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被花恼不彻":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
# 彻:已,尽。
"无处告诉只颠狂":无处讲述这种心倩只好到处乱走。
# 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走觅南邻爱酒伴":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
# 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经旬出饮独空床":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 经旬出饮独空床:原注:斛斯融,吾酒徒。旬,十日为一旬。
"稠花乱蕊畏江滨":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
# 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裹,一作里。,稠:密。
"行步欹危实怕春":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 实:一作“独”。,欹:歪斜。,行步:脚步。
"诗酒尚堪驱使在":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
# 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
"未须料理白头人":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 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料理:安排、帮助。
"江深竹静两三家":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 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报答春光知有处":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
"应须美酒送生涯":酒店的琼桨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 生涯:生活。,送:打发。
"东望少城花满烟":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
# 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少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
"百花高楼更可怜":高高的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 可怜:可爱。
"谁能载酒开金盏":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
# 盏:一作“锁”。
"唤取佳人舞绣筵":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
# 绣筵:丰盛的筵席。,佳人:指官妓。
"黄师塔前江水东":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
#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
"春光懒困倚微风":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 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
#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可爱深红爱浅红":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 爱:一作映,一作与。
"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
# 蹊:小路。,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千朵万朵压枝低":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
#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娇:可爱的样子。
"不是爱花即肯死":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
# 肯:犹“拼”。一作“欲”,一作“索”。,爱:一作看。
"只恐花尽老相催":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繁枝容易纷纷落":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
# 纷纷:多而杂乱。
"嫩叶商量细细开":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 嫩叶:一作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寻花纪行组诗。整组诗以清晰的叙事脉络展现春日寻花历程:第一首从“恼花”起笔,看似突兀却彰显独到构思;第二首描绘江畔花海时以“畏春”的奇特反语隐含震撼之情;第三首聚焦红白相映的农家花丛,呈现视觉冲击;第四首遥望少城花雾,借想象勾勒城中赏花盛况;第五、六首分别刻画黄师塔前桃花的自然野趣与黄四娘家小径的繁花似锦;最后一首归结为惜花护花的生命哲思。全诗结构工整如画卷展开,既流露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眷恋,又暗含对美好事物恒久存在的期盼,在明快的春日图景中交织着细腻的生命感悟。
2. 写作手法
拟人:“报答春光”将“春光”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行动能力,仿佛春光是有意识的接受者,能感知诗人的回馈。这种手法通过拟人化自然景物,强化了春光与诗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了诗人对春日美好时光的珍视与主动回应。反问:“可爱深红爱浅红” 以反问句式收尾,表面是自我选择的困惑,实则将赏花的个人体验升华至普遍审美共鸣,引导读者思考自然之美无法取舍的深意。反衬:以静写动。“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中,黄师塔作为宗教建筑,象征着永恒与肃穆,其垂直的线条构成画面的纵向稳定感。而江水向东奔流,呈水平运动,代表自然的动态流逝,形成横向的视觉延伸。两者动静映衬,形成垂直与水平、静止与流动的几何构图,通过空间层次的对比,既强化了画面的壮阔感,又暗含时间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哲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以“江上被花恼不彻”破空起笔。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江波映花影,水色染芳菲,愈显春色醉人。“颠狂”二字将爱花至深而难以自持的情态推向极致。诗人欲与南邻酒侣共赏芳华,“走觅”动作暗藏急不可待的赏花心绪。“经旬出饮独空床”明示酒伴外出,实则暗喻其亦独往江畔沉醉花间。“无处告诉只颠狂”表面言说孤寂,看似写寻伴不遇的失落,实则暗藏诗意留白:邻人恐亦独步江畔沉醉花间。所谓“无处告诉”的孤独表象下,恰折射出春日寻花者的群体共鸣——人人皆为美所俘,各怀“颠狂”而心照不宣。整组诗以“颠狂”为诗眼,第一首恰似总起纲领,奠定痴花醉春的核心意境。第二首“稠花乱蕊畏江滨”延续了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的春日痴迷主题。诗人笔下的浣花溪两岸,此刻已被层层叠叠的繁花完全占据——“畏江滨”三字用拟人手法,将江岸被花海包围的视觉冲击转化为心理层面的敬畏感。前作直言“被花恼”的沉醉,此诗更以“行步欹危实怕春”的细节刻画深化痴态:醉步踉跄既是生理反应,更是心理上对春色魅力的无力招架。明代学者王嗣奭在《杜臆》中精准指出,这种看似矛盾的“畏春”表达,实则将赏花人既沉醉又惶恐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未须料理白头人”更见艺术匠心:表面是豁达自嘲无需照料衰老之躯,深层却暗含:繁花既能激发诗兴酒意,又仿佛具有延缓时光的神奇魔力。这种将自然之美与生命感悟相融合的写法,既符合人类对永恒的向往,又暗合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第三首“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承接第二首“稠花乱蕊畏江滨”的意境,完成从江畔全景到局部特写的转换。首句勾勒竹林幽深处两三户人家的静谧图景,次句却以“多事”二字激活画面——红白相映的花丛打破宁静,与前作“花恼人”形成艺术呼应。后两句“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将抽象春光具象化为可对话的生命体,表面看似以酒酬春的洒脱,深层仍透露出对春光的痴恋。既展现诗人试图超脱物累的哲思,又暗藏难以割舍的眷恋,形成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变奏。第四首首句“东望少城花满烟”由浣花溪畔的实景眺望转向城中花事的虚景想象,构建出近景(村居)与远景(少城)的视觉层次。诗人巧妙重构“烟花”意象,以“花满烟”替代常规表述,正如王嗣奭《杜臆》所言,实现了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烟雾的朦胧美感,又凸显繁花的主体地位。对比诗人后期“花近高楼伤客心”的悲慨,此处“百花高楼更可怜”显露的欣悦之情,恰折射出杜甫草堂时期难得的心灵安宁。末句“谁能载酒开金盏”的设问,表面是宴游无伴的遗憾,实则通过虚写“佳人舞绣筵”的理想图景,与江畔独步的现实形成张力,在繁华想象与孤寂体验的并置中,完成了对组诗“乐中含忧”情感基调的深化。第五首聚焦黄师塔前的桃花盛景。首句“黄师塔前江水东”点明地点;次句“春光懒困倚微风”以拟人手法道出春日倦意——诗人仿佛倚靠春风小憩,实则通过这个“倚”字将自己融入春色,实现人景合一的绝妙境界。前两句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空间画面:垂直矗立的佛塔与水平奔涌的江流形成十字坐标,静止的建筑与流动的江水构成动静平衡。这种几何构图般的视觉设计,既展现自然伟力,又暗含人文景观的永恒之美。后两句转向野生桃花的特写:“桃花一簇开无主”突显其自由生长的野趣,叠用“爱深红爱浅红”则用复沓句式强化视觉冲击。这种颜色渐变的铺陈,既展现花朵的绚丽多彩,又通过“开无主”的设定,暗示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结尾的反问语气,巧妙将个人审美体验扩展为普世价值——无论偏爱深红或浅红,都是对生命之美的礼赞。第六首记录诗人在黄四娘家赏花的场景,展现草堂边绚丽的春光,传递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闲适心境。花海烂漫、人与景交融的画面跃然纸上。首句点名地点在“黄四娘家的小路”,直接用邻居人名入诗,充满生活气息,像民歌般亲切。第二句“千朵万朵”具体化首句的“满”字,用“压枝低”形容花朵繁茂压弯枝条,画面如在眼前,“压”“低”二字精准又鲜活。第三句写蝴蝶绕着花丛飞舞,“留连”既写蝴蝶留恋花丛,也暗示诗人自己驻足欣赏。花美蝶也美,但诗人并未久留,仍继续前行看更多风景。“时时”二字强调蝴蝶舞动频繁,渲染出热闹的春意。正沉醉时,忽然传来黄莺清脆的啼叫,将诗人唤醒。末句“自在”既描摹黄莺的悠闲姿态,也透露诗人内心的轻松愉悦。全诗在“恰恰”鸟鸣中收尾,余韵悠长。这首诗写景细致、色彩浓烈。比如“花满蹊”后接“千朵万朵”,再添蝶舞莺啼,层层叠加出绚丽画面。杜甫的绝句不为配乐而作,专供朗诵,因此常有打破常规平仄的句子。例如“千朵万朵压枝低”第二字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但“千朵万朵”重复使用形成口语化的韵律美。虽然“朵”与上句“四”同为仄声,但声调有高低变化,保留了音乐性。诗人在音韵上也下足功夫:第三四句用“留连”“自在”这两个双声词(声母相同),如珠串相连般流畅;“时时”“恰恰”叠字既形成对仗,又增强语气,生动传达出诗人赏景时的沉醉与惊喜。这两句除“舞”“莺”外全用舌尖音字,营造喃喃自语般的效果,精准复现诗人被美景震撼的瞬间感受。声音设计对情绪表达至关重要。句式结构上,盛唐诗多自然天成,杜甫却另辟蹊径。例如后联对仗工整的“对结”格式在盛唐已少见,因为难以做到余味悠长。但杜甫巧妙结合对仗和余韵——正当赏景入迷时,忽然传来“恰恰”莺啼,感染力倍增。按常规语法,后联应是“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杜甫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为押韵考虑,又突出这两个词,让诗意更易体会,语言也更显新颖。第七首开篇就用“不是爱花即欲死”的直白宣言,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杜甫的语言特色。他接着解释这种极端心态的根源:“只恐花尽老相催”——既怕春花凋零,更怕花期流逝催人衰老。这里把“老”字当人来写,仿佛岁月是个不停催促的监工,将自然现象与生命焦虑巧妙捆绑。后两句用对仗工整的句子描绘花开花落:“繁枝容易纷纷落”展现花瓣飘零的必然,“嫩蕊商量细细开”则想象花蕾在谨慎规划绽放节奏。这种对比写法形成双重强调:既有对繁华易逝的叹息,又暗含对新生的期待。两个画面像紧密咬合的齿轮,把惜花之情层层加密,既环环相扣又细腻入微,如同用放大镜观察花瓣纹理般精妙。
4. 作品点评
值此春日,杜甫本欲觅同游者共赏芳菲,然终未得遇,遂独行锦江之畔。沿途每遇殊景即兴成诗,移步则另出新意,累积七篇既构成有机整体记述游踪,各篇又具备独立艺术构思。
# 漫兴寻花,颠狂潦倒,大有别致奇趣,想见此老胸中天地。
明李沂《唐诗援》
# 钟云:妙(首句下)。钟云:味此七字,方知“恼不彻”三字之妙,作诗文亦有此景(“无处告诉”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第一首“花恼”,其二“怕春”,皆反语;而“行步欹危”亦根“颠狂”来,“颠狂”根“恼”与“怕”来。
明王嗣奭《杜臆》
# “走觅南邻爱酒伴”二句,冯云:“南邻”已出,洗题中“独”字。“独空床”三字,见其醉卧时多,顶出“爱酒”,妙绝。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首二句绾下六章。止一酒伴,又寻不着,明所以独步寻花之故。蒋云:着一“恼”字,寻花痴景,不描自出(“江上被花”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老杜诗云:“行步欹危实怕春。”“怕春”之语,乃是无合中有合。谓“春”字上不应用“怕”字,今却用之,故为奇耳。
宋吴可《藏海诗话》
# 钟云:“裹”(按“畏”一作“里”)字下得奇(首句下)。钟云:“恼不彻”,莫作“恼”字看;“实怕春”,莫作“怕”字看,皆喜极无奈何之辞,各下二句,正是消遣发付此两字妙处。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诗酒而曰“驱使”,白头人而曰“料理”,俱是奇语。
明王嗣奭《杜臆》
# 上二,言花满而“畏江滨”。非“畏江滨”,实以老而“怕春”也。春即从“花蕊”见出,语势曲甚。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惨语不免逗出(“行步欹危”句下)。旋自镢张得妙(“诗酒尚堪”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红花、白花,人所不屑道,而添上“多事”,便奇。
明王嗣奭《杜臆》
# 假喜为嗔。
清黄生《杜工部诗说》
# 变烟花为“花满烟”,化腐为新。
明王嗣奭《杜臆》
# 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 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余以为深浅俱佳,惟是天然者可爱。
明陆时雍《诗镜总记》
# 老性风骚自别。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明王嗣奭《杜臆》
# 吴论:此至黄师塔前而作。春时懒倦,故倚风少憩。师亡无主,则深、浅红花,亦任人自赏而已。朱注:叠用“爱”字,言爱深红乎?抑爱浅红乎?有令人应接不暇意。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两“爱”字有致。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并传出春光之神,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七绝)龙标、供奉擅场一时,美则美矣,微嫌有窠臼……往往至第三句意欲取新,作一势唱起,末或顺流泻下,或回波倒卷。初诵时殊觉醒目,三遍后便同嚼蜡。浣花深悉此弊,一扫而新之;既不以句胜,并不以意胜,直以风韵动人,洋洋乎愈歌愈妙。如《寻花》也,有曰:“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又曰:“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方悟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
宋苏轼《东坡题跋》
# 其六之妙,在“留连”“自在”,春光骀荡,又觉恼人。
明王嗣奭《杜臆》
# 师塔、黄家、殁存里异,但看春光易度、同归零落耳。故复有花尽老催之感。此三章联络意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黄四娘”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四更胜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骀荡称情。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时时舞”,故曰“留连”,“恰恰啼”,故曰“自在”。二语以莺蝶起兴,见黄四娘家花朵之宜人也。
清宋宗元《唐诗笺注》
# “黄四娘家花满蹊……”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东坡“陌下花开蝴蝶飞”,即此派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少陵诗雄视有唐,本不以绝句擅名,而绝句不事藻饰,有幅中独步之概。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钟惺:此二语即是恼花怕春意(“不是爱花”二句下)。钟云:此首又生转一意。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有余味,不至落寞。
明王嗣奭《杜臆》
# 远注:末章总结,乃惜花之词。……繁枝易落,过时者将谢;嫩蕊细开,方来者有待:亦寓悲老惜少之意。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向来无数恼花,得此起二语道破。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明明供出,又不肯承认,妙(“不是爱花”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禁脔》云:古诗有醇酽之气,《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云云。
宋何汶《竹庄诗话》
# 此亦《竹枝》变调,而“颠狂”二字,乃七首之纲。觅酒伴而不值,所以独步寻花也。
明王嗣奭《杜臆》
# 远注:每首寻花,章法各能变化。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老杜七言绝句,在盛唐中独创一格,论者多所訾议,云非正派,当由其才力横绝,偶为短韵。不免有蟠屈之象,正如骐骥骅骝,一日千里,捕鼠则不如狸狌,不足为甫病也。然其间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不特《花卿》《龟年》数首久推绝唱;即此诸作,何尝不风调佳致乎?读者故当别具只眼,不为耳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王阮亭曰: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刘须溪曰:每诵数过,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复少。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李益《写情》
下一篇:唐·李商隐《马嵬(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