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shuǐ
jūn
yàn
zèng
zhū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yuè
huà
bái
lóng
fān
fēi
líng
jiǔ
tiān
shā
jīng
běi
hǎi
diàn
sǎo
luò
yáng
chuān
jiàn
gōng
què
huáng
chéng
qiān
yīng
wáng
shòu
miào
lüè
bǐng
yuè
qīng
nán
biān
yún
juǎn
hǎi
xuě
jīn
luó
jiāng
yān
sàn
bǎi
wàn
rén
chí
zhāng
zài
xián
shuāng
tái
jiàng
qún
yàn
shuǐ
guó
fèng
róng
zhān
xiù
kāi
yàn
tiān
rén
jiè
lóu
chuán
dēng
huáng
jīn
tái
yáo
xiá
xiān
juǎn
shēn
biān
péng
xià
míng
shí
nián
nìng
zhī
cǎo
jiān
rén
yāo
xià
yǒu
lóng
quán
yún
zài
jué
shì
qīng
yōu
yàn
yuàn
zuò
gōng
jìng
tán
jīn
kuì
piān
xīn
dài
cháo
ēn
wēi
juān
suǒ
máo
tóu
miè
gōng
chéng
zhuī
lián

译文

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逐句剖析

"月化五白龙":月亮化为五条白龙,

# 月化五白龙:《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山称帝。

"翻飞凌九天":飞上了九重云天。

"胡沙惊北海":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

# 北海:泛指北方。,胡沙:喻指胡兵。

"电扫洛阳川":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 电:闪电,形容安史叛军行动迅速。

"虏箭雨宫阙":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

"皇舆成播迁":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 播迁:流离迁徙,指玄宗逃往蜀中。,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

"英王受庙略":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

# 庙略:指朝廷的谋划。,英王:指水王李璘。

"秉钺清南边":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 清:肃清。,秉钺:指执掌兵权。钺:大斧。

"云旗卷海雪":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

# 海雪:海中的浪涛。

"金戟罗江烟":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聚散百万人":一人指挥百万大军,

# 聚散:聚焦和散开,指指挥、调度。

"弛张在一贤":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 一贤:指李璘。,弛张:弓弦的一松一紧,亦法理、调度之意。

"霜台降群彦":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

# 群彦:众贤。指诸侍御。,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

"水国奉戎旃":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 戎旃: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水国:江南多水,故称。

"绣服开宴语":绣衣御史宴集一起,

# 绣服:指传御。《汉书·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此指永王幕府侍御。

"天人借楼船":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 楼船:战船。,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如登黄金台":好似登上黄金台,

#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遥谒紫霞仙":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 紫霞仙:天上的仙人。

"卷身编蓬下":我藏身于茅屋里面,

# 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平民居处。,卷身:屈身。

"冥机四十年":不问世事四十年。

# 四十年:言时间之长,非实指。,冥机:即息机,隐居不问世事。

"宁知草间人":岂知隐居草泽的人,

# 草间人:隐居山野之人,此诗人自指。,宁知:岂知。

"腰下有龙泉":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 龙泉:即龙渊,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楚王请陶冶子、干将所造三剑之一,详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

"浮云在一决":一剑挥去,劈开浮云,

# 浮云在一决:《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决:劈开。

"誓欲清幽燕":发誓要扫清幽燕。

# 清幽燕:指平定安䘵山叛乱。幽燕: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地区,时为安䘵山叛乱的基地。

"愿与四座公":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

"静谈金匮篇":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 金匮篇:兵书名。相传为吕尚所作。《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齐心戴朝恩":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

# 戴:尊奉。

"不惜微躯捐":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冀旄头灭":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

# 旄头灭:指平定安史之乱。即昴宿,古人认为昴宿是胡星,其明预兆战乱。此指安䘵山叛军。

"功成追鲁连":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 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叙事艺术与家国情怀。全诗采用“总—分—总”的递进式结构,开篇以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切入,继而详述永王李璘平叛的军事行动;中间段落既勾勒时局动荡,又突出幕府侍御们“霜台肃群彦”的刚正形象;结尾处“齐心戴朝恩”的呼吁,将个人报国之志升华为集体使命的召唤。这种由宏阔历史画卷转向具体人物群像,最终回归精神共鸣的写法,使诗歌在叙事中完成抒情,彰显了李白“愿将书剑许明时”的儒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史料考证,此诗创作于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永王李璘兵败之前。据《资治通鉴》记载,永王于至德元载十二月甲辰挥师东下,次年正月进驻浔阳(《新唐书》),由此推断李白入幕时间当在757年正月。而永王兵败被杀于二月戊戌(《资治通鉴》),故李白在永王幕中任职时间仅月余。现存史料显示,诗人在此期间创作甚少,除《致贾少公书》外,仅存《永王东巡歌》《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及本诗三首作品,成为研究李白这段经历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国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开,最终聚焦于个人情怀,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忱。

2. 分段赏析

开篇六句以“月化五白龙”的星象异兆起笔,暗用407年后燕太史“月变五龙”的典故,预示安禄山范阳起兵(755年)的篡逆本质。“胡沙惊北海”以塞外风沙喻叛军肆虐河北,“电扫洛阳川”则凸显其半年内连破两京(756年正月陷洛阳,六月占长安)的凌厉攻势。“虏箭雨宫阙”的密集意象,既写实再现箭矢破宫的惨状,又隐喻玄宗仓皇幸蜀(携杨贵妃等西逃)的狼狈。这六句通过“星象—风沙—雷电—箭雨”的自然意象,完成从天命预警到现实崩塌的史诗叙事,为后文永王平叛的壮举埋下伏笔。军事描写六句以“英王受庙略”开篇,化用《诗经·商颂》“有虔秉钺”的典故,塑造永王李璘持节南征的统帅形象。“云旗卷海雪”运用通感手法,将翻卷的军旗比作汹涌海潮,而“金戟罗江烟”则以朦胧江雾映衬森然兵戈,两相映照间尽显水军威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通过数字对比(百万将士与一位统帅),凸显永王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诗人精心选用“卷”字描摹旌旗动态,与开篇叛军“电扫”之势形成对抗性呼应,在视觉张力中完成平叛正义性的诗意论证。宴会场景六句以“霜台降群彦”为转折点,巧妙完成从军事叙事到宴会场景的过渡。“霜台”既指御史台的肃穆威严,又暗喻永王幕府的庄重氛围;“水国奉戎旃”则通过江南水乡(“水国”)与军旗(“戎旃”)的意象组合,展现军民同心之景。后四句“绣服开宴语”至“遥谒紫霞仙”,运用双重隐喻:既实写楼船宴会上绣衣侍御们(“群彦”)的儒雅谈吐,又以“黄金台”典故(典出《太平御览》燕昭王筑台招贤事)暗喻诗人将永王视为当代明君。末句“紫霞仙”的谪仙意象,既呼应李白“谪仙人”的自我认知,又暗藏其“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这恰是诗人从翰林待诏到投身永王幕府的精神轨迹,在觥筹交错间完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诗意对话。个人抒怀六句以“卷身编蓬下”的草野意象开篇,通过“冥机四十年”的时间跨度,构建出诗人蛰伏民间的隐逸形象。“宁知草间人”的反诘句式,与“腰下龙泉”的剑器意象形成强烈反差,前者暗示世人对其“编蓬”表象的误读,后者则借春秋欧冶子铸剑典故(龙泉为古代名剑),暗喻自己经世之才未遇识者。末联“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突然转为金戈铁马之声,“浮云”既喻安史叛军(幽燕为其根据地),又暗含“浮云蔽日”的时局隐喻;而“一决”的决绝姿态与“清”字的肃杀意味相呼应,将诗人从“草间隐士”到“仗剑平叛”的身份转变,升华为具有史诗气概的爱国宣言。全段在“隐(编蓬)—显(龙泉)—决(清幽燕)”的递进结构中,完成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诗意共振。这六句诗以“愿与四座公”的呼告句式展开,通过“金匮篇”(典出《汉书·高帝纪》藏秘书于金匮石室事)的文献意象,将当下军旅宴饮升华为历史性的政治对话。“齐心戴朝恩”中“戴”字的虔诚姿态,与“不惜微躯捐”的牺牲精神形成情感张力,既呼应前文“浮云在一决”的壮怀,又暗含《论语》“见危授命”的儒家精神。“旄头灭”(旄头星为胡星,象征叛乱)与“追鲁连”(战国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典故)的并置尤为精妙:前者展现荡寇决心,后者揭示诗人“事了拂衣去”的政治理想,在“灭—追”的动词结构中完成从现实功业到精神超脱的升华。全段以集体号召始,以个人明志终,恰是李白“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双重人格的诗意呈现。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五段式结构,每六句为一个完整意群,形成环环相扣的叙事链条。开篇以星象异变预示安史之乱的爆发,用“胡沙惊北海”等动态意象展现叛军摧枯拉朽之势;继而笔锋陡转,通过“云旗卷海雪”等雄浑场景,塑造永王挥师南下的统帅形象;中间穿插楼船宴饮的细节描写,自然过渡到“腰下龙泉”的自我期许;最终以“功成追鲁连”的典故收束,完成从宏大叙事到个人抒怀的升华。全诗在三十句的有限篇幅中,完美实现了“天象征兆—战乱纪实—军事颂扬—宴会抒怀—明志报国”的递进,既保持史传文学的纪实性,又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汉书》:莫府省文书。晋灼曰:“将军职在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也。或曰卫青征匈奴,绝大莫,大克获,帝就拜大将军于幕中府,故曰莫府,莫府之名始于此也。”颜师古曰:“二说皆非也。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军旅无常居止,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则非因卫青始有其号。”

清王琦《李白诗歌全集》

# 诗题下旧注:“永王军中”,当是至德二载(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军中所作。诗中表达了靖乱报国,不惜微躯的决心。

近代詹福瑞《李白诗全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下一篇: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