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犹曙色":秋窗还有淡淡的曙色,
# 曙色:拂晓时的天色。
"落木更天风":窗外的落木已经残破不堪,天风还在摧残。
# 天:一作“高”。,落木:一作“木落”。
"日出寒山外":寒山外日出暗淡无光,
"江流宿雾中":江流也被掩映在宿雾中。
# 宿雾:早晨的雾。
"圣朝无弃物":圣朝没有被丢弃之物,
# 弃物:被丢弃之物。
"老病已成翁":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
# 成:一作“衰”。
"多少残生事":余生还有多少坎坷磨难呢?
# 残生:犹余生。
"飘零似转蓬":只能像那随风飘零的蓬草,顺其自然。
# 似:一作“任”。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客亭》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题材诗。它描绘了诗人在秋季清晨,于漂泊途中所见的萧瑟之景,秋窗曙光、落木天风、日出寒山、江流宿雾,营造出一种凄凉、迷茫的氛围。诗中体现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有家难归的愁苦,对前途的迷惘,以及对黑暗政治的讽刺,借景抒情、反语表意,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羁旅悲己的深沉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诗人以愁心观景,描绘出秋天拂晓时的萧瑟之景,“落木”在秋风中飘飞,营造出一种凄凉、漂泊无依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自己在动荡时局下,有家难归的愁绪。颔联“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山外日出,江面宿雾凄迷,烟波浩荡,前路迷茫,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惘,以及对乡关和百姓的关切隐忧。反语:颈联“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表面上是说圣明的朝廷不会遗弃人才,但实际上诗人自己有才德却落得老病成翁、颠沛流离的境地,通过这种矛盾的说法,以反语的形式对当时黑暗的政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比喻:尾联“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诗人以“转蓬”自喻,将自己比作无根的蓬草,象征着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表达了迟暮之年壮志未酬的感慨。多感官描写:首联中描写“落木”“天风”,既从视觉上展现落木飘飞的动态,又从听觉上呈现风穿过枝桠的呜咽,还从触觉上引发凄寒之意,多种感官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客亭》中,首联“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一个“秋”字,便将季节点明。在时局动荡、归乡无门的情况下,游子逢秋,愁绪愈发难以排遣。带着满心愁绪去看周围事物,所见之景自然满是萧条。“秋窗犹曙色”描绘出窗外天色渐明,本应是充满希望的新一天开端,但诗人却用了“犹”字,似乎曙光的到来也未能驱散心中阴霾。诗人所见并非曙光下的生机,而是“落木”。在古典诗词里,“落木”比“落叶”更具独特韵味,它暗示着疏朗、微黄、寥落与苍凉。“天风”即秋风,秋风吹起,落木在空中飘飞,这种动态不仅让人感受到漂泊无依,风声穿过树枝的声响,带来听觉上的触动,同时也能让人从触觉上体会到寒意,更添凄凉之感。颔联“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诗人巧妙地转换视角,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让描绘的景色富有空间层次感。“日出寒山之外”,寒冷的山与温暖的日,一实一虚,形成强烈的“温差”对比,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客居他乡时内心的清冷。山外日出,而一山之隔的江面却依然被宿雾笼罩,一片凄迷。再次望向远方,江面烟波浩渺,前路未知,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心中不禁涌起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对蜀中百姓的深深关切与隐忧。颈联“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这是诗人以反语来倾诉心中的哀怨。《尚书》中记载“野无遗贤,万邦咸宁”,“野无遗贤”本是盛世景象。然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李林甫为相,他嫉妒贤能,排挤他人,甚至在玄宗恩科取士时,欺上瞒下,断绝士人之路,杜甫也深受其害。杜甫自恃才高,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称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但如此有才之人,却落得“老病成翁”、颠沛流离的境地。可见,“圣朝无弃物”不过是反讽,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有力批判。尾联“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写尽诗人暮年体弱多病,四处辗转飘零的状态。诗人以“蓬草”自比,游子看到飞蓬,极易联想到人生短暂,就像草木一秋。无根的蓬草,恰似漂泊无依的自己,蓬草的凋零,也让诗人感叹迟暮之年,壮志难酬。整首诗开篇写景,结尾抒情,语言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诗人在感怀时事、悲伤身世的同时,也将羁旅之愁与自我悲叹融入其中,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客亭》此诗起笔绘景,以细腻笔触勾勒景致。收束处则转入抒情,情蕴于字里行间。诗句质朴,然情韵深厚。既饱含对时世变迁的感伤,又在羁旅漂泊中抒发自我悲叹,尽显深沉幽微之思。
# 王右丞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此诗三、四以写秋晓,亦足以敌右丞之壮。然其佳处,乃在五、六有感慨。两句言景,两句言情,诗必如此,则净洁而顿挫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赵云: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故非后来所及。
明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钟云:最真最妙,入峡始知(“日出”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等句,皆意思悲感而沉雄者。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徐中行曰:说到无聊,只得如此放下。周敬曰:“圣朝无弃物”,比之“不才明主弃”远矣,浑厚中含自伤。非悲非怨,故自苦心巧舌。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谚云:“日高风”,故“曙色”着“犹”字,谓风之早也。三、四写客途曙景极肖。
明王嗣奭《杜臆》
# 冯舒:八句如天生成,无复人力雕镌,看杜诗何拘情景!纪昀:浑厚之至,是为诗人之笔。感慨不难,难于浑厚不激耳。入他人手,有多少愤愤不平语?许印芳:起是对偶。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圣朝无弃物,衰病成老翁。”此互勾句法。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一呼一应(“圣朝”二句下)。比“不才明主弃”,蕴藉何如?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三、四晓景,有向晓而光明动荡之意,以反兴下截也。……“飘零”句,又结清“客”字。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写峡中秋晓如画(“日出”二句下)。邵云:怨而不怒,见诗人忠厚("圣朝”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评:三、四浑而有骨,大家景联。然摩诘亦时有此。五、六白话老笔,良而不瘐,直推此公挤长。
清陈世镕《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