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散洲渚":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
#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这里指水边山地。,宿云:昨夜就有的云。
"晓日明村坞":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 村坞: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
"高树临清池":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
"风惊夜来雨":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予心适无事":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
# 予:我。
"偶此成宾主":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 主:作者自指。,宾:指眼前景。,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作品通过描绘愚溪北池雨后的晨景,展现了云散日出的明丽图景,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沉醉,又暗含了诗人历经贬谪后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阳光穿透云层照亮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寓情于景: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沉醉,又暗含了诗人历经贬谪后对光明未来的信念。烘托:“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
3. 分段赏析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以全景视角勾勒雨后初晴的时空背景。首句“宿云散洲渚”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暗示时间推移至拂晓;次句“晓日明村坞”则捕捉晨光初现的瞬间,阳光穿透云层照亮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形成明暗对比的视觉张力。两句通过“散”“明”二字动态呈现云消日出之景,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既暗示自然界的复苏,又暗喻诗人内心压抑情绪的消解。“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聚焦近景,进一步写愚池景物,以精妙构思展现动态画面。“高树临清池”以仰视视角突出古木的挺拔,与“清池”的静谧形成空间层次,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风惊夜来雨”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惊”字既写雨滴受风惊落的瞬间动态,又暗含诗人对政治风雨的隐喻——虽遭贬谪,仍坚信困境终将过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由景及情,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对话。“适无事”与“偶此”揭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表面写心境闲适,实则暗含贬谪生涯中难得的超脱体验。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通过“宾主”意象的拟人化,诗人将自我投射为自然的一部分,既表达对山水之美的沉醉,又隐现“暂得欢愉”的孤独底色,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4. 作品点评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全诗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池畔山村高树、云散日出的自然画卷,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既有静景的沉稳,又有动景的生机,充满活力。诗人将乌云终散、光明必至的坚定信念融入景致之中,使情与景浑然一体,既呈现了雨后山水的物理真实,又传递出超越困境的精神境界,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 “惊”字甚奇。
宋吴可《藏海诗话》
# 顾璘曰:性道自足。吴山民曰:境清心空。郭浚曰:闲适之兴,寂悟之言。陆时雍曰:“高树”二语,高韵卓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惊雨初晴,隔宿之云散于洲渚,初升之日明于村坞,有高树下临北池,树中尚有余雨,因风一触,而散落若惊之者。吾心适然无事,偶值此景,独步无侣,即此便成宾主矣。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初秋》篇“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与崔策登西山》“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与此首“高树”等句皆落新巧,近沈、谢一派。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奇逸。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苏子瞻题《南涧诗》曰:“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步瀛案:诸诗皆神情高远,词旨幽隽,可与永州山水诸记并传。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李白《金陵新亭》
下一篇:唐·白居易《西湖留别》