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hén
西
jū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guān
fēi
cháng
zhě
zài
qián
jūn
hóng
鸿
zhì
cuō
tuó
shū
jiàn
nián
wén
biān
fēng
dòng
wàn
zhēng
xiān
jīng
guó
dāng
xiàn
kǎi
hái

译文

我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如今大都碌碌无为。你一直怀有鸿鹄之志,可惜被当官打仗的生涯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一听到边关有军情,你总是不远万里奋勇争先报国杀敌。我也将要去国都,不知道何时能够奉上战利品凯旋而归。

逐句剖析

"吾观非常者":我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

# 非常者:非凡的人。非常,不同寻常。

"碌碌在目前":如今大都碌碌无为。

# 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庸,一般。

"君负鸿鹄志":你一直怀有鸿鹄之志,

# 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跎书剑年":可惜被当官打仗的生涯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

# 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指文才武略。,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一闻边烽动":一听到边关有军情,

#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侵。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万里忽争先":你总是不远万里奋勇争先报国杀敌。

"余亦赴京国":我也将要去国都,

# 京国:京城。国,一作阙。

"何当献凯还":不知道何时能够奉上战利品凯旋而归。

# 凯还:胜利归来。,献:献功。,何当:何时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陈七赴西军》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送别友人陈七奔赴西军为背景,展现出丰富且深沉的情感内涵。诗中着重赞扬陈七胸怀大志,平日里虽未得施展,然而一旦听闻国家边境战事兴起,便毫不犹豫地从戎请缨,毅然踏上万里赴边之路,“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生动描绘出友人急切奔赴战场、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从意境营造来看,整首诗雄浑壮阔、矫健飘逸。诗人在对友人行为表示称颂的同时,也寄予了殷切勉励,希望友人在军中能有所建树。但字里行间,亦隐约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孟浩然对友人此前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经历深感惋惜,对所谓“明主弃才”致使友人失意的现实,心中怀有愤慨,只是这种情绪被巧妙地融入诗中,含蓄而隐晦,不着痕迹。此诗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心,通过预祝友人早日凯旋,表达出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孟浩然借送别友人,既展现了友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怀,又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陈七赴西军》创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彼时孟浩然正处于即将赴长安应试的前夕。在这一人生重要节点,他写下了这首以边塞从军为题材的诗。诗中笔力雄浑刚劲,字里行间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情绪。当时,国家边境局势或许紧张,激发了诗人对友人奔赴西军壮举的赞美。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刻画友人陈七听闻战事即毅然投身军旅的果敢形象。而诗的结句,“何当献凯还”既蕴含着对陈七从军凯旋的美好祝愿,也寄托了自己对即将到来的长安应试能够成功的深切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陈七赴西军》体裁为五言律诗,题材属送别兼边塞诗。主题围绕友人陈七从戎赴西军展开,既高度赞扬陈七闻边事即奋勇赴边、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表达诗人对国事的关切,又借友人怀才不遇抒发对明主弃才的愤慨,还寄托自身抱负,期待友人凯旋与自身应试成功。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首联从生活经验说起,“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先指出非凡之人往往看似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这是为了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是一种铺垫,为后文赞扬友人的“鸿鹄志”进行了欲扬先抑的处理,使对友人的称颂更具感染力。细节描写:第三联“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中,“一闻”“忽争先”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友人在听闻国家有难时,不计个人得失,急于奔赴战场为国效力的精神和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友人的果断和英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全诗整体营造出浑健壮逸的意境,通过对友人从军这一事件的描述以及相关情境的渲染,如“边烽动”等,将诗人关心国事、对友人的称颂勉励、对友人失意的愤慨以及自身的抱负等情感融入其中,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直抒胸臆: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地方,如“君负鸿鹄志”直接称赞友人的志向,“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直接表达自己也将进京谋求前程以及对友人凯旋的祝愿,让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明确。

3. 分段赏析

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五言律诗。诗的开篇,首联便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着笔,诗人指出“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称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从事着看似琐碎、无所作为的小事。“吾观”二字,强化了这一经验的可信度,使读者不得不信服。这一开篇并非无端而起,实则是诗人为了宽慰仕途失意的友人,消解其内心的愧恨,同时也为后文对友人的称颂与勉励埋下伏笔。第二联顺势由普遍情形转向对友人陈七的具体描绘,“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此联与首联意脉紧密相连,过渡自然。“鸿鹄志”三个字,赞扬了友人胸怀远大志向,同时也借此委婉地表达出诗人自身“冲天羡鸿鹄”的雄心壮志。而“蹉跎书剑年”一句,则深刻地为友人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诉说其才华被埋没,空有抱负却虚度光阴的无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不仅是对友人境遇的描述,更是诗人自身心境的映射,体现出孟浩然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二者情感相互交织,使诗句蕴含的情感更为深沉。第三联是诗风的重要转折,从先前略带感伤的氛围转入豪放之态,“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诗人巧用数字对举法,“一闻”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一个“忽”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友人在听闻边关战事兴起的瞬间,便将个人得失抛诸脑后,急切地奔赴万里之外战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友人急于为国效力、奋勇争先的高尚精神。尾联以反诘句“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作结,既紧扣送别友人以及友人奔赴西军这一题意,又表明自己也将踏上赴京谋求前程之路。同时,这一句饱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期待友人在战场上旗开得胜,早日立功凯旋。这一结尾巧妙地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自身的抱负相结合,在结构上与前文呼应,使全诗完整且富有层次感。纵观全诗,其意境浑健壮逸,与孟浩然常见的清新自然诗风有所不同,堪称孟诗别调。诗中情感复杂多元,一方面对陈七素有大志,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心以及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诚挚情感;另一方面,借对友人失意经历的描述,委婉地抒发了对所谓“明主弃才”致使贤才被埋没的愤慨。

4. 作品点评

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别具一格,风格浑健壮逸,是其诗作中的别样篇章。诗中情感复杂,既盛赞陈七闻敌即勇赴边关、以身许国的精神,饱含对国事的关切与对友人凯旋的祝愿,又隐晦抒发对明主弃才致友人失意的愤懑。结尾以反问句,既表明自己将赴京谋前程,又预祝友人建功,巧妙呼应前文,融合鼓励与展望,尽显诗人创作的精巧构思与深厚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见于明活本、明凌本、毛本、丛刊本、全唐诗,宋蜀本不载。

唐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

# (宋)刘辰翁批点《孟浩然集》:起得别。又:一个一样语,可观。

近代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下一篇:唐·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