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shù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xiǎo
jìng
shēng
táng
jiù
xié
zhū
táo
shù
cóng
zhē
gāo
qiū
zǒng
kuì
pín
rén
shí
lái
suì
hái
shū
mǎn
yǎn
huā
lián
měi
tōng
yàn
ér
tóng
xìn
guǎ
qún
dào
fēi
jīn
tiān
xià
chē
shū
zhèng
jiā

译文

通往堂屋的这条小路,以往一直都是不歪斜的,没想到那五株桃树如今已长大,也任由它们将路径遮挡住了。在深秋时节,(这桃树)总是会结出果实送给贫困的人们吃,等到明年,它还会绽放出满树的花朵,让人为之赏心悦目。家中的门帘和窗户,总是应当敞开着,让那些带着雏燕的母燕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孩子们啊,可不要随意去打那些慈爱的乌鸦。过去那种因战乱致使许多人丧夫成为寡妇,盗贼横行的情况,已不再是如今的情形了,如今国家正逐步走向统一,各地的车轨相同,文字也趋于一致。

逐句剖析

"小径升堂旧不斜":通往堂屋的这条小路,以往一直都是不歪斜的,

# 旧不斜:原不斜,指一年多以前离开草堂时说的。意思是以前这条小径是不歪斜的。,小径升堂:即升堂小径,为协平仄而倒文,指登上厅堂的小路。

"五株桃树亦从遮":没想到那五株桃树如今已长大,也任由它们将路径遮挡住了。

# 遮:遮挡。,从:任从,听凭。

"高秋总馈贫人食":在深秋时节,(这桃树)总是会结出果实送给贫困的人们吃,

# 高秋总馈贫人食:紧接上文,申明“亦从遮”之故。见得桃树不仅有经济价值,可以疗饥;而且有审美价值,可以悦目。馈,是以食物赠人。用一馈字,写得桃树有情,新颖生动。总馈,是说靠得住,年年如此。杜甫经常挨饿,所以能体会到桃树这种好处。馈,一作“喂”。

"来岁还舒满眼花":等到明年,它还会绽放出满树的花朵,让人为之赏心悦目。

# 舒:盛开。,来岁:犹明年。写此诗时,桃花已过。

"帘户每宜通乳燕":家中的门帘和窗户,总是应当敞开着,让那些带着雏燕的母燕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

# 帘户每宜通乳燕:此二句又由爱护桃树进一步说到还应爱护他物。妙在结合眼前实景和日常生活,故不流于说教。物始生曰乳。乳燕,雏燕,这里兼指将雏之母燕。通,是说卷起门帘让燕子自由出入。杜牧诗:“燕子嗔垂一桁帘。”帘户:门帘、窗帘。每宜:常应。

"儿童莫信打慈鸦":孩子们啊,可不要随意去打那些慈爱的乌鸦。

# 儿童莫信打慈鸦:传说乌鸦能反哺其母,故曰慈鸦。仇兆鳌注:“莫信,莫任其伤残。”莫信:不要任意。信,任也。慈鸦:母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过去那种因战乱致使许多人丧夫成为寡妇,盗贼横行的情况,已不再是如今的情形了,

# 非今日:是说那种寡妇遍地、群盗猖獗的情况已成过去,不再是今天的事情了,表达了对社会逐渐安定的欣慰。,寡妻:犹言“寡人之妻”,指群盗杀人使得许多人的妻都成了寡妇。

"天下车书正一家":如今国家正逐步走向统一,各地的车轨相同,文字也趋于一致。

# 车书正一家:指四海一家,天下安定。正:一作“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甫的《题桃树》是唐代一首托物言志的五言律诗,通过对桃树生长与命运的细致描绘,暗喻诗人自身经历与时代动荡。诗开篇以“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点明桃树与诗人的渊源,“旧不斜”暗含对往昔安稳生活的怀念。颔联“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以拟人手法赋予桃树慷慨品格,既实写其秋日果实供人充饥、春日繁花悦目的特性,又隐喻诗人对民生的关怀。颈联“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通过“乳燕”“慈鸦”的意象,以自然和谐反衬战乱中生命的脆弱,呼吁对弱小的怜惜。尾联“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陡然转折,从桃树的个体命运延伸至家国情怀,以“群盗”“车书一家”的对比,表达对和平统一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借桃树的荣枯变迁,将个人漂泊、民生疾苦与时代疮痍熔铸一体,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诗史”特质。抖音用户解析指出,诗中“总馈”“还舒”等词暗含诗人虽处困境仍心怀希望的坚韧;古诗文网则强调其“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一棵桃树折射出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图景,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创作此诗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值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在严武镇蜀的庇护下重返成都草堂。据百度百科记载,杜甫此前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漂泊,辗转多地,目睹战乱对社会的摧残与民生的疾苦。虽因严武举荐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生活暂得安定,但他仍心系国家命运与百姓福祉。诗中“高秋总馈贫人食”一句,既实写桃树秋日果实供人充饥的实用价值,又暗含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杜甫在草堂生活期间,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如桃树、乳燕、慈鸦)引发对生命与和平的思考。诗中“儿童莫信打慈鸦”以劝诫孩童爱惜弱小生命为切入点,折射出诗人对乱世中脆弱生命的怜惜;而尾联“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则直接表达了对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的渴望。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既延续了杜甫“诗史”的现实主义传统,也体现了他在个人困境中仍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桃树》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成都草堂时期(公元760年)。杜甫经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后,辗转至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草堂,暂时获得安定生活。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动荡与百姓疾苦,诗中“高秋总馈贫人食”正是其目睹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真实写照——桃树果实虽能解贫人一时之饥,却难掩社会贫富分化的残酷现实。诗尾“天下车书正一家”则暗含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呼应其“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借桃树“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通过桃树在秋天为贫人提供食物,来年又绽放满树繁花,抒发了对桃树造福百姓的赞美之情,也表达出对民生的关切。细节描写:“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属于细节描写,以家中应让乳燕自由出入、告诫儿童不要打慈鸦这些生活细节,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爱护,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以小见大:诗歌从描写眼前的桃树、乳燕、慈鸦等寻常事物和生活场景入手,如“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最后在尾联“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上升到对国家局势和社会安定的期盼,由个人生活的小视角拓展到国家民生的大主题,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以白描手法点明桃树与诗人的渊源。“旧不斜”暗含对往昔草堂生活的怀念,“五株桃树”既是实景,又象征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颔联:“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以拟人手法赋予桃树慷慨品格。“总馈”“还舒”二词,既实写桃树秋日果实供人充饥、春日繁花悦目的特性,又暗喻诗人虽处困境仍心系民生。此联通过桃树的奉献精神,映射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济世情怀,体现其“诗史”特质。颈联:“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以“乳燕”“慈鸦”的意象深化主题。“通乳燕”描绘自然和谐之景,“莫打慈鸦”则以劝诫之语呼吁对弱小生命的怜惜。尾联:“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陡然转折,从桃树的个体命运延伸至家国情怀。“寡妻群盗”直指战乱创伤,“车书一家”化用《礼记》典故,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诗有文不接而意接者,半写题中景,半写题外意,如《白帝城》诗“云出门”四句,本咏雨中景象,“归马逸”四句,却写乱后情事。此诗上六赋草堂景物,下二则慨叹世事,断中有续,读者固当善会。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题属桃树,寓意却甚大。公一生稷契心事,尽于此诗中。以堂中作天下观,以天下作堂中观。

明末清初顾宸

# 因桃树而念及贫人,因贫人而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遂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

清吴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夕旅怀》

下一篇:唐·杜甫《客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