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ú
shí
yǒng
·
·
dān
yá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yuán
tōng
fēng
hào
nán
zhǐ
tiān
wài
guī
yún
jiān
piàn
fān
guī
yóu
lián
shàng
niǎo
宿
huā
shào
zhào
guī
zhōu
shēng
zhú
liú
shuǐ

译文

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风波浩荡永无止境。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逐句剖析

"湖与元气通":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

# 通:一作“连”。,元: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

"风波浩难止":风波浩荡永无止境。

"天外贾客归":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

# 贾客:商人。古时坐居一地之商称“贾”,而行走四方之商则称“商”。

"云间片帆起":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龟游莲叶上":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

"鸟宿芦花里":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少女棹归舟":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

#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划船。

"歌声逐流水":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姑孰十咏·丹阳湖》是唐代诗人李赤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一说李白所作。此诗开篇描绘丹阳湖湖面与天地元气相通,风波浩渺难休,尽显其壮阔磅礴;随后勾勒出天边商船归航、云间片帆升起的画面,增添动态之美;接着刻画龟游莲叶、鸟宿芦花的近景,呈现出自然和谐之态;结尾塑造了少女划船归返,歌声随流水飘荡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全诗句句如画,将丹阳湖的壮美风光与悠然生活完美融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姑孰十咏》大概率是李白步入晚年,途径当涂时留下的诗作。这一组共十首的诗篇,内容丰富多样,既绘有春日山峦的蓬勃生机,又展现出夏日莲花的娇艳风姿,还有秋日梧桐的落寞之态以及寒冬凋柳的衰败景象。从所描绘的四季景致推测,它们或许并非创作于同一时段,有可能分别诞生于天宝后期,还有上元、宝应等不同年间,是李白不同阶段心境与见闻的诗意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浩渺无垠、风波涌动的丹阳湖,展现了天外归帆、云间片帆的远景,还有龟游莲叶、鸟宿芦花的近景,以及少女棹舟、歌声逐水的画面,体现了丹阳湖的壮美与灵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龟游莲叶上”是动,乌龟的游动让莲叶间有了灵动气息;“鸟宿芦花里”为静,鸟儿静栖芦花呈现静谧画面,二者动静相衬,展现丹阳湖多样生态。“少女棹轻舟”动,轻舟划过水面;“歌声逐流水”,歌声随水流飘荡,一动一静,赋予湖面活力与诗意,使画面鲜活。远近结合:“湖与元气通,风波浩难止”从大处着笔,描绘丹阳湖远景,展现其浩瀚无垠;“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聚焦湖边近景,刻画细微动植物景象;“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又是远景,望天边归帆;“少女棹轻舟”拉回近景,呈现湖畔生活,远近交替,层次丰富。

3. 分段赏析

“湖与元气通,风波浩难止”:此句从宏观着眼,展现丹阳湖的雄浑壮阔。“连”字凸显湖与天地元气相接,视野极为开阔,让人仿若置身浩渺无垠之境;“浩难止”直白描绘出湖面风波的浩荡汹涌,永不停息,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伟力,奠定全诗豪迈大气的基调。“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这是远景描绘,富有动态美。“天外”“云间”极言距离之遥远,归来的商人船只仿若从天际云端而来,片帆在广阔天空下显得渺小却醒目,既勾勒出丹阳湖的浩瀚,又为画面添一抹烟火气,远方归帆的动态与浩渺湖面相互映衬,意境悠远。“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转为近景,动静结合。乌龟于莲叶缓缓爬行,是悠然的动景;鸟儿静宿在芦花之中,为静谧之态。二者一静一动,将丹阳湖夏秋之交的生态之美展露无遗,莲叶亭亭、芦花簇簇,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尽显细腻柔美。“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同样是近景,聚焦于人物活动。少女划着轻舟翩然而过,轻盈灵动;歌声随着流水悠悠飘荡,清脆悦耳。人、舟、声、水相融,给静谧的湖面带来活力,展现出湖畔生活的闲适惬意,与前文的湖光山色共同勾勒出丹阳湖的迷人风光。

4. 作品点评

《姑孰十咏》宛如李白馈赠给当涂民众的瑰宝。它宛如一颗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极大地渲染了当涂这片土地的诗韵氛围。人们于字里行间细细咂摸、用心体悟,仿若置身其中,能逐一领略当地山水的旖旎风光、亭台的古朴雅致、风物的别具一格以及传说的神秘奇幻。它唤起了人们心底对这片钟灵毓秀、景致迷人之地深深的眷恋与热爱,让当涂的魅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过姑熟堂下,读李白《十咏》,疑其语浅陋不类太白。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此诗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则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厕鬼之罪。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

# 闻之王安国,此乃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其后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其诗只如此,而以比李白,则其人心恙已久,非厕鬼之罪也。

孙邈

# 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掌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宋陆放翁《入蜀记》卷二

# 此乃十首侧律,一一精妙,更无迹可求。

严评本载明人批

# 《姑熟十咏》,前辈疑非白作,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

# 东坡云:“余尝舟次姑孰堂下,读《姑孰十咏》,怪其语浅近,不类太白。王平甫云:此李赤诗也。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后为厕鬼所惑以死。今观其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人心疾久矣,岂厕鬼之罪也。”苕溪渔隐曰:东坡此语,盖有所讥而云。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

# 李太白《姑孰十咏》,东坡怪其语浅,不类太白。孙邈子思以为李赤之诗,且谓:“赤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心疾已久矣,岂厕鬼之罪哉?”今观《十咏》,体格声调,无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又“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又“石甃冷苍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办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传,何至诋为病狂丧心之语?俗儒吠声,一至于此。愚又谓唐人讥讽时事,多讬寓言,如李赤《河间妇》,亦乌有先生之类耳,以为实有其人,似亦愦愦。

明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五三《李翰林集》

# “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下列《姑熟杂咏》,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卷一八一载李白《姑熟十咏》,题下注云:“一作李赤诗。”《姑熟杂咏》与《姑熟十咏》为同一组诗。按《柳河东集》卷十七《李赤传》:“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为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及从之馆。……”但未及作《姑熟杂咏》事。

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四七二

# 按陆游《入蜀记》卷三:“李太白往来江东,此(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曰:‘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张才良主编的《李白安徽诗文校笺》以张才良《〈姑熟十咏〉作者辨证》以及房日晰、张源泰《〈姑孰杂咏〉非李赤作辨》二文,证之《姑孰十咏》为李白所作,并谓柳宗元《李赤传》纯属虚构,如《蝜蝂传》之类。詹本评此论曰:“恐亦未必。”

现代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江南春怀》

下一篇:唐·姚合《杏溪十首·杏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