久不散。如果只依赖于一时偶然,富贵终将如浮云般消散。第二句:“尽从勤里得”点明富贵存续的根本。冯梦龙用“尽”字强调:财富只能从不停劳动中得来。农民春种秋收,工匠日夜赶工,商人走南闯北,所有财富都来自持续劳动。劳动不是终点,而是不断创造价值的循环——今天种地是为明天收获,现在努力是为未来铺路。这句话警告想走捷径的人:懒惰会毁掉富贵。只有将已获得的财富与持续地创造相结合,才能让富贵得以稳固和延续。第三句:请观懒惰者。视角陡然转向反面教材。“请观”二字带有劝诫意味,邀请读者直面现实中的失败者。懒惰者或沉溺空想,或逃避劳作,最终被生活推入困境。冯梦龙不是直接批判,而是引导观察:这些人是否总抱怨命运不公?是否总幻想天上掉馅饼?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反面教材,证明懒惰不仅消耗时间,更会消磨意志,让人失去改变命运的能力。第四句:面待饥寒色。末句以画面收尾,极具冲击力。“面待饥寒色”描绘懒惰者的生存状态:面容憔悴,衣衫单薄,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这不是夸张,而是自然规律——不播种土地会荒芜,不蓄水井会干涸,人不劳动则资源断绝。此句将抽象道理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懒惰的代价。它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贫困,更是精神层面的枯竭:当人放弃劳动,便也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感。这四句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从否定财富的与生俱来(富贵无根),到肯定劳动的价值(勤劳得富),再到揭示懒惰的危害(观察后果),最后预言必然结局(饥寒现形)。冯梦龙用最朴实的语言道破人类社会的运行铁律:劳动创造价值,懈怠摧毁生存。在当今社会,这几句话依然给人启示——科技便利取代体力劳动,但创造力的核心仍是人的主动性;财富和资本可能带来暂时富足,但持续增值仍需勤劳与努力。抛开时代表象,冯梦龙始终在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人如何获得富贵与尊严?答案藏在“勤”字中。
上一篇:明·杨慎《明月篇》
下一篇:明·王逊《西夏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