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yuè
piān

朝代:明作者:杨慎浏览量:3
guì
shù
shēng
yín
hàn
líng
huā
guà
tái
shān
míng
shè
xuě
chuān
jìng
hǎi
tóng
āi
běi
zhú
lóng
zhé
nán
zhī
què
lái
qīng
guāng
shū
yǎo
tiǎo
liú
yǐng
pái
huái
lóu
shàng
yíng
yíng
zūn
qián
yàn
yàn
bēi
tóng
jiàn
jǐn
zhèng
xiāng
cuī

译文

桂树生长在银河之畔,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玉台之上。山色明亮如姑射仙子的雪肤,江面平静无波,洗尽尘世尘埃。北窗烛光如龙蛰伏,南枝上乌鹊飞来栖息。月光清冷而幽远,流动的光影自在徘徊。楼上有仪态盈盈的女子,酒樽前是波光滟滟的酒杯。不必弹奏孤桐琴,锦瑟声声已在催动心弦。

逐句剖析

"桂树生银汉":桂树生长在银河之畔,

"菱花挂玉台":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玉台之上。

"山明姑射雪":山色明亮如姑射仙子的雪肤,

"川静海童埃":江面平静无波,洗尽尘世尘埃。

"北户烛龙蛰":北窗烛光如龙蛰伏,

"南枝乌鹊来":南枝上乌鹊飞来栖息。

"清光殊窈窕":月光清冷而幽远,

"流影自徘徊":流动的光影自在徘徊。

"楼上盈盈女":楼上有仪态盈盈的女子,

"樽前滟滟杯":酒樽前是波光滟滟的酒杯。

"孤桐不须荐":不必弹奏孤桐琴,

"锦瑟正相催":锦瑟声声已在催动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月篇》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以明月为主题,构建了一个清丽绝尘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桂树银汉”、“菱花玉台”等意象,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物巧妙融合,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全诗以月光为线索,由天上仙境写到人间宴饮,在“姑射雪”的澄明与“锦瑟催”的幽情间形成微妙张力。杨慎以其特有的典雅笔调,将“烛龙蛰”的静谧与“乌鹊来”的生机统一于月夜意境之中。“盈盈女”与“滟滟杯”的工对,既展现人物风姿,又暗含宴乐氛围,而结尾“锦瑟相催”的袅袅余音,更在清冷月色中注入脉脉温情。此诗体现了杨慎诗歌“熔铸古今,自出机杼”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桂树生银汉,菱花挂玉台”以瑰丽想象开篇,将月中桂树与银河相连,“菱花”喻月,构建出澄澈空明的仙境。“山明姑射雪,川静海童埃”巧用典故,以姑射仙子雪肤喻山色皎洁,海童涤尘显江面澄净,虚实相生间拓展了诗意空间。中片“北户烛龙蛰,南枝乌鹊来”转入人间视角,烛光如龙、乌鹊栖枝的意象,为静谧月夜注入生机。“清光殊窈窕,流影自徘徊”以拟人笔法写月光流动,“窈窕”二字赋予月光绰约风姿,与“徘徊”的动态相映成趣。下片“楼上盈盈女,樽前滟滟杯”由景及人,盈盈女子与滟滟酒杯构成工对,暗示月下宴饮场景。结句“孤桐不须荐,锦瑟正相催”别具匠心,以“孤桐”暗喻高洁,而“锦瑟催心”的意象,既实写乐声,又虚指情思涌动,余韵袅袅。全诗由仙境到人间,自景物至人情,在空明意境中暗藏情思涌动,展现了杨慎诗作“丽而不艳,清而不寒”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朱允炆《逊国后赋诗》

下一篇: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